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财简史——变迁40年

中国理财简史——变迁40年

遥想40年前,工人阶级秉持按劳分配的原则,赚工分,拿死工资,甚至用粮票、肉票来保证日常生活。

那时候的人几乎没有什么理财观念,更别提金融市场。

那时候说金融其实等同于说另一个名词——银行,当然,对某些家庭也意味着另一个更深的意象——床底。那时候大多数人,钱不是在银行,就是在床底。

当时,中国只有一家银行,它叫中国人民银行,套用现在的概念,它既是金融管理部门,又是商业银行,是“国库”也是老百姓的存钱罐儿。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位老人除了在小渔村画下一个圈儿外,还将我们的“存钱罐”定位为中央银行,是由上面直接领导着的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存钱罐洗尽铅华,真正成为“国库”,而执行“存钱罐”职能的,则是现在呼风唤雨的四大商业银行。

从此,人民银行再不对接储户,成为银行的银行。老百姓想要存款,需要到商业银行去,商业银行为了本身效益,需要发放利息,这家利息高,那家利息低,老百姓的钱可以生出钱来,可以自由选择存款银行,于是乎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终于形成了。

81年的时候,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当时人们对于国库券的理解就是,要把钱借给国家,国库券就是国家打给自己的“白条”。

对于当时的老百姓,他们理解的国家强大为“既无外债,也无内债”。国库券被老百姓简单的看做“内债”。国库券的发行,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老百姓很不情愿的从工资里拿出钱,购买一两张国库券。

而对于当时的公职人员来讲,购买国库券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级别越高,需要买的越多,不买,你的领导可能就会不开心了。

然当时的人根本想不到,如今购买“国库券”需要排长队,甚至托关系。

而另一方面,国库券开放转让后,可流通的国库券变成可以赚钱的“物件”。聪明人低买高卖,一夜间成为“万元户”的不在少数。

从这一天,中国金融市场上单一的银行统一天下局面被打破了,早期投资者们有了更多样性的选择。

83年,深圳市某家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原始股”,顺应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风潮。次年,这家公司纯获利17万元,购股者首次得到分红,从此,股票进入市场,成为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工具。

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股票市场正式确立,股票全盘转入场内交易。

当时的人们对股票一无所知,暂时能构筑的概念类比“国库券”“债券”“白条”上,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买股票与花钱买纸并无差别。股票新兴的时候,普通民众都觉得,排队买股的人是中魔了!不知不觉中,股票交易初期便诞生出不少资本大鳄。于是这中魔般的行为更加变得诡异,难以置信。

时间转到93-94年之交,内地股票从1512点爆跌至325点!一半股票跌去80%甚至更多,于是无数跟风着魔的人一夜间倾家荡产,天台登时变得拥挤起来。刚走出计划经济的老百姓第一次认识到金融风险,联系之前排队买股的着魔行为,很多家庭一度将炒股与赌博吸毒并称为三大害!时至今日,很多家庭依然受到这种观点影响。

98年,股市风波消逝,许多家庭一面受股市大鳄影响,一面心怀余悸,踌躇之际,代客理财兴起。

以华夏基金为首的一些代客理财组织,他们瞄准这些想炒股却始终不敢伸手的散户,募集他们的基金,为他们保本,再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自己赚钱,为客户赚钱。

05年,中国股改,股市从1000点暴涨至6000点,相当数量的基金和管理人乘势成为传奇!

代客理财开启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新模式,信托、私募、公募等机构层出不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而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投资的甜头的,是马云。2013年,天弘基金余额宝上线,比银行更高的收益,随用随取随投。互联网金融市场正式进入民众视野,余额宝鸣锣开炮,将投资这看似高大上的行为普及到千家万户,携卷了不知多少人的资产从银行到余额宝。然余额宝的实质,其实只是在这浩瀚金融潮流中,最为平凡的货币基金。

发工资存余额宝、逛超市零钱存余额宝、收红包存余额宝、一块钱都要存余额宝……好似一夜间,所有东西都绑定了三个字——余额宝。另有无数跟风者、商业巨鄂退出自己的“宝宝类”理财产品,试与余额宝抢市场。

于是,中国理财市场,终于在余额宝的大名中真正启蒙。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市场成为一个切合人民的关键词,人们也才真正看穿理财的巨大潜力,也树立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

而如今,P2P进入市场,同样的饱含争议,同样的潜力巨大,不知道您敢不敢,搭上这辆车,让我们送您走上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