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浙熟,天下足」,還是「湖淮熟,天下足」?

一直以來,歷史上都流傳著“江浙熟,天下足”,意思就是江蘇和浙江這一帶的長三角地區農業豐收了,那麼全國都能吃飽肚子。

所以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江浙農業,並設有漕運,從江蘇和浙江將糧食運往北方,直至北京,古運河也是運輸江浙糧食的要道,都是把南方的豐收糧食用於全國的集中收儲,以備緊急所需。

不過到了現在,全國產糧區都很多,像東北北大荒也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江浙熟,天下足”的說法是否還存在現實的條件呢?

是“江浙熟,天下足”,還是“湖淮熟,天下足”?

參考圖

現在,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均為產糧大省,其實“湖淮熟”也能“天下足”了,中國糧食生產基本不存在大的風險,“有糧在手,心裡不慌”,甚至於湖廣一帶糧食生產也頗富足,中國真正到了糧食生產自足的時代了。

這裡所說的湖淮熟,主要是指淮河流域和南北的微山湖,巢湖,高郵湖等地理流域,筆者曾經指出湖淮集團,其中就詳細地介紹了湖淮流域,其地理區域與位置,在此不再贅述。

古代為什麼不說“湖淮熟,天下足”?

主要原因還是湖淮多戰亂,且湖淮所指的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北部等地,大多是主產小麥的,南方的稻米產量不多,而漕運等主要是運米,即將南方的大米通過海運運到北京,再加上古代定基之後,江浙一帶多數就比較安定,所以古代常說的是“江浙熟,天下足”。

是“江浙熟,天下足”,還是“湖淮熟,天下足”?

參考圖

其實,最早的時候,特別是宋朝以前,中國的糧食供應還主要是長江以北,長江以南雖然富足,但是直到東晉,才有大量北方民族遷入,逐漸開發土地,到了宋朝時,以錢塘江流域很少戰亂,糧產豐足等原因,江浙的糧食供應才上升為主要地區。

自宋以後,江浙遂成為全國重要的糧倉,特別是新中國之前,東北未成為糧食主產區,長期依靠南方大米作為國家的主要儲備,江浙熟就十分重要。

現在,中國實現了大一統下的各民族共合,糧食產量居高不下,經常平均在10億斤以上,許多地區,像湖廣等地,糧食產量也很大,而且對於全國的糧食供應也十分重要,中國的糧食問題就不依賴於一兩個省份了,而是全國很多省份都成為產糧大省。

是“江浙熟,天下足”,還是“湖淮熟,天下足”?

參考圖

在這裡,就很有必要提到袁隆平院士,他主導研究出來的高產稻米,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甚至還研究出了海水稻米,這些都在全世界是領先的。

還有許多農業科學家,可能沒有袁隆平這樣的名氣,但是在小麥玉米育種等領域,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現在全國不斷推廣新品種,糧食產量不斷提升。

中國的糧食問題得以極大地解決,決定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特別是主糧的供應十分富足。

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後,大豆上升為重要問題,但是中國在大豆產量上也很有潛力,貿易戰之後東北大量種植大豆,加上從巴西等地進口,大豆問題也迎刃而解。

總體上來看,中國農業不存在瓶頸問題,不存在短缺問題,是可以順利地實現全國的供應和調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