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孫承宗是一個被過譽的人物。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明亡清興的歷史大勢,歷來是專家學者討論的重點,在這一特殊時期,繞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這就是孫承宗。

作為明末的重要人物,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孫承宗進行了高度評價:

“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舉世無雙,獨一無二。”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毫無疑問,孫承宗在明朝末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苦心孤詣締造的關錦防線一度成為後金的噩夢,根據《明朝那些事兒》的記載,直到明朝滅亡,清軍都不曾攻破這道人造天塹。

但是,清朝的崛起並未被阻止,關錦防線也因為皇太極多次繞道漠南蒙古入寇中原而失去作用。說孫承宗力挽狂瀾,實際上不但不是對孫承宗的肯定,反而更像是對他的調侃。

那麼,孫承宗真實實力究竟如何?靜夜史認為: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1、只知防守疏於進攻

明朝和後金對峙局勢的逆轉,源於1618年的薩爾滸之敗。薩爾滸之戰,明朝傷亡5萬多人,北方精銳席捲一空,被迫轉入戰略防守。而後金則越打越強,先後佔據了撫順、清河、鐵嶺、開原、遼陽、瀋陽、廣寧等地區,整個遼東除了遼西走廊,基本被努爾哈赤攻陷。

後金是典型的漁獵民族,有遊牧民族來去如風的特點,這意味著後金軍隊的機動性要遠遠高於明軍,戰鬥力也比明軍強悍。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是不可能在野戰中打贏後金甚至消滅努爾哈赤的。看起來明朝是沒有辦法應對後金的崛起了。

並不是,孫承宗想到個好辦法,那就是締造關錦防線。

在初次瞭解《關錦防線》時,是通過《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感覺這個防線縱深就達200公里,實在是一把插入努爾哈赤心臟的尖刀,妙得很。

但是隨著資料的豐富,靜夜史對這條防線也有了更多的質疑: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 首先,這條防線沒有寬度。

相比於馬奇諾防線這樣缺乏縱深的防線,關錦防線確實在縱深上更勝一籌。但是它沒有縱深啊。這就和一個身材姣好的妹子長得一張鳳姐的臉一樣讓人不舒服。

沒有寬度就意味著明朝只能期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傻乎乎地往關錦防線上撞,這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皇太極很快就找到了繞過關錦防線的辦法,那就是繞道漠南蒙古。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 其次,關錦防線縱深太長。

努爾哈赤不是現代部隊,他的手裡也沒有火箭大炮,留著200公里的縱深絕對是浪費。

當初孫承宗上任前,主持遼東大局的人是王在晉,對於王在晉固守山海關並另建八里鋪新城互為犄角的設想,孫承宗全盤否定,並聽從袁崇煥的建議將前哨設置在寧遠城。

寧願距離山海關100公里,對於冷兵器時代的努爾哈赤而言絕對是夠用了。然而孫承宗還是再接再厲,將前哨修在了錦州城。

而錦州城是公認的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為了固守錦州,孫承宗又在錦州外圍修建大小淩河據點,和錦州互為犄角。

這已經不是燒錢的問題了,而是腦子的問題了。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 最後,關錦防線缺乏進攻跳板。

伸出的孤零零的據點,你說是進攻,實際上很難奏效。如果沒有橫向上的左右翼配合,這個據點能生存下來都很不容易。君不見明朝初年反擊蒙古也是在長城以北修建了大寧衛、東勝衛和開平衛等一系列左右遙相呼應的據點。

因為沒有進攻的合適跳板,孫承宗的設想註定只能在後金不注意的時候,修上一座城。然後在後金前來攻打時,再退回出發地。因為沒有野戰軍消耗後金,關錦防線註定只能用冷冰冰的磚頭擠死後金。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2、徒有局部無視全局

明朝和後金對峙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漠南蒙古的態度,或者說取決於明朝對漠南蒙古的態度。

從1571年開始,明朝和韃靼正式停戰,隨即開始了邊境互市,明蒙開始民族融合。明朝末年,韃靼分裂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此時後金崛起,首先就與漠南蒙古發生了激烈衝突。

黃金家族直系後裔察哈爾部首當其衝,而此時的林丹汗也有統一蒙古的雄心壯志,於是和努爾哈赤發生了數次大戰。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此時的明朝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姿態,但並未給漠南蒙古提供有力的支持,這導致後金採取了一系列又打又拉的手段逐漸征服漠南蒙古,等到後金和漠南蒙古結成同盟,陳兵長城以北,明朝才知大事不妙。

早在孫承宗主持遼東之前,明朝曾有兩任遼東經略,分別是熊廷弼和王在晉。

對於後金的態勢,熊廷弼提出“三方佈置”的方案,即“增登萊、津門兵,而重兵屯山海關,待各鎮兵馬大集,登、萊策應齊備,然後三方大舉進兵”。他的方案是放棄遼東鞏固山海關,吸引後金前來決戰,然後以登萊、津門等地從海上抄後金後路。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這是一個先守後攻的設想,旨在畢其功於一役,十分兇狠。

熊廷弼下課後,王在晉上任,從軍需開支角度出發,提出鞏固山海關,另築八里鋪新城,在不增加軍隊、清汰老弱、精兵簡政、裁減閒雜的官員的基礎上,以薊鎮原有中、東兩協作為山海關的後盾。再拉攏漠南蒙古諸部,使其於側翼給後金以有力牽制,以儘可能小的代價暫時穩住遼東局面。

應該說,這是一招最省錢的辦法,看起來很孬,但是有效!

如果孫承宗能夠看到遼東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後金,而在於漠南蒙古和銀子,那孫承宗就應該能知道關錦防線的致命漏洞所在。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如果說王在晉比熊廷弼小氣,那孫承宗比王在晉更小氣。在王在晉即將拉攏成功漠南蒙古各部時,孫承宗認為關錦防線可保大明無虞,於是疏遠漠南蒙古各部,導致他們紛紛投向後金。

在關錦防線上,孫承宗雖然收復了400裡土地,但基本都是後金不要的土地,比如廣寧城。這就導致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在打到後金老家瀋陽之前,明朝需要修剪一系列堡壘,這個數量達到47個之多!

而每個堡壘都需要駐軍,這是一筆極其巨大的開支。當時的明朝財政收入才300萬兩,而單單一個關錦防線就需要500萬兩,而萬里九邊重鎮一年也才消耗340多萬兩!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修建堡壘只是基礎,孫承宗還提拔一大批將領,增兵10多萬,這讓明朝虛弱的國庫入不敷出。上任才一年,彈劾孫承宗的奏摺就足以將他淹沒。而按照孫承宗的意思,如果想要徹底消滅努爾哈赤,還需要再增兵一倍。

這是拿整個大明的國運在開玩笑!

當然,孫承宗也在自力更生,每年種地歲入18萬兩!

概括起來,我們不能否認孫承宗面對清朝進攻時的高風亮節,但是關錦防線確實成為明朝的腫瘤。當然,也是清朝的搖錢樹!

國之柱石還是徒有虛名?傳統正面人物孫承宗真實能力到底如何?

如果靜夜史是《明史》編纂者,也要好好捧一下這個戰略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