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有人说,《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原型来自《西游记》,故事都是一个老师和三个学生,老师一脸深沉喜欢装,一个学生是猴子且充满正义,另一个学生被漂亮的高小姐迷住了,还有一个学生整部戏都没怎么说话。受此启发,今天我想以公益的名义来谈谈检察机关和公益诉讼的故事,共同探求我们该如何走在求取真经的道路上。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公益诉讼其目的

经济学有一个名词,叫公地悲剧。意思是将一块草地划分成几块分给牧羊人,但在中间留下一块公共草地,大家都可以自由使用。最后的结果是,个人的草地都是合理使用,而公共草地却几乎寸草不生。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有向外拓展和贪婪的天性,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很有可能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或者付之一炬。今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被破坏的共享单车就是对这一名词的生动诠释。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利益受到损害,可以向法院起诉,就像其他人的羊吃了你的草,你可以让他赔偿,但是公共草地的所有权不止属于你一个,那么公共资源被损毁的情况难道就无法避免么?当然不,博登海默说:“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实际的动机。”公益诉讼的目的就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也是公益诉讼最大的价值所在。

公益诉讼由谁提起

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检在全国13个试点地区开展公益诉讼。理论界对公益诉讼的解释是:特定的国家机关,相关组织或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有人不禁要问,明明有三个主体,为什么最后的重任要落在你们检察官身上呢,因为颜值越高,所以责任越大?从我身上看,你就知道这个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让我们来看这三个主体:

第一,相关组织。美国历史上曾有一个《鱼儿不会说话》的判例,为了保护一种鱼,环保组织将议会的决定一直告到最高法院,最终胜诉。显然,中国社会组织的力量远没有这么强大。

第二,个人。尽管国民的公益意识逐渐提高,但是公益诉讼调查取证难,耗费资金大,个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特定的国家机关。由于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与法院和行政机关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因此脱颖而出,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公益诉讼其分类

在分类上,公益诉讼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民事公益诉讼,简单来说就是保护民,集中于食品、药品和环境;

另一类是行政公益诉讼,监督官,保护公共的资源和资产。程序上采用诉前程序和提起诉讼两种方式,当前者通过检察建议、督促起诉等方式无法解决问题时,后者便成为最后保障。

公益诉讼其现状

有了公益诉讼试点,以及这些相对完备的程序,检察机关真的很好地起到作用了吗?这是很多人存在的一个疑问。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一组数据,我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检察机关所取得的成绩。在看到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困难,以环境公益诉讼为例,案件专业性强,举证难度大,诉讼周期长,利益纠葛多,赔偿金额复杂,诸多问题给检察机关设置了重重困难和障碍。

公益诉讼其未来

解决的路径在哪?还是回到《人民的名义》寻找答案: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首先,具备陈岩石的正义感,一个人的正义感意味着能坚持到底,义无反顾,把集体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

第二,要有侯亮平的开拓性,公益诉讼案例少,国内可借鉴的东西更少,更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开拓进取;

第三,要有赵东来的专业,剧中他能够抓住各种线索,积极而又智慧地开展侦查,这种专业的技能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最后要有吴法官这样的神队友、好队友,可以引申为法院在生活和工作方面对检察机关的帮助和扶持,沟通和交流,让检法两家既能各抒己见,又能相互促进。

面对困难甚至是危险,很多人想过放弃,觉得无法再往前走,可是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公益的名义,都让我们必须前行。这也正是塞缪尔·贝克特所说的:我无法前行,我终将前行。我们做的还不够,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前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THE END

强化法律监督丨维护公平正义

法·检PLUS演说会|王敏:以公益的名义

松江检察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松江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