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著太陽 晃晃悠悠 體驗一把水上人家 水上「院子」明日亮相錦城湖

晒着太阳 晃晃悠悠 体验一把水上人家 水上“院子”明日亮相锦城湖

“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統”

開放時間:每日10:00-20:00

(週一不開放)

票價:20元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將於今日(11月2日)在東郊記憶音樂公園拉開序幕。昨日,在雙年展錦城湖展區,“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統”組裝完畢,這是一組漂浮於水面上的公共空間,將於明日(11月3日)正式亮相。

三座房子佇立水中央 “露天茶館”水上漂

“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統” 是三座漂浮在水面上的房子,正面看,三座房子就像三座木塔,側面看像川西民居的斜坡屋頂,大中小三座房子圍繞一個水上的“院子”錯落有致地組合在一起,院子裡植有纖弱的竹子,擺放著一張張傳統的竹桌和竹椅,就像一個成都的露天茶館。坐在“院子”裡,陽光照耀下,晃晃悠悠,有水上人家的感覺。

走進最大的一間水上房子,金字塔型的木結構框架將空間劃分為大大小小的幾何圖形,高高的尖頂上垂下一張張竹篾織成的“竹簾”,一根根竹竿的豎切片,就像一隻只胖瘦不一的“梯子”,從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頂,拼接為窗戶,從魚鱗般的竹節裡透進明亮的陽光。這座面積最大的水上房子是一座音樂廳。

音樂廳側面一座略小的水上房子為二層樓設計,觀眾可順著木製樓梯上樓,房子裡掛著一條木船,木船上一個大木箱,上面寫著“博物館”等字樣,這座房子是一個室內展覽空間。在音樂廳的另一側還有一座袖珍的小房子,這是一個小的信息亭。

據搭建方負責人介紹,這三座漂浮的房子實際可承載千人,搭建了40天,其中最大的一座房子重達30噸,僅底部就有15噸重,由於大吊車不能進入錦城湖園區,只好用一個稍小的吊車,將房子底部吊到湖邊,再由工人推到指定位置。房子在公園裡僻靜的湖邊組裝好後,用繩索拉到錦城湖公園北門湖區向公眾展示。

關注水與城市之間 水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三座水上的房子,是尼日利亞建築師、設計師及城市研究者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領銜NLé建築事務所構築的水上漂浮系統——“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統”。“這不僅是一座‘漂浮建築’,我們實際上關注的是水與城市之間、水與人之間的關係。”昆勒·阿德耶米如是說。

2013年,NLé建築事務所在尼日利亞拉各斯——這一非洲人口最為密集的城市發起建造了“馬科科漂浮學校”(MFS I)的首個原型,並於2016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延續建造了其第二代“海濱地圖”(MFS II)。2018年,NLé繼續更新此原型,並於比利時布魯日的愛之湖公園建造了第三代“愛之湖漂浮學校”(MFS III);此次在成都,NLé與梵木及科瑞傑斯合作,在第三代“MFS III”的基礎上,改造並同比例模塊化地將該原型發展成為了大、中、小三個尺寸。這三個漂浮的結構由木材和四川當地盛產的竹子建成,它們聚落般地環繞著一座三角形的公共廣場——人們將在此匯聚,思考藝術和水文化,並憧憬生態的未來。

MFS項目2016年於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展出並榮獲銀獎,2018年於第二屆比利時布魯日雙年展展出。

主辦方介紹,岷江水系的錦城湖公園是歷史留存下來的隔岸情脈,更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精神棲居地。昆勒在此建立起多重公共空間,漂浮的木質建築與湖沿岸的居民群落交織呼應,從而延展出關於成都水生態與水文化記憶的多維度空間。該項目圍繞城市水文化,為人們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友好的、功能性多樣的建築結構,不僅創造了當地社區新型的互動形態,還促進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有益循環。

據介紹,昆勒·阿德耶米認為,落腳於岷江水系的錦城湖公園使得“MFS IIIx3”參與到了一個維持了2200多年的、關於水利管理的歷史動態之中——公元前256年始建於岷江之上的水利灌溉系統都江堰,它造福著其下游的成都平原免遭洪水和乾旱的災害,並進而促之成為中國城市經濟最發達、農業耕種土地最肥沃的地區之一。“MFS IIIx3”將其最初從尼日利亞拉各斯的馬科科水社區汲取的靈感,引入成都這一座傍水而居、依水而生的城市,從而獲得新的生長。

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 攝影 王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