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独孤九剑,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反映现实

细读金庸小说就会慢慢发现,他笔下的人物看似遥远又似曾相识,可以推测这些人物不是卡通般的杜撰,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曾经新加坡议会吵架一方指责另一方是道貌岸然的岳不群,另一方反击说你不过是想独霸天下的左冷禅。

消逝的独孤九剑,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反映现实

那些少侠的影子充满励志的痕迹,愚钝的郭靖,独臂的杨过,曾经愚忠的令狐冲,金庸似乎在告诉人们,即使你出身卑微天资乏善可陈,只要保持正直善良,加上不懈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真传。

消逝的独孤九剑,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反映现实

那些武林泰斗则是权威的象征,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神秘的扫地僧,无招胜有招的风清扬,这些人金庸先把他们摆到神的地位,然后再一点点告诉人们,神是不存在的,他们也有情也有义,也有私心也有弱点,也有黑历史。

消逝的独孤九剑,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反映现实

金庸笔下的反角很少有让人感觉丑的,因为他会站在反角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虽然看起来大奸大恶,但又似乎合情合理,没有人会做他认为错的事情,《射雕英雄传》里欧阳锋父子落难,黄蓉要求他们发毒誓后再救人,洪七公说这是不可能的,欧阳锋死也不会向人发毒誓,违背他做坏人的本分,《天龙八部》里星宿老仙丁春秋相貌堂堂,武功别创一格,但偏偏对荒唐的奉承受用无比,最终沦为武林的笑柄,他还有一个升级版任我行,不仅自大还有政治家的手腕,金庸为他设计了一个华山大会上暴毙的结局,其中寓意非同寻常。

消逝的独孤九剑,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反映现实

说起金庸武侠小说的起源,不得不提起他创办的《明报》,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各个领域说谎成风,贪污腐败日趋严重,金庸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讲些话了,此前他的创作主要是类似《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这样的剧本。

消逝的独孤九剑,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反映现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

1972年金庸停止武侠小说的创作,这一年他不过48岁,他觉得能写的人都写完了,能刻画的性格都刻画完了,很多人至今不解,其实仔细想一想,金庸的武侠人物没有一个是凭空捏造的,金大侠觉得写完了自然不能再生编硬造一些出来。

消逝的独孤九剑,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反映现实

年轻时的金庸

金庸晚年坦言:“即使我写了很多大侠,大街上有几个坏人欺负人我也不一定敢出手,不过古龙真敢”。金庸一辈子无门无派,但一直在修行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易经》有句话,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撰此小文,纪念逝去的金庸先生。

消逝的独孤九剑,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在反映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