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們內嘎噠的方言,家鄉文化印記

朋友們大家好!我的家鄉在赤峰市寧城縣。家鄉的方言在2018年8月5日,寧城八里罕方言被列入國家語言資源瀕危保護工程。

往們內嘎噠的方言,家鄉文化印記

赤峰的寧城縣就以八里罕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方言島”現象。八里罕“方言島”最顯著的特點一是範圍很小,二是獨一無二。

據李文先生所著《寧城方言方音》一書所述,八里罕方言區以八里罕鎮為中心,包括存金溝、熱水、頭道營子、西泉等鄰近鄉鎮的大部分地區。這一方言區南北寬不過30公里,東西長亦不過30公里,地域總面積不足1000平方公里,偏居於寧城縣西南部,且多為山區,人口密度較小。這一範圍外,人們說話的語音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區別。除了這一地區,寧城縣其餘鄉鎮和赤峰市其他地區都再也沒有典型的這種方言出現,這種獨特的“孤島方言”在我國北方極為罕見。

八里罕地區方言同普通話相比,語音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聲母、韻母和聲調方面。

據李文先生調查,以八里罕方言區為代表的方言屬北方語言中的冀魯語系。

關於八里罕方言,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這一“方言島”是因為明朝初期寧王朱權帶來的大批軍隊留在當地形成的。這與歷史事實並不相符。當時燕王朱棣突襲大寧,便將朱權的軍隊悉數帶領入關,大寧之地交給助朱棣興兵的兀良哈三衛管理了,以至於這一地區在接近300年的時間內沒有成規模的漢人居住生活。

往們內嘎噠的方言,家鄉文化印記

家鄉的古建築遼中京遺址

在八里罕地區的漢族人口,百分之七八十來自山東,河北人口占到了大約百分之二十,來自山西的,大多屬於晉商的範疇,是經商的人。人口來源相對集中,從事的大多是自給自足的農耕業,流動不大,因此許多故土的生活習慣,包括方言也就流傳了下來。

八里罕方言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多把現代漢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中的陰平和陽平聲讀作上聲和去聲,尤以讀為去聲者居多。

往們內嘎噠的方言,家鄉文化印記

遼中京大明塔

八里罕方音方言形成的時間不超過300年,加之地域偏僻,其覆蓋範圍有限,影響範圍也不大。現在隨著普通話的推廣普及,在八零一代之後的語音習慣中,那種有著濃濃山東半島味道的方音也漸漸消失。然而作為一種奇特的語言現象,許多研究者卻興趣盎然,津津樂道。在他們眼中也許這種“語言孤島”現象的意義已經超出了語言本身,進而成為研究幾百年來赤峰地區社會發展的一個活的標本吧。

往們內嘎噠的方言,家鄉文化印記

打虎石水庫

方言版再別康橋:壓麼巧動兒地,我走了,

就哄我先前兒似的悄鳥兒地來。

我嗆麼聲兒地晃晃胳白,

哄西班兒的雲骨朵分開。

那泡子邊兒的金柳兒啊,

是末老爺兒前兒的新媳範兒。

水影影兒裡的倩磴樣兒,

在我地心窩子這孩兒逛蕩。

埋了巴汰兒的青荇,

油的呼兒地在水裡得瑟。

在老河的水影影兒裡,

我就樂意當根兒水草兒。

榆樹陰涼兒底下那坑子水,

那可不是泉眼兒啊,那是天上地彩虹,

搓麼碎嘍,葛嘞到水草兒裡,

澄興澄興,就跟揍了個夢兒似的。

嘎哈啊?還卜欏個挺老長地拔棍子,

朝著那草甸子賊青那嘎噠撒麼撒麼;

整一兜子星星不點地亮光兒,

就擱那星星不點地亮光兒裡嗷嘮兩嗓子。

但我不能嗷嘮,

嗆麼聲兒地,是滾犢子的笙簫;

撲勒蛾子也吱為我蔫兒了,

蔫兒巴唧兒地,就是這晌晚兒的康橋!

我傻了巴嘰地走了,

就哄我先前兒飈的呼的來;

我抖擻抖擻惱袖子,

可沒穴麼走一箍噠雲彩.

往們內嘎噠的方言,家鄉文化印記

法輪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