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上海,右边深圳——深圳9日谈

曾几何时,北京和上海被人们挂在嘴边来回对比,而最近几年,京沪攀比慢慢又开始演化为沪深PK。不过,作为一介布衣,我们最多也就看看热闹,图个消遣。

话说,我前些天刚刚去深圳旅行了一个多星期。之所以没有说旅游,实在是因为囊中羞涩,没有余钱去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我只是买张机票,订个酒店,每天在路边餐馆点个汤粉,然后骑着摩拜到处溜达,实乃穷游而已。

短短9天,实在不能张口就谈什么你强我弱,闭口就说GDP和增长潜力。我就纯粹梳理下自己观察到的几个公共交通小细节,以让各位看官管中窥豹,从中感悟沪深两地在某些方面的不同特点吧!

左边上海,右边深圳——深圳9日谈

公交线路差异。可能是由于地铁线路里程还不够长,所以深圳的公交线路非常密集,到达任何地方都有很多条线路可以选择。就我自己在龙岗布吉、南山西丽、光明新区、宝安福永、龙华民治和福田、罗湖等地的实际观察,那些比较偏僻的郊区也有多条公交线路到达。随便走到任意一个公交站台,都有至少七八条线路,这点和上海差别很大。上海地铁线路密集,人们出行基本上靠地铁。与此同时,郊区很多地方的公交线路虽然也能覆盖,但稍微偏僻的地方经常只有一条公交线路,且晚上七八点钟以后就不再运营了。

道路设计差异。深圳的很多道路似乎只要能架天桥挖地道,就绝不设置红绿灯和斑马线,这样的结果就是汽车通行速度非常快,而行人则相对稍慢。另外,深圳的每个路口都为右转车辆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右转专用道,使得右转车辆不会和前方直行道上的车辆在路口交汇,这点也提升了通过效率。也正因为此,路人则需要多横穿一个路口通行。这两点都为汽车高效通行提供了便利,而对行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上海和深圳则完全不同,相对天桥地道较少,也很少右转车道,所以市区道路车辆通行速度明显降低了不少,而行人通过则更为便捷。

左边上海,右边深圳——深圳9日谈

人性化设计。在深圳,我发现每辆公交车上都会分别在前门和后门附近的扶手处系着一叠黑色塑料袋,用来免费提供给晕车或有需要的人,这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深圳点赞。此外,深圳公交车的售票员不像上海那样有专门座位,他们必须要全程在车上站立售票。据一位售票大姐说,她每天都要站立八九个小时,的确很辛苦。另一方面,深圳有不少道路,走着走着突然就没有自行车道或人行道了,只有汽车在眼前飞奔而去,让人进退失据。这种路段,不是不能骑车通行,而是连人也没法走,我在深圳骑车时多次遇到这样的道路。其实,深圳在南山区设置了很多骑行专用道,非常人性化,这点值得上海学习,但日常出行毕竟也占了很大部分,不应该让行人在马路上突然无路可走。

礼让斑马线。我到深圳第一天,有次在路口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右转的公交车立刻在右转车道斑马线前停车礼让,这一点让我对深圳立刻生出了一丝亲近感。后来的几天,我先后遇到了其他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在右转斑马线前停车礼让行人的情景。请注意:我看到的不是车辆减速,而是完全停车等待行人通过;也不是行人正在斑马线上走时礼让,而是看到路边有行人就停车礼让,示意行人优先通过。

虽然不是每辆车都这么做,但我的确多次看到车辆礼让行人。这一条,我认为上海完败,上海的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真的需要学习。

左边上海,右边深圳——深圳9日谈

以上只是我在深圳9天时间里对沪深两地公共交通的几点观察,这里绝无抑谁贬谁之意,因为两个都是我喜欢的城市,其中一个还是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我不想纠结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尽感慨,也不要营造珠联璧合的虚假和谐。对于你我普通中国人而言,北上广深,你追我赶,各有千秋,岂不比唯我独尊、一统江湖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