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科研创新还存在薄弱环节”的说法你怎么看?

伏龙苏


科研能力很强调个体能力。

比如我们开一个电子工厂,装配手机,那么工人基本就是在高中这样一个学历层次上,经过1个月左右训练,大部分能合格工作。

但,科研能力,不单单是博士这样一个学历教育的顶端人才作为筛选对象,还需要在博士这样的学识基础上,有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核心是创造力、创新能力。

但,从我们目前人才选拔的机制来说,基本上就是应试教育当道,甚至到了硕士生的选拔还是可以靠应试教育来挤入。虽然应试教育保证了教育的最大公平性,但不得不说,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造力,遗漏了一些特殊人才。

所以,我们说科研体制、机制,单单科研人才的前期培养体制、选拔机制就存在很大问题。

接下来,就是整体的科研体制、机制了。

首先是科研课题的选择。我们大量的科研课题,是非常实用的不实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家政策,确实是偏向于热点课题。比如3-4年前,各地的开发区,都重金鼓励云计算方面的课题。但实际上作为基础科研的研究所、大学,很多时候没有像企业那样高效,能马上掉转船头,折腾热门课题。最后就是只能把自己擅长的课题包装,往热门课题上去靠,来获得经费。这就使得,看起来不少人都在做解决国计民生的快课题,实际上,是包装自己的课题。

其次是为了经费做课题。科研人员的整体薪资水准一般,如果专心科研,肯定是没有余力赚额外的钱。这种情况下,申请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就是核心目标。因此,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折腾申请过程,以及后续小结、结题等。

再有就是论文是职称的关键,而职称决定了基本薪资待遇。短平快课题必然是论文首选。今天中国科协给的调查,有93%以上的科研工作者发论文是为了评职称。要知道爱因斯坦1905年那几篇划时代的论文,都是作为衣食无忧的小公务员的业余爱好作品。现在大部分科研工作者,专业研究时间,远远不如当年的爱因斯坦。

另外,评价机制,经费审核机制等等,都制约着科研的发展。

与其说那么多,不如说相对理想的科研人才培养、教育以及科研模式是什么:

1、充分发挥天赋的资优教育。这方面国外已经很成熟,国内也有专家熟悉。就是要培养独立、创新、思维自由的天赋学生。

2、相对高薪的科研岗位,以及支持长周期“无所事事”科研。伟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从兴趣中,无所事事创造出来的。企业也好,投行也罢,那种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是原创性工作的天敌。科研是不能讲效率的。科研效率高了,科研结果的价值就低了。


令狐迦基


正确……这么多年,一直通过“引进技术”来掩盖这个事实……现在,人家不再宽容你的“引进”……“体制机制”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

从体制机制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逆淘汰……具体说,没有一个公正的机制来判断谁做出了真正的贡献……也没有一个公正的机制来奖励真正的创新者……并且肆无忌惮的把这个社会最宝贵的人才变成不通人情世故的笑柄……能通吃的只有关系学……

创新驱动怎么可能靠只懂“马屁学”的高手?该结束了……来自外部的竞争已经在迫使体制的变革……长远看,实际上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手机用户60669424220


不尊重科学家。或是说,对科学家的尊重停留在口头上。

科学家一般都只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对家人,对子女关心不够,所以他们付出了,贡献了。但十年甚至几十年后,回头一看,他们的父母子女都没得到很好的关照。

将心比心,我把一切献给了你。我却得到很少,甚至因此让家人活得屈辱。在这种境况你还有心有力去贡献吗?

所以,我认为只有我们的社会管理者,即政府多做些能让科学家心无旁骛的事。让他们能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事业。

不像现在,把那时心存不良的戏子被捧上了天。


梦故乡17


中国的科研能力一强?只有洋奴才是这么认为的,我等国人为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太强而感到自豪。我们新中国成立多久,短短几十年,刚成立时,有什么工业?一穷二白,是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让我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们细细数来。先说两弹一星。在什么情况下,国人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用了美国,苏联,差不多一半的时间研䆓成功。这让美国,苏联都为之惊讶,到现在,我们的天宫一号二号相继出来,我们的嫦娥飞船到达月球,我们的北斗导航快要完成。这些都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被外国禁运的情况下,通过他们的努力来完成的,试问世界上有那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做到?再说我们的量子通信,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我们的超算。无数年世界第一了,这都是我们国人的骄傲。我们的航母,现在也有了。这难道不是说明我们的科研之强吗?只有那些洋奴们,跪久了才睁眼说瞎话,假装看不见,会拿我们的大飞机,汽车,芯片这些来说事。我承认,这些我们的科研是还不足,可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你们这些洋奴造成的,当年我们的大飞机刚刚试飞,就被你们这些洋奴用市场换技术的口号,让我们的大飞机下马了。市场给了你们洋爹,可技术呢?在那?都还在你们洋爹手里。但我相信,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会痛定思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赶上,为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自豪和骄傲


独自流浪9


应该说在中国缺少一种科学文化的底蕴?这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本来科学的问题最应该出现争呜与争论的,但这种情状在中国科学界不曾发生,一派死气沉沉,鸦雀无声?倒是有一些所谓的专家与学者在那里传播科学的名字,或者某些外国人不成熟的理论?当然这些所谓的专家与学者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半桶水淌得很却不自知,更可鄙的是这些人被严重冼脑且自以为真理在握,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忠心耿耿始终如一的扮演着卫道士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学习与模仿能力太強也并非好事?但我们的教育与选才不就是重视这种能力么?再有你看看我们的智力竞赛,诸如长江有多长?泰山有高?其实这不能算科学?那么什么是科学呢?长江为什么那么长?泰山为什么那么高?这才是科学!在中国讲究尊师重道,这本无可厚非,但尊师,师必然有可尊之处,重道,道必然有可取之处?如果这两个前提不成立,我们又尊那门子师,重那门子道?但问题的实质还不在这里,问题的实质在于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学术之问题,人们首先必问,师出何门?法从何师?凡不属此类,皆为不屑。于是乎,近亲繁殖繁荣,连江湖骗了一也闻风而动,假借其名,欺骗不解真像之大众。重虚名,讲名头,有理无理不细究。严重的务虚,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问题很多,就讲到这里,头痛。


明学23


先不谈科研,不谈中国,只谈道理,谈规律。人们应当认识这样一个基本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等,一句话,所有的社会发展水平都有赖于政治体制机制的科学水平,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大,或者说,决定着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强大。这是一个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都客观存在的硬道理。不进行体制改革不是没有发展,但绝不会是科学发展,绝不会是高水平发展。一个国家的所有改革,无论科技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改革到最后都是体制的改革和突破,换言之,所有的改革失败都是因为体制的难以突破而最终失败。

一个国家的最大落后就是体制的落后,世界上最大的错误就是坚持错误。一个国家难免会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但决不能犯体制性的错误,因为,体制性错误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健康发展,产生的历史代价太大。当科学精神高于一切之时,就是国家强大之日.........


大力66986883


中国科研能力不强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也有研究方法的知识欠缺的原因。资源掌握在行政手中,对科研项目的审批也大多是行政人员完成的,由于多年来单位树立学术权威的工作基本没有做,没有学术人员把关,因此选定的科研项目假大空的较多。大学是科研工作的摇篮,要引领大学生,研究生进行科研就需要开设至少一学期的研究方法课程,很多大学没有这门课,开了这门课的大学大多是讲座形式,蜻蜓点水走过场。国外大学有研究方法的教材,有专职教师授课,开课时间至少是一个学期,上完课后有考核,考核不过关的学生没有资格写论文的。我国高校在这方法极其薄弱,连有些指导研究生的老师对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研究的哲学等基本知识也相当贫乏。或许是以上的原因导致科研能力薄弱。


八零前七零后70863171


对于个人来说西方适合科研。但对大的科研项目来说中国体制机制就比西方好太多了。西方对个人发挥自主性太有激励作用了,但是对个人激励太看重,所以对投资回报也会看的太重。对天才成功的人来说是天堂。但对大的科研项目兴趣不会很大,因为承担不起损失。而中国就不存在,只要对社会经济人类有用又在可承认受范围内就会立项进行科研。投入会很大,时间会很长,有时会达到三五十年,如果时间充许的话超过百年也不是问题。中国与西方主要差距不是体制机制问题。而是时间沉淀问题。西方从十七世纪开始就进入现代科研时代,而中国主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科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发力。时间太短,积累不够。所以攻击中国体制机制是别有用心。


彭树学


科技能力差主要原因在文化。大陆和港奥台文化相同,体制不同,但科技能力都差,可见民族文化阻碍了科技发展。古四大发明,和当代四大发明,都带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都不是建立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几千年的劳作,都是围绕吃穿住行,周而复始,难得有工具方面的质变,更无对自然和社会发出为什么,所以然的探究。瞻星术更多地用于帝王朝运;化学现象则用于占卜;火药滞后地用于军事更多地制鞭仗用于驱邪。儒教只围系古制,告戒不要擅越雷池异想天开;释僧劝世安份相向地求善因果;道家干脆告诉你无为天尊。一切教育都要求听话,听父母,老师,老板,老公或老婆,政府和致上的话,就是不听自己的话。不要自主自问自由独立思考。世人对一切未知没有好奇心,养成了不问为什么,不知所以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习惯和文化。这恰恰是阻碍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最大阻力。


一乜


科研,科学技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没有成绩哪怕你是两院院士也没用。世界由主观客观组成,那么就从这两点分析。主观个人智慧个人对科技的喜爱个人天赋,这个世界任何时候都不缺天才,没有就是天才没用上。

客观,在外环境,人才的培养与挖掘,注重灵活性,实用性,创新性,跳跃性,全面性,思维培养,而不是严格的纸面应试教育,天才往往不适应死板的考试,考试一百分,拿着高学历,不能够实际应用,不能够创新,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素质,提高认识,能够实际应用,能够创新。科技滋生土壤,有人聪明,爱科学,想学科学,可是不行,科学不能当饭吃,现在有很多学生选择专业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也不是自己最擅长的,是为了好找工作,至于艺术更别谈了那是有钱人家才敢学的,没钱人家的天才是学不了的。我问过好多学生都是这样。再有科技科研环境,科技的目的不仅仅是应用,更重要的是创新,有了创新人才,人才也有物质追求,物质所得与付出要成正比呀!丰厚的回报,这是对科研者努力研究的动力。也是民众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学习科学有希望。国家对于科技人员的奖励有限,鼓励也就有限,不够达到全面,那就得靠民间科技,科技商业化来弥补,国家买断科技成果其实也是商业化。有创新你就是科学家,科学家科学家,科学得能自成一家,没创新你就一个资深学生。

所以科技发展,既要有良好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的环境,又要有科技人才生存成长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