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而久之家底用光

沈万山对小宛说:“我该回宫了,你也老了,活不了几天了。继财是个不成器的败家子,咱不能把金元宝都给他放在眼皮底下。若都放在他眼皮底下,没几天他就会董干,以后遇到急用就束手无策。因而咱得想个办法给他放起来些,到他急用时救急。”

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而久之家底用光

小宛说:“说得也是。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偷偷地在咱早些年住的那茅草屋里塑上咱俩的泥像,里面不用稻草,全用金元宝填满。平常他不知道,到急用时咱点拨他。”沈万山觉得小宛说的是个好办法,就照办了。像塑好后没几天,小宛死了。沈万山带着小宛的魂灵升了天。沈万山就成了民间百姓所敬奉的财神爷,小宛就成了民间百姓所敬奉的财神奶奶。父母双亡,沈继财悲痛欲绝,整整守了三年孝。

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而久之家底用光

三年后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之,家底用光,只好遣散家奴,变卖房产,住到父母昔日居住的三间茅草房。带着变卖房产的钱又出门做生意了。这次他直接来到了京城,找到当今圣上的红人—左丞相赵如海,他将卖房的五千两银子全部送给了赵如海,叫赵如海看他外公伯颜的面子给他弄个一官半职。

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而久之家底用光

赵如海满口答应三个月内保证办到。谁知他整整等了半年,泥牛入海无消息。盘缠全用光了,他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去左丞相府找赵如海问。可看门的不让进,他叫传话,把门的也不给传话。他失望了,不再等了,就乞讨回家。走到离运城十二里的郊区,碰见一个十七八岁骨瘦如柴的小青年饿得气息奄奄地躺在地上,就生了恻隐之心,把那小青年抱回了家,煮粥喂。

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而久之家底用光

那小青年苏醒过来,说他姓关,名汉卿,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以乞讨为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结为知己,关汉卿就住了下来。关汉卿会唱杂剧,沈继财不会唱,但爱看爱学,因而,关汉卿就教他唱,很快他就入了门。俩人商量,收几个穷孩子,办个杂剧班。可办个杂剧班,得置戏箱,钱呢?关汉卿睡着了,他却睡不着。他不由想起了关汉卿教他的那段杂剧:“白发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而久之家底用光

不禁泪流满面,悔当初不该挥金如土,更不该把卖房的五千两银子送给赵如海去攀龙附凤求官做!他感到无脸再见江东父老,万念俱灰。他突然起身,到屋外捡起一根草绳,又走入屋内,一头拴在父母塑像上,一头套在自己脖子上,打算把自己勒死。因为塑像是一层泥,不结实,只听“砰”的一声,塑像碎了,而他安然无恙。

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而久之家底用光

他仔细一看,金元宝从塑像里露了出来,滚了一地。他心喜欲狂,把关汉卿连忙喊了起来,说:“买戏箱的钱有了,买戏箱的钱有了!”第二天,他们就置办了一套戏箱,办了个戏班,演起了杂剧。关汉卿不但演、教、还写,写《窦娥冤》什么的。写了他们就排就演,很受百姓欢迎。

沈继财用父母留下的钱又做了几起生意都没挣钱,久而久之家底用光

财神在天宫对凡间的孩子放心不下,就派妹妹下凡看看。妹妹见沈继财背个大鼓就问:“侄儿,你怎么背个大鼓?”沈继财说:“唱杂剧哩,该我上场了,我得赶紧去,迟了就冷台了!”他边走边敲边唱“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儿同消万年愁。”妹妹望着侄儿远去的背影说:“自古穷富皆有定,世事繁华如梦,只要侄儿此生在戏班,心中快活,平安无事,终归算有了去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