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道教:那些容易誤解的道教詞彙

初識道教:那些容易誤解的道教詞彙

一、天師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針對嗣漢張天師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亦有師乎?”於是敕命改天師府為大真人府。於是大家普遍認為天師,是上天的老師,其實是錯誤的了。天師一詞頻繁出現於《太平經》中,應該是對太平道教首或道教領袖的尊稱,《太平經》載:“唯唯,古今賢聖皆有師,今天師道滿溢,當復師誰乎?”“善哉、善哉,子之問也,可謂睹微意矣,然吾始學之時,同問於師,非一人也,久久道成德就,乃得上與天合意,乃後知天所欲言。天使太陽之精神來告吾,使吾語,故吾者乃以天為師。雖喻真人,向天不欲言,吾不敢妄出此說,天必誅吾。真人亦知此誠重耶?”(《中華道藏》第七冊、二十七頁。)對話中,天師闡明瞭自己與天的關係,乃是“以天為師”,效法天道的人,因為天師已經做到“上與天合意”,也就是儒家所謂的“我心即是天心”的修養境界,故稱“天師”。且天師也是服從於天意,如果“天不欲言”,那麼天師縱然知道,也不敢妄說。

初識道教:那些容易誤解的道教詞彙

二、貧道

電影小說裡很多道士都自稱為貧道,甚至街邊賣大力丸的也是如此。一般人對於貧道的理解,似乎即是貧窮的道士,是收入低下的意思。其實錯啦!《靈寶一切自然經訣》“夫人求仙道,積功無厭多,功滿自然得道。學道猶世人憂居貧,無不得仙者也。言則貧道汲汲,唯道是務,常與心諍,以制眾魔華想。貧道之言,蓋上清道士之通稱也。”(《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三百五十四頁)經文明白解釋,貧道是道士謙稱自己於道行修行尚淺的意思。貧道,也有勉勵自己修行的意思,既然道行尚貧,還不速速修行麼?其意蘊深遠。世人思慮營營,奔走於利祿之場,如果能以這樣的精神來修道,則何愁道之不成呢?

初識道教:那些容易誤解的道教詞彙

三、道士

今天大家普遍認為凡是穿上道裝的,或紮上髮髻,即為道士。也聽說“某人做道士去了”,似乎道士成為一種職業,其實也不對。《道典論》引《太上太霄琅書經》雲:“明解須專,專必有應,應則通神,何勞乎惑?欣戚兩遣,日夜專勤,誓進無退,號為道人。人行大道,號為道士。士者,何也?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三百五十三頁)足見人如果能效法大道的美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清淨其意”,即是道士。並非穿上道裝的才是!道士,乃是對於行道之人的尊稱。好比佛教稱呼行菩薩行者,即是菩薩。而人能體天心,奉道而行,即是道士。

初識道教:那些容易誤解的道教詞彙

四、上帝

《詩》雲“上帝臨汝,無二爾心。”又曰“簡在帝心”。先民認為茫茫的宇宙有一個人格神在主宰著,這就是上帝。在三代以前,上帝和天,幾乎是同義的,是宇宙最高神,天子受命於天,即是受命於上帝。後來這一稱謂為道教所繼承,但是五斗米派所尊奉之最高神明卻是太上老君,上清派尊奉靈寶天尊,又有太上大道君等,後來將統一為三清尊神。陶弘景真人纂,閭丘方遠校訂的《靈寶真靈位業圖》中第一位是元始天尊,然後以尊卑依次列於昭穆,分別是上清玉辰大道君、太極金闕帝君、太清太上老君等,其中有上皇天帝、高上玉帝者,歸屬元始天尊座下。自唐宋以後,道教和世俗政權的關係日益密切,這也影響到其神仙體系的建構,於是出現了象徵人間天子的玉帝。玉帝是“三界十方萬靈真宰”,是三界十方所有的保護神和支配者,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擴大化。而人間帝王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構建,來賦予王權以至高無上而亙古不變的含義。元明以來,基督教傳入中國,為迎合中國民眾原有的認識習慣,基督教將其最高神譯為上帝。沿襲一久,便有許多人認為上帝是西方的名詞,哪裡知道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這一名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