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獨孤九劍,金庸的小說更多的是在反映現實

細讀金庸小說就會慢慢發現,他筆下的人物看似遙遠又似曾相識,可以推測這些人物不是卡通般的杜撰,而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曾經新加坡議會吵架一方指責另一方是道貌岸然的嶽不群,另一方反擊說你不過是想獨霸天下的左冷禪。

消逝的獨孤九劍,金庸的小說更多的是在反映現實

那些少俠的影子充滿勵志的痕跡,愚鈍的郭靖,獨臂的楊過,曾經愚忠的令狐沖,金庸似乎在告訴人們,即使你出身卑微天資乏善可陳,只要保持正直善良,加上不懈的努力,總有一天會得到真傳。

消逝的獨孤九劍,金庸的小說更多的是在反映現實

那些武林泰斗則是權威的象徵,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神秘的掃地僧,無招勝有招的風清揚,這些人金庸先把他們擺到神的地位,然後再一點點告訴人們,神是不存在的,他們也有情也有義,也有私心也有弱點,也有黑歷史。

消逝的獨孤九劍,金庸的小說更多的是在反映現實

金庸筆下的反角很少有讓人感覺醜的,因為他會站在反角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雖然看起來大奸大惡,但又似乎合情合理,沒有人會做他認為錯的事情,《射鵰英雄傳》里歐陽鋒父子落難,黃蓉要求他們發毒誓後再救人,洪七公說這是不可能的,歐陽鋒死也不會向人發毒誓,違揹他做壞人的本分,《天龍八部》裡星宿老仙丁春秋相貌堂堂,武功別創一格,但偏偏對荒唐的奉承受用無比,最終淪為武林的笑柄,他還有一個升級版任我行,不僅自大還有政治家的手腕,金庸為他設計了一個華山大會上暴斃的結局,其中寓意非同尋常。

消逝的獨孤九劍,金庸的小說更多的是在反映現實

說起金庸武俠小說的起源,不得不提起他創辦的《明報》,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各個領域說謊成風,貪汙腐敗日趨嚴重,金庸覺得我應該站出來講些話了,此前他的創作主要是類似《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這樣的劇本。

消逝的獨孤九劍,金庸的小說更多的是在反映現實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

1972年金庸停止武俠小說的創作,這一年他不過48歲,他覺得能寫的人都寫完了,能刻畫的性格都刻畫完了,很多人至今不解,其實仔細想一想,金庸的武俠人物沒有一個是憑空捏造的,金大俠覺得寫完了自然不能再生編硬造一些出來。

消逝的獨孤九劍,金庸的小說更多的是在反映現實

年輕時的金庸

金庸晚年坦言:“即使我寫了很多大俠,大街上有幾個壞人欺負人我也不一定敢出手,不過古龍真敢”。金庸一輩子無門無派,但一直在修行無招勝有招的“獨孤九劍”,《易經》有句話,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撰此小文,紀念逝去的金庸先生。

消逝的獨孤九劍,金庸的小說更多的是在反映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