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最近,关于“娘”的故事都很火,比如豆瓣超低评分与破纪录收视率交相辉映的“女德旗手”《娘道》,再比如,被千夫所指,甚至不惜杀之而后快的“娘炮”……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娘炮”又一次占据路人眼球,源自于安徽卫视综艺节目《青春的征途》的一段宣传视频,视频中,6名队员对着镜头喊出了“我是95后,拒绝娘炮”的口号——6个妆容很精致的男孩子,对着镜头大喊“拒绝娘炮”,这场景实在有几丝诡异……而戴鑫,就是6人之一。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作为传说中的“gay圈名媛”,戴鑫“打着红旗反红旗”的行为实在不能忍,于是愤怒的网友瞬间淹没了戴鑫的社交账号,有直接骂脏话的,有阴阳怪气喊他“姐姐”的,还有人认真地跟他表达自己的男女平权思想……而“实诚”的戴鑫还在评论下认真地回复网友,说自己对于录视频,也是“一千个拒绝”。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博主@宇宙台长重新剪辑了该宣传片,打出“我是娘炮,拒绝@安徽卫视青春的征途,我们在行动”口号,进行了反击,得到了众网友的响应和拥护。而在一片骂声中,节目官微连夜删除该视频。

视频删了,但有关“娘炮”的讨论再一次无法平息……


上一次全民讨论“娘炮”的问题,是在一个多月前央视《开学第一课》播出后。

由于节目组找了很多“小鲜肉”艺人作为宣传,被痛批传播“娘炮”文化,网络流传的一份不太可能真的出自学生笔下的“学生观后感”中,更是直呼嘉宾“恶心”,质问“在歹徒行凶作恶时,谁来见义勇为?靠这几个娘炮恶心跑他们吗?”伪造的教师批语则是“写得好!”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不光是家长、大V、自媒体不断论战,就连党报和国社也隔空进行了一场关于男性气质的“辩论”。

新华社评论指出,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人民日报则认为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而大部分痛批“娘炮”“伪娘”的网友,其实对于何为娘炮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多数人看来,说话轻声细语,皮肤白净爱化妆的男人,基本就足够进入“娘炮”的范畴了。

但如果时光往回追溯,或许很多人会想起来,在“女汉子”兴起之前,当年“像男人的女人”同样受到过网络暴力的口诛笔伐,超女冠军李宇春出道之初,一度因低沉的嗓音、干练的短发和一身中性扮相受到网友群嘲——似乎对某些人来说,只有绝对的男人与绝对的女人才配得上正常的人称呼。

而如今,“娘炮”也成了一种口袋罪,似乎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只要对方是个男人,你看他不爽,你就可以很随意地用‘娘炮’这个词去骂他。因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娘炮,没有准确定义;换句话说,也就是谁都能定义。”某媒体评论员指出。


多年之前,在蔡依林演唱会上,曾播放过一段经典的纪录片:纪念“玫瑰男孩”叶永志。那是一个因为气质“女性化”,被霸凌,甚至最终在学校厕所死去的少年……

叶永志去世时只有15岁,正在读初中。有家长回忆,叶永志是个非常体贴的孩子,每天会帮妈妈按摩,引来别的妈妈羡慕,“你那个儿子胜过我们三个小孩。”

但这个体贴的大男孩,在学校却每天被同级的男生强行脱裤子,被侮辱、谩骂……因为他温柔,不像个男孩,同学们要检查他“是不是个男人”——甚至老师也说他他跟女孩有同样的喜好,让妈妈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2000年4月20日,叶永志倒在学校厕所的血泊中,嘴里和鼻子都在流血,被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那之后,叶妈妈成了平权运动的推动者,她想要帮助那些像自己儿子一样的孩子。

“不像个男人”,成了一个15岁少年死亡的“罪名”。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娘们唧唧的”,是李晓风读小学时被围观群嘲的原因,在那段岁月里,他能听到的对自己最好的评价,是“文静”。

那年,李晓风有了第一件大红色的羽绒服和一个粉色的兔耳包。他每天开开心心地穿着羽绒服、挎着包去上学。

在课外班里,一个男生和旁边的几个女生聊天,看起来十分开心。李晓风在边上默默地听着,也莫名地开心。男生突然抬头看了李晓风一眼,说了一句:“请问你是先生还是女士?”

“我感觉我的世界观都崩塌了。我逃跑了,仿佛听到背后所有人都在窃窃私语,用同样的方式笑话我。”

李晓风再也没有穿过这件羽绒服。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在中国漫长的传统文化史中,“像个男人”,始终是定义“男人”最唯一的标准,但究竟做什么“不像个男人”,却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娘炮”……

在国外读研究生的王女士觉得自己的一位本科同学很“娘”,因为他说话的时候喜欢翘兰花指,爱到处打听别人的八卦,跟女生出去还会把AA的帐精确到几块钱;

从事新媒体行业的周女士眼中的“娘炮”是身边一位喜欢化妆的男生,注重护肤,对不同品牌的化妆品头头是道,甚至会根据皮肤状态的不同调整使用的护肤品品牌;

在大型国企工作的李女士觉得自己朋友圈的一名程序员是“娘炮”,仅仅因为他日常十分注重穿搭,上班还会带备用的鞋子,发自拍照的时候十分注重构图和色彩搭配。

纵然评价标准千差万别,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大部分人眼里,“娘炮”绝不是一个褒义词!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在性与性别学者、性学家方刚看来,在中国,男人的价值是以事业成功来衡量的,父权文化塑造硬汉的时候,早就剥夺了我们爱美的权利。“娘炮”的核心依然是男性的美色成为欣赏的对象。正因为如此,当你欣赏男性美色的时候,就会让人觉得是在骂人了。

至于大部分人对“娘炮”的厌恶,方刚认为,是因为觉得这种行为挑战了关于性别的传统模版,“他们害怕身边的人都变成这样”。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家长们的同性恋恐惧。“现在的家长整天担心自己的孩子变成同性恋,觉得这样的倡导会误导孩子。”

性学者、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回答网友提问时亦表示,人性是丰富多彩的,让每个人随心所欲地落在极度男性化与极度女性化之间的任何一点上,而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必须落在端点上,才是最符合人性的做法和审美。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为了摆脱“娘炮”的标签,李晓风后来剪了头发,刚好被父亲的同事看到了。“(他)用赞赏的语气夸我:‘哎呀你看你剪完头多好啊,精神多了,以前长头发简直娘们唧唧的!’”

自那以后,李晓风在家里像变了个人一样。

他刻意让自己变得“比较糙”,吃饭的时候把脚搭在椅子上,在家说方言等等。“说方言可能会更让我显得像‘老爷们儿’一样。”

引起社会争议的“娘炮”话题,再次让李晓风想起自己曾经的遭遇。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想不明白:“这就是他们希望的样子吗?”

但也许,这真的就是他们希望的样子……

杀掉那个该死的“娘炮”!这或许是比《娘道》更不堪的文化糟粕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到各大手机应用平台下载涨知识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