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平」漫话三甲镇

三甲镇

朋友,

你关注过三甲镇吗?

它可是高平市的一个名星乡镇,

你不妨打开高平地图,

仔细端详一下三甲镇的版图,

你会惊喜地发现它很像一颗心的形状,

而长晋高速就像一支丘比特神箭穿心而过,

让这个乡镇充满了神秘浪漫色彩。

镇东边有绵延起伏的汤王山、东珏山,西边有巍峨挺拔的韩王山,南面有雄伟壮丽的七佛山,四座名山像两只捧举的大手将这颗爱心牢牢托在掌中,呵护着这颗爱心,而小东仓河和西仓河如冠状动脉为它输送着新鲜血液,让它永葆活力,生生不息。三甲镇真可谓一方藏风聚气,上风上水的宝地。

「历史高平」漫话三甲镇

三甲的来历

说起三甲镇不得先探讨一下其名子的来历。关于三甲地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说法和长平之战有关。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决战长平,昏聩的赵孝成王听信谗言,决定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将廉颇,廉老将军忧心重重,因为他深知赵括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但又王命难违,只好将帅印交出,骑着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玉兔赛风骥准备返回邯郸复命。当他策马一路狂奔到现在的三甲徘徊附近时,心中越想越觉得不放心,如果赵括不采用坚壁高垒、严防死守的战略,冒然出击,四十万赵军会有性命之危,他在此徘徊良久,憋了一肚子火气,只觉得浑身发热,才意识到自己仍头戴帅盔,身披铠甲,足登战靴,老将军眺望巍巍大粮、韩王二山,想起自己苦心经营的丹河防线,触景生情,心中愈发难过,一怒之下便将帅盔、铠甲和战靴脱掉,扔在了地上,这儿便有了徘徊、三(散)甲的地名。

第二说法是神话传说。传说三甲附近的山上有一头长着四个角的金牛神兽,价值连城,为稀世珍宝,被南蛮子知道后,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明查暗访,弄清底细后想将其盗走。在偷运金牛的过程中,还是被当地村民发现了,于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南蛮子最后只是扳了金牛的一个角,落荒而逃。四角金牛变成了三角,为了记住这件事情,于是将山下的小村子便命名为“三角”,“角”和“甲”在高平方言中读音一样,后来“三角”便改写为“三甲”了。現在三甲镇政府前的广场南端有一头牛气十足的三角金牛雕塑,再現了这一传奇故事。

第三种说法则是人们为了突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铸造行业。三甲镇历史上生产的铁锅相当著名,这些大大小小的铁锅工艺一流,十分畅销。这些铁锅的一大共同特点是都有三个支锅脚,很适合高平一带用无烟煤烧火做饭,“脚”和“甲”在高平方言中读音也相同,后便由“三脚”简写为“三甲”了。

其实这几种说法都只是些传奇故事。如果从考证来看,“三甲”是从“三角”演化来的,这一点确定无疑,因为这两个名称在当地的方言中发音中完全一样的,至少在明清时期一直写作三角,三甲北村炎帝庙中有块勒石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石碑,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高平县徘徊西里三角村,新创宝阁,名曰祖师。”另一块勒石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重修炎帝庙记》中也记载:“乃邑之北三角村,旧有炎帝古剎,岁月久而殿宇倾颓”。这些可作为“三甲”原来是“三角”的证据。在清代,三角村还只是个小村子,清代实行都里制,現在的三甲镇属一都,下辖李村东、李村西、徘徊南、徘徊北、团池南五个里。据明代都里制规定,够一百一十户才能为里,清代基本沿用此法,由此可推断,当时的三角村还是一个处在河谷地带一块”三角状“高地的小村落,属于徘徊里管辖,后逐渐繁衍生息,人口增加,村子不断向外扩展,才形成了三甲南,三甲北两个大村。三甲作为乡一级的治所历史并没有那么悠久,民国初年废除里甲制,实行区村制,高平县设五个区,九十二个主村,三甲当时属第五区,治所在陈区。1945年6月高平解放,1947年调整区划,设七个区,这时候三甲才成为第六区的治所,其后为三甲人民公社、三甲乡、三甲镇政府所在地。

三甲镇总体来讲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炎帝文化,三教文化融汇于此,寺庙观庵、古建民居,古树古塔,均为珍贵的文物。

三甲镇和神农镇毗连,有着众多的炎帝文化遗存,炎帝祠庙遍布其间,著名的徘徊北村炎帝庙、邢村炎帝庙、三甲北村炎帝庙、赤祥村炎帝庙、北李村炎帝庙和朱家山村炎帝庙,其中邢村炎帝庙为元代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石雕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三甲范围内还以大石佛著称,堪称大佛之乡。三甲镇西面有韩王山,山上旧有法云寺。清顺治年间兵部侍郎李棠馥和高平知县范绳祖曾捐俸银重修,古寺中曾有两尊五代时期用当地的砂岩雕成的立佛,高达丈余,雕工精湛,面部表情传神。五、六十年代寺庙被毁,两尊石佛被李家沟的群众移至村里,七十年代被省文化馆运到了太原,現在在太原五一广场西北角的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展出。北李村佛爷庙中也有一尊站佛,高约丈余,可惜佛头在2001年被盗,后来村民们又集资重塑佛头,大佛又重放异彩。长寿村东阁旁的一所被毁古寺中的也有一尊大石佛,号称西天佛祖,大佛始塑于盛唐,大佛气宇轩昂,端庄慈祥,十分珍贵。邢村释佛堂中的大石佛,还有汤王山上的已毁的卧佛,再加上与三甲紧挨的南李村正佛堂的大石佛,三甲镇严然构成一个庞大的大佛景观区。

「历史高平」漫话三甲镇

三甲镇赤祥村的嘉祥寺是高平市的第七批国保单位,创建于五代后周广顺年间,集元明清建筑于一处,寺内转佛殿前两根经幢可谓镇寺之宝。经幢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由幢座、莲台、幢身、宝盖、幢顶组成,造型优美,工艺较精。幢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座,雕飞龙、伎乐天等图案。莲台为束腰仰覆莲瓣,束腰处雕石狮。幢身平面八角形,其中一个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另一个刻佛说阿弥陀经。宝盖平面八角形,立面雕兽首、伎乐天等图案,其上为仰莲。幢顶由八角屋檐形顶盖、石狮、山花蕉叶和摩尼宝珠组成,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邢村村北高地上的石塔,建于唐开元十年(722),为四方五层石砌密檐式佛塔,高4米,下部为沙岩须弥座,上置塔身,塔顶为宝珠露蓬顶,塔下正南开门,以上各层均雕有佛像及图案,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可与沁水玉溪唐塔相媲美。

三甲南村关帝庙前的白果树,可谓神树,周长约五米,高约三十米,有500多年的历史,夏天树冠如盖,枝繁叶茂,秋天满树金色,果实累累,是难得的自然奇观。

三甲北庄的古民居堪称一绝,素有“南苏庄、北北庄”之说。由于属于官商世家,明清两代郭氏家族修建了大量的豪华宅第。形式多为四合院、三合院、穿堂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现存有23院,其中明代建筑两院,清代21院。这些民居古朴庄重,坚固厚实,设计合理,匠心独运,既有诗书世家的高雅,又有商贾人家的奢华,加之纵横交错的街巷,别具特色的阁楼、庙堂,形成了独特的北庄古村落。

三甲镇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北庄郭氏一族系太原汾阳王郭子仪之后,郭恩系北庄郭姓始迁祖,其后郭钦、郭文、郭质、郭定、郭坤几代人都经科举入仕,其中不乏父子联芳,叔侄共举的佳话,在明代嘉靖年间北庄郭氏一门进入鼎盛时期,“一门三进士”、“同朝双司马”的美誉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三进士分别是郭鋆、郭鎜、郭鉴。郭鋆和郭鎜系堂兄弟,二人在朝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工部右侍郎和国子监祭酒等职,这就是人们所传的“一门同朝双司马”,他们在文学方面均有很高建树,有很多诗文传世。

清晚期北庄名门之后郭士基曾领了高平县轰轰烈烈的辛丑抗捐斗争。郭士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13岁时,考中秀才,清同治三年(1864),29岁时又考中举人,高平县署赠予他"文魁"匾额。同治九年(1870),他出任广灵县训导。光绪十一年(1885),因不满清廷的腐朽统治,指责朝政,被革职遣回乡里。光绪二十七年(1901),高平知县高凌霄在筹办"教案"赔款时,将绅富捐改为各里百姓交纳。全县百姓在亩捐之外又需交纳此捐,怨声载道。郭士基义愤填膺,同牛文霄、李东海一起领导高平民众抗捐,形成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抗捐斗争。被捕后郭士基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后被清兵押至潞安府砍头示众,为正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甲底池村的王浩然老师,有“太行山上一支笔”的美誉,他的书法作品结构缜密,遒劲挺拔,行云流水,规中求变,一气呵成,颇有底功。他把艺术根植民间,每一幅作品都渗透着他饱经的沧桑和坎坷,让读者回味无穷。

「历史高平」漫话三甲镇

三甲镇资源丰富,以煤铁最为有名,冶铁铸造业历史悠久,被誉为“冶铸之乡”,当你漫步在三甲镇的村落中,依然可见用坩埚垒砌的茅墙,猪圈墙,还有近代废弃的土高炉。这里的铁货名满上党,驰名省外,这些都为三甲的原始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这儿曾是著名的冶炼之乡,“打铁花”便成为三甲镇一项颇具民间特色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这儿人山人海,火树银花,热闹非凡。

三甲镇地处交通要道,207国道,长太高速,长晋二级路穿镇而过,可谓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为三甲的腾飞提供了先决条件。说到三甲的交通,不得不提到一个小村子——圪旦村。圪旦村位于小东仓河西岸,现在已和三甲南村连成一片,旧时是高平通往长治的必由之路,即现在仍在使用的“高(高平)团(团池)路”。古代的交通路线大都沿河延伸,正所谓“见山不走山,大道在平川”。商道穿村而过,店铺、饭店很多,泽路商帮的客商旅人大多到此都要歇脚,群众俗称“圪耽”,意思是都要在此小憩一会,耽误些时间。由于“耽”与“旦”同音,且“旦”的笔画少于“耽”,便于识字不多的百姓书写,渐渐地“圪耽”演变成了“圪旦”。圪旦村旧时名声很大,几乎成为高平的代名词。旧时高平秧歌中“家住在圪旦上俺是高平…”的唱段闻名全省。圪旦村中有棵大槐树,虽然没有洪洞大槐树出名,但三甲在外人员仍引以为自豪。有着“问我家住何处,高平圪旦大槐树”之名句流传。

「历史高平」漫话三甲镇

「历史高平」漫话三甲镇

现在的三甲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的广场、游园、绿地、街道和成片的住宅小区交相辉映,完全可以和市城相媲美,特别是近年来在三甲镇党委和镇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招商引资,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积极发展全域旅游,三甲镇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乡镇之一,一个明星乡镇在长平大地熠熠生辉。

「历史高平」漫话三甲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