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鲁迅已中年!感受到的人生冷暖渐丰,慢慢读懂了鲁迅的真!

年少不懂鲁迅真,读懂鲁迅已中年!

读懂鲁迅已中年!感受到的人生冷暖渐丰,慢慢读懂了鲁迅的真!

年少时候,和中国千千万万中学生一样,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尤其怕遇上一篇“老周”,然后老师扯开了连绵的篇幅,将他老人家的文章一句句,一字字,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分析,鉴赏,恨不得掰开了,揉碎了,咀嚼了,吞咽了……大段大段地让写笔记,记记记,抄抄抄……

好累啊,好烦啊,好枯燥啊,好无语啊……于是鲁迅的形象在少年人的心中便越发僵化起来,苦涩起来,不近人情起来……似乎他成了那块最难啃的骨头,肉少,嚼不碎;他成了最令人望而生畏的那个形象,总是黑着脸,高高在上,语言尖刻,说话凌厉……又是匕首,又是投枪,又是革命,又是教育!不可爱啊,一点都不可爱!

那时候的教育者何尝知道物极必反?强调得太多未免让人厌烦让人叛逆让人觉着害怕让人不知珍惜。更何况,体验太少,感受太浅,老师讲的方式又太老套,年少的人怎么可能读得懂,味得深,品得切,爱得起来?

阅历渐增,人生体验渐深,看到的社会怪相渐多,感受到的人生冷暖渐丰……总有那么一个时刻,突然想起鲁迅的句子,鲁迅的文章——是的,确实是这样的,鲁迅也曾经这样说过;是的,本就如此,鲁迅那篇文章不就是这个意思?也到了那么一个时刻,开始喜欢给学生讲鲁迅,谈鲁迅,品鲁迅,大声说鲁迅真厉害啊,真牛啊,鲁迅说得太有道理了,鲁迅写得太形象生动了!

而这一恍神,已几近中年……我用了多少岁月,多少时光,多少风风雨雨,多少跌跌撞撞渐渐读懂了他,读懂了那个名叫周树人的浙江绍兴鲁镇人的鲁迅!

读懂了那个至深体味人间孤独的鲁迅

原以为那么多的青年人尊敬他,那么多的敌人“在乎”他,原以为他是受着万千中国人簇拥的,原以为他坐在高高的教育神坛、革命神坛上便足够得意,足够风光,足够热闹……然而,真正走近他,才发现他很孤独很孤单很可怜,甚至有着不能言说的寂寞。这寂寞是从年少时候父亲生病,他一次次跑当铺,家道中落深味世态炎凉开始的吗?这寂寞是从母亲骗他从日本回来,逼他娶一个从未见过的媳妇开始的吗?这寂寞是从给学生上课却被恶作剧被伤害开始的吗?这寂寞是从被羽太信子怀恨被诬陷终成兄弟失和开始的吗?这寂寞是从感受到旧中国的风雨飘摇血雨腥风黑暗恐怖开始的吗?

难能可贵,他从不曾大肆晾晒自己的孤独,而是尽可能体味他人的孤独,体味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孤独。

所以,才会有“铁屋子”的说法,所以才会在与钱玄同的辩论中言及“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大约他自己正“清醒”地孤独着,深深明白“清醒”的寂寞,明白“清醒”后的坚守和抗争有多艰难多痛苦,所以才不愿叫醒了他们,让他们也忍受这样的孤独,这样的“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然而,最终,毕竟,钱玄同还是说服了他:“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他终究在绝望中努力鼓起劲头来开始投出这“匕首”,这“投枪”。于是才有了《药》中为拯救中国子民推翻大清被正法,却被中国子民喝血的夏瑜的孤独,有了《祝福》中的回到鲁镇的“我”的孤独和“我”亲眼目睹、深深同情却无能为力去救助的祥林嫂的孤独,有了《伤逝》中原以为冲破了世俗的牵绊,勇敢地追求了爱情,却最终被爱情伤害,被爱人抛弃的子君的孤独,有了《孤独者》中被世人不理解也不屑于理解世人的,最终咳血而死的清高的魏连殳的孤独……

大约对孤独的味道感受得太浓重了,大约太多地深味了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所以鲁迅的文章不是明媚阳光的,不是积极乐观的。他的小说太多了沉重太多了幽暗太多了苦闷,压抑得绝望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也许这样才是真正的鲁迅——一个孤独的绝望的苦闷的鲁迅!

年少时候,我对这样的“苦闷”甚是反感,觉得看不到一点亮色,觉得看起来太让人伤感痛苦。然而,年纪渐长,才明白孤独原是生命的本质。每个生命最不可摆脱的就是孤独,而每个人也终究要学会在寂寞中、彷徨中、失意中体味和咀嚼这孤独。“没有在暗夜中哭泣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是啊,有多少人这一生不曾在暗夜中哭泣过呢?在暗夜中哭泣只因为这哭泣是不堪于人见的寂寞,只因为这哭泣是一个人的绝望崩溃,这哭泣是一个人的自我疗伤;这哭泣要在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时抹去泪痕,要在第二天的风雨交加中“奋然而前行”!

也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鲁迅更多写出的是革命者的孤独,是带着那个年代特色的具有了更多社会感的“沉重的孤独”,然而,对孤独的体味对于人而言是相通的,正如小小的鲁迅在从一人高的药房柜台里接过药时深感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孤独,正如在回不去娘家又被渣男抛弃的子君的爱情破灭的孤独,正如不满这黑暗社会又倔强不愿妥协于是不断碰壁的范爱农的孤独……这些孤独,这样的孤独,现代的人又何尝不曾体会过?每一次的体会后也就能深深理解了鲁迅的感受,也就不由要深深感叹鲁迅描绘得如此真切,体味得如此深刻。

读懂了那个深味人性复杂的鲁迅

读懂鲁迅已中年!感受到的人生冷暖渐丰,慢慢读懂了鲁迅的真!

少年的时候坚定地相信“人性本善”,在善良传统的父母和正统严肃的学校教育的熏习渐染中,坚定地相信这人间处处都是真善美,这人间处处都是“美好的春天”,处处都是具有善良、美好、纯真人性的“人”!

然而,人事渐长,耳闻目睹渐多,才发现荀子的“人性本恶”未尝没有道理!受伤躺在路上一次次被碾压,众多路人经过却冷酷漠视,见死不救,最终死去的小悦悦;资助了那么多大学生,用歌声、用努力去尽力做善事,自己生病了却无钱医治,还被逼着资助的丛飞;那么善良热忱地接纳朋友,关爱朋友,帮助朋友却被朋友关在门外,被其男友刺死的可怜的江歌;那个原本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却因为被伤害而患上抑郁症,最终要跳楼时又被一众国人围观、嘲笑、讽刺、鼓动最终跳下万丈深渊的李依依……社会的万花筒以他的纷扰复杂展示着这个世界的亮丽,也展示着这个世界的阴暗,展示着人性的黑暗,展示着鲜花被摧毁、道德被抹杀、人性被扭曲的生命真实。

而这些,很多年前鲁迅不就曾经无数次地描述过,刻画过吗?那个曾经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善良勤劳的祥林嫂啊,是怎样在鲁镇人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中被卖,被打,被排挤,被恐吓,被侮辱,被损害,最终沦为乞丐,又凄凉死去。她曾是那样的青春美丽,她曾是那样的执着勇敢,她曾是那样的本分可爱,她曾是那样的坚韧顽强啊,然而,鲁镇人喜欢听她诉说痛苦,柳妈喜欢恐吓她到了阴间要被两个男人争,被劈成两半,四婶喜欢嫌她晦气,脏了案桌;鲁四老爷喜欢骂她谬种,死得不是时候……这样的鲁镇没有同情,没有怜悯,没有爱,没有善良;这样的鲁镇展示着发挥着人性的丑恶,最终把一个女人活生生地推向了寂寞的死地。

读懂鲁迅已中年!感受到的人生冷暖渐丰,慢慢读懂了鲁迅的真!

涓生,本是那个信誓旦旦声称爱子君的男人吧,本是那个自诩为勇士,自诩为斗士的新青年吧。所以子君才会那么勇敢地冲破家庭的束缚,孤注一郑地选择和他“私奔”。然而,在现实的残酷面前,在没有物质保证的冰冷面前,涓生终究是自私的,冷漠的,软弱的。当子君抛却一切,没有了家人,没有了工作,甚至很难与周围人交往,而只是一切以涓生为中心,一切为涓生操劳操持,一切要考虑小家庭的经济和吃喝时,在涓生眼里她就不再可爱起来,“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他似乎爱的不是一个这样的“家庭妇女”,而是那一个阳光独立、不食人间烟火的勇敢少女啊,于是他便声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啊,他便认为是子君“捶着自己的衣角”,致使他难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他便吃掉子君养的油鸡,放掉子君的阿随,他便“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他便最终冷酷地说出这样的话“因为,我已不爱你了”……他言出得如此轻易,他编造的理由如此虚伪,他在面临生活危机的时候考虑的只是自己,只是如何摆脱子君这个“累赘”,却从未考虑子君为她失去一切,从未考虑当时的女子要独立有多么艰难,从未考虑子君把他的爱作为生命的全部……最终,他抛弃了子君,子君也终于在郁郁中死去!

这一出悲凉的《伤逝》在当今的中国处处上演着,这样一个嫌弃爱人,自私虚伪,始乱终弃的男人在今天也比比皆是,这也就是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出处。鲁迅大约是以比较宽容男人的眼光在写涓生,而换一个角度,其实鲁迅写出的正是很多男人人性中最复杂也最真实的成分。而另一篇《阿Q正传》更是生动地刻画出了中国人自欺欺人,怯懦、麻木,有时候还有点欺软怕硬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胜利法”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而扪心自问,即使在今天,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地会有阿Q的精神特点,会有与他的人性共通?

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我们在其中蹒跚而行,总会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善良,阳光友爱,也总是能看到那些冷酷自私、阴险恶毒的人性成分。也许,这才是人性的真实,社会的真实,可贵可赞很多年前鲁迅便生动地刻画出人性的复杂,人的复杂!

读懂鲁迅已中年!感受到的人生冷暖渐丰,慢慢读懂了鲁迅的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