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威海顯現「虹吸效應」

威海新聞網10月31日訊 (記者 孫世超 實習記者 劉微) 昨日上午,威海國際展覽中心C館內,人流如織、智慧交融。正在這裡舉行的“青優計劃”招聘會及中高端人才招聘會引起了來自海內外各類人才精英的廣泛關注。

作為第十屆“海洽會”暨威海英創會的重要活動之一,招聘會上共有80家用人單位、670個崗位虛位以待,釋放出求賢若渴的強烈信號。

创业威海显现“虹吸效应”

“青優計劃”和中高端人才招聘專區,人才與企業深入交流。記者 朱春曉 攝

服務新舊動能轉換

高精尖人才需求旺

昨日上午8時許,招聘會還未正式開始,威海國際展覽中心C館內就已陸續有人進場。場內,巨幅的企業科研平臺海報和滾動播放的企業宣傳片,處處顯現出威海企業對人才的渴求和創新發展的迫切。

“我們的項目處於建設初期,所以招聘的崗位大多是設備調試工程師、質檢工程師等基礎性人才,同時為後期項目研發儲備高端人才。”康得碳谷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說,他一大早和團隊從榮成趕來,希望能借著這次大會,對接更多所需人才。

迪沙藥業集團在招聘現場既給出了研究院院長、大健康產品總監這樣的高精尖人才管理崗位,也有藥品研發、質量檢測等一線科研崗位。“加強科技創新、拓展海外市場是我們當前企業轉型的兩個重要方向,因此我們相對應地面向高學歷科研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招賢納士。”現場帶隊攬才的原料藥第二研究院院長苗華明說。

聚焦海內外人才,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在當前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人才被各企業擺在了撬動新動能的關鍵位置上。記者從中高端人才招聘會上不難發現,威高集團、迪尚集團、迪沙藥業等一批重點產業領域的骨幹企業均在高精尖人才方面需求旺盛,也折射出企業在發展方面不斷有新動作、大作為。

“今年年初,公司新建了三家分公司,均以智能化轉型為主要發展方向,這就出現了大量的人才缺口。”天潤曲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王鵬告訴記者,這次招聘,公司重點面向電氣、金屬材料、機械等領域招納人才,儘管是基礎性崗位,但要求高學歷,以便培訓上崗後可以迅速熟練操作智能物流線和相關設備。

威高集團招聘大量國際市場投資和管理人才。“這與集團下一個30年實施國際化戰略導向是一脈相承的。”威高集團人力資源部招聘經理項澤逸說。

招聘會上,用人單位攤位前人流湧動,不停地有人才來現場諮詢、洽談、留下簡歷。“很感謝能有這麼一個招才引智的平臺,讓我們可以集中與高端人才面對面。”乳山國潤中恆能環境治理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辛慧慧說,公司主要從事水汙染治理、廢棄物處理、新能源技術推廣等業務,由於行業發展潛力大,吸引了不少高學歷專業人才前來對接洽談。

企業各有實招

用“薪”引才用心留才

80家用人單位同場“搶才”,要想招到所需人才,企業出招必須實打實。

從各單位給出的引才政策看,有競爭力的年薪、安家費、科研經費、住房補貼等傳統待遇已成“標配”,越來越多的單位為人才搭平臺、建團隊、拓空間,真正做到“給事業”“給舞臺”。

“競爭太激烈了,光靠待遇引才已經不足以打動碩士、博士們了!”苗華明感嘆,“為提高競爭力,我們提高高學歷人才的待遇,將招引博士的底薪從20萬元提高到25萬元,但他們更重視平臺和空間,我們公司400多人的科研團隊、100多個在研項目和千餘臺先進設備,對於招引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給了專業人才極大的才能發揮空間。”

“單純的薪酬引人沒有競爭力,我們天潤曲軸為高端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待遇保障,比如,碩士以上學歷人才結婚,可以免費享受100平方米婚房的10年使用權;公司提供子女入學服務等。”王鵬說。

針對很多高學歷人才是應屆畢業生,入職後身份轉換壓力大這一普遍現象,企業引才理念也逐漸從“來了就能用”轉變為“來了可為我用”。天潤曲軸為每名新入職人才提供長達12個月的專項人才培養計劃,並引導員工制定職業規劃,讓人才招得來、留得下,人盡其才。

面對激烈的高端人才競爭環境,位於“青優計劃”專區的各大高校也使出渾身解數招攬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人力資源處師資辦公室的宋森森說:“我們學校除了提升人才待遇,提高人才的住房補貼和科研啟動經費來引進人才外,還設立教師長聘、準聘制度,對能在崗位上長期工作的人才給予優厚獎勵,希望能長久地留住人才。”

為了在激烈競爭中成功“搶才”,很多企業更注重場外發力。“前期我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對接了一些高端人才,他們大都是手裡有項目,與我們進行產業化對接。”項澤逸表現出十足的信心,“今天下午,我們就帶著專家人才們來企業現場洽談!”

期待牽手威海

海岸線上實現創業夢

手裡拿著一沓厚厚的企業簡介,挨個展位瞭解招聘詳情,並不時地記下要點……前一天剛從武漢趕到威海的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博士高信邁一早就來到現場,認真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機遇。

“這個平臺很難得,招聘單位的需求也很對口,針對性很強,我心中已有幾個意向強烈的就職方向了。”高信邁興奮地說。

“我是第一次來威海,對這裡的第一印象就是乾淨、漂亮。來招聘會上逛了一圈發現,威海本地有很多涉及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招聘方向與我求職需求不謀而合!”吉林大學博士易文才說。

易文才的專業是物理化學,擅長研究的領域是納米科技與新能源材料。“之前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和校園招聘尋找就業機會,但並沒有遇到適合的,這次來‘海洽會’現場收穫很大,希望能有機會留在威海。”易文才滿心期待地說。

清華大學博士後李勁松也現場留下了幾份簡歷。“據我瞭解,威海正針對新舊動能轉換的幾大重點產業強化產學研結合,我手頭也有一些項目,希望能有機會在威海落地。”李勁松說。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博士於新新與威海一家環保材料企業進行了面對面洽談。“威海自然環境好,給人才打造的政策環境也很有優勢,對我很有吸引力。”於新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