家长不看微信群孩子被困险遭不测!谁为沟通效率负责?

一直以来,家校沟通都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大难题。随着微信等新型沟通工具的出现,不少学校也开始组织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微信群,作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然而,微信作为一款日常沟通的聊天软件,真的适合应用于家校沟通的场景吗? 前两天笔者去考察了几所教育机构,深感微信在家校沟通场景中的不当使用,竟然可能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比如,今年5月5号,某小学开运动会突然遭遇极端天气,降雨量极大,班主任们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通知家长们把孩子接回家,结果一直到最后,才发现有三个家长没有看到消息,导致没有及时接走孩子。后来是学校出动了消防车才把老师和三个孩子平安接出来。事发后老师回忆,“如果再晚15分钟,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有,某中学一千多名家长,在下班高峰期接到通知,要求在半个小时内补充完善孩子的学籍信息,这个时间段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在电脑前,而发到手机微信群内的表格又没有在线编辑的功能,有些家长只能干着急没法反馈,群里的老师也着急,于是家长和老师三言两语就在群内火冒三丈,问题解决不了,矛盾却进一步升级。

其实,这些事件背后真正原因在于用微信沟通。众所周知,家校沟通对时效性的要求极高,每个孩子在学校有任何动向和问题,家长需要第一时间了解,老师也需要第一时间反馈。尤其是面临突发事件和情况时,学校对家长的通知能否一键必达,家长对通知能否必有回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微信在产品功能方面,消息沟通传达性、信息沟通回复必要性、在线编辑及时性等层面,都只做到了“民用级”,这对于事无巨细、有求必应的家校沟通场景来说,是远远不达标的。

同时,家校沟通还有一个核心诉求,就是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尽量弱化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矛盾。“孩子的事情无小事”,家长和老师都是出于为孩子好,但是偶尔会有沟通不畅的问题。比方说很多家长都非常反感,微信群里老师无论说什么都必须第一时间回复“收到”,有时候打开手机重要信息全部被顶上去,根本找不到重点在哪里。但是如果坚持不回复,老师又不清楚家长是否已读未读的状态,不仅要被群内公开点名,甚至还会担心是否要迁怒于孩子,令人苦不堪言。而老师白天工作比较忙,家长需要找老师的时候往往无法及时得到回复,晚上下班老师又要有私人空间,也不好频繁发微信骚扰......时间久了,老师和家长心里都难免不舒服。

虽然现代的通讯工具在解决家校沟通问题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改善,但是还是需要真正能够适合家校沟通场景,满足沟通紧急、必有回复、舒缓沟通压力的工具的大力推广。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意识到用微信作为家校沟通工具的高风险性,避免非专业工具在专业场景中的滥用,才能进一步优化家校沟通环境,提升危险防范意识,为孩子的成长打造更为健康、安全、舒适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