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浙熟,天下足”,还是“湖淮熟,天下足”?

一直以来,历史上都流传着“江浙熟,天下足”,意思就是江苏和浙江这一带的长三角地区农业丰收了,那么全国都能吃饱肚子。

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江浙农业,并设有漕运,从江苏和浙江将粮食运往北方,直至北京,古运河也是运输江浙粮食的要道,都是把南方的丰收粮食用于全国的集中收储,以备紧急所需。

不过到了现在,全国产粮区都很多,像东北北大荒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江浙熟,天下足”的说法是否还存在现实的条件呢?

是“江浙熟,天下足”,还是“湖淮熟,天下足”?

参考图

现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均为产粮大省,其实“湖淮熟”也能“天下足”了,中国粮食生产基本不存在大的风险,“有粮在手,心里不慌”,甚至于湖广一带粮食生产也颇富足,中国真正到了粮食生产自足的时代了。

这里所说的湖淮熟,主要是指淮河流域和南北的微山湖,巢湖,高邮湖等地理流域,笔者曾经指出湖淮集团,其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湖淮流域,其地理区域与位置,在此不再赘述。

古代为什么不说“湖淮熟,天下足”?

主要原因还是湖淮多战乱,且湖淮所指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北部等地,大多是主产小麦的,南方的稻米产量不多,而漕运等主要是运米,即将南方的大米通过海运运到北京,再加上古代定基之后,江浙一带多数就比较安定,所以古代常说的是“江浙熟,天下足”。

是“江浙熟,天下足”,还是“湖淮熟,天下足”?

参考图

其实,最早的时候,特别是宋朝以前,中国的粮食供应还主要是长江以北,长江以南虽然富足,但是直到东晋,才有大量北方民族迁入,逐渐开发土地,到了宋朝时,以钱塘江流域很少战乱,粮产丰足等原因,江浙的粮食供应才上升为主要地区。

自宋以后,江浙遂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特别是新中国之前,东北未成为粮食主产区,长期依靠南方大米作为国家的主要储备,江浙熟就十分重要。

现在,中国实现了大一统下的各民族共合,粮食产量居高不下,经常平均在10亿斤以上,许多地区,像湖广等地,粮食产量也很大,而且对于全国的粮食供应也十分重要,中国的粮食问题就不依赖于一两个省份了,而是全国很多省份都成为产粮大省。

是“江浙熟,天下足”,还是“湖淮熟,天下足”?

参考图

在这里,就很有必要提到袁隆平院士,他主导研究出来的高产稻米,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甚至还研究出了海水稻米,这些都在全世界是领先的。

还有许多农业科学家,可能没有袁隆平这样的名气,但是在小麦玉米育种等领域,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现在全国不断推广新品种,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中国的粮食问题得以极大地解决,决定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特别是主粮的供应十分富足。

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大豆上升为重要问题,但是中国在大豆产量上也很有潜力,贸易战之后东北大量种植大豆,加上从巴西等地进口,大豆问题也迎刃而解。

总体上来看,中国农业不存在瓶颈问题,不存在短缺问题,是可以顺利地实现全国的供应和调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