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大門鎮關峽村:傳承「編」藝 踏出致富路(圖)

如何發揮資源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秦州區近年來探索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大門鎮關峽村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解放思想,同舟共濟,發揮優勢資源,以潤生竹編農民合作社為龍頭,傳承發揚竹製品編制技藝,由一條條竹子編制的致富產業鏈正在形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秦州區大門鎮關峽村:傳承“編”藝 踏出致富路(圖)

大門鎮關峽村共254戶1280人,是大門鎮的深度貧困村。村裡很早就有家家戶戶編竹編品的傳統,祖祖輩輩幾乎都是以竹編手藝為生。最早的竹編品有竹籮、簸箕、盤籠、背篼、席墊、竹磨等,以農村比較實用的農具為主,曾經遠銷天水五縣兩區以及隴東南,輻射到蘭州、慶陽、武威等地,據說村文書張潤生的爺爺當年在蘭州、武威等地設有竹編品加工點,將村裡的竹條“破分”成原材料用馬車運到蘭州、武威加工銷售,可以想象當年是怎樣的一種壯觀場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機械化的普及,很多農具逐漸被現代化的工具取代,這些傳統的竹編用品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和市場,日漸衰落。

秦州區大門鎮關峽村:傳承“編”藝 踏出致富路(圖)

2013年村文書張潤生註冊了“天水市秦州區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於缺乏專業性的指導和支持,以及大量傳統竹編藝人的外出務工,合作社自從成立以來,一直處於停滯狀態,而且這門傳統手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困窘和境地。2017年底區上派駐的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村上後,發現合作社的困境,工作隊通過市場調研,走訪村裡的竹編老藝人,積極與合作社負責人張潤生探討、交流,引導合作社轉型升級發展,在產品設計上大做文章,由原來農村常用的農具向現代都市人青睞的日用竹編工藝品發展。大家通過網上搜集資料,參考學習,借鑑市場上比較暢銷的一些竹編品,將村上的竹編貧困戶吸納到合作社,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編制出了廣受市場青睞和大眾喜愛的果盤、花籃、小竹籮、小提籠等現代竹編工藝品。

秦州區大門鎮關峽村:傳承“編”藝 踏出致富路(圖)

這些竹製品體現了綠色環保的理念,既迎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又喚醒了好多人的“鄉愁”,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大家對這種傳統手工竹編品讚不絕口,好多產品很走俏。就在最近一次全國名優產品暨海峽兩岸特色商品博覽會上,潤生農民合作社的竹編產品現場交易256件,銷售額達8000餘元,同時簽訂訂單85筆。

“這次展覽讓我充滿了信心,說明我們潤生竹編受到大家的認可,有市場前景”張潤生說,“這是對我們的肯定和激勵”。怎麼進一步做好銷售,讓竹編品走向更大的市場,張潤生和他的團隊心裡藏了好多“招”。“鎮黨委於書記和幫扶隊的同志給我們開會,大家談了整整一下午,主要話題就是如何讓我們的產品走出去”。“你看,剛接到電話,我們得連夜商量籌備參加蘭洽會的事”。

張潤生和他的合作社同事既要參與竹製品生產,還要探索產品設計,謀劃銷路等等,這已不是一個傳統農民要面臨的課題,“幫扶隊給我們幫助很大,大家有奔頭,有幹勁”,五十多歲的張潤生充滿信心,“邊幹邊學,一步一步走,路是走出來的”。時代變了,張潤生和他的同事們也在努力融入時代潮流。

“激活關峽村這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在傳承中創新,把優勢變成產業,拓寬了村民脫貧致富的渠道,原來要靠外出務工單一途徑賺錢,現在坐在自己家裡也能賺到錢了”,關峽村第一書記張旭旭堅信,“關鍵是重建了村民的信心,讓農民轉型,爭做弄潮兒,相信隨著關峽水庫的建成和旅遊業的興起,關峽村人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