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動物,爲什麼只有人類幼崽會哭鬧並且相當脆弱?

國椦


相比其它動物,人類嬰兒出生時發育尚早,許多海龜在沙灘上出生後可以在沒有父母情況下幾乎立刻就奔向大海,長頸鹿幼崽在出生後數小時內就能獨自行走。而人類嬰兒要一週歲左右才開始學習直立行走,但即便如此,嬰兒的生存技能學習也才剛剛開始,走路和自己吃飯,需要更長時間,通常要依靠父母或看護者生活十多年,才能夠獨自生存。

分娩假說

科學家普遍認為,人類異常發達的大腦和獨特的直立行走模式會產生相互矛盾的需求,寬盆骨來可以承受嬰兒大腦,而窄盆骨才能有效地走路或奔跑,這種解釋被稱為分娩困境(obstetrical dilemma)。在人類中,胎兒的頭部大小與母親的骨產道非常吻合。這些相互對立的需求之間的妥協就是嬰兒出生更早,這樣嬰兒在子宮裡生長至大腦大到無法通過產道的時候就出生。

上圖分別為300萬年前的原始人(圖中)與黑猩猩(圖左)和現代人(圖右)頭骨的CT掃描。

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人類新生兒的大腦發育最不發達,人類嬰兒大腦只有成人的30%,而黑猩猩嬰兒的大腦是成年黑猩猩的40%,新生兒大腦大小差異表明人類嬰兒出生時,比其他靈長類動物發育階段更早。

妊娠與生長的能量假說

分娩假說雖然聽起來很合理,但後續有科學家研究顯示,無論臀圍多少,男性和女性在運動成本和效率上都極其相似,腦容量大的嬰兒和直立行走之間的衝突可能只是概念性的,並非真實存在。因此科學家提出另外一個假說“妊娠與生長的能量假說” (energetics-of-gestation-and-growth hypothesis)來解釋人類嬰兒為什麼出生較早,即母親的能量代謝達到極限,限制了妊娠期和胎兒生長。胎兒在母體子宮裡大腦和身體都在發育時,對能量的需求就會呈指數級增長,當母體達到了可供給胎兒所需能量的極限時,就進行分娩,即使在出生後,嬰兒大腦繼續以胎兒時的速度發育

更高的智力意味著更長的學習過程

除了人類嬰兒出生時發育尚早,人類還擁有高度發達的大腦,能夠管理複雜的推理、交流和社會互動,因此人類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學習獲得這些能力,這也是一種進化權衡。為融入社會群體和在社會實踐中扮演相應角色,一個人類嬰兒必須從父母那裡學習獲得更多交互和社會行為的信息。這就解釋了一個人類嬰兒必須從無助的新生兒,到小孩,再到成人的漫長道路,但從長遠來看,人類嬰兒長期的相對脆弱最終會帶來巨大的認知回報。


科學閏土


很多看過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絕大部分動物的幼崽一出生就已經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有的就算不能獨立生存,但也是能跑能跳,而人類的幼崽剛出生時眼睛都未睜開,不要說跑了,連頭都不能抬,如果離開父母的照顧幾乎沒有生存下來的可能。那為什麼作為靈長類的幼崽反而如此弱雞呢?

原因就在於人類的幼兒幾乎都是“早產兒”,還沒有發育到“成熟”就被生下來了,如果按照動物生下來就能走的標準,人類起碼還要在母親的子宮中多呆一年,那樣生下來的幼崽基本上可以走動了。

那有人可能又問了,那為什麼人類的胎兒發育期不能延長到一年九個月呢?動物中也有懷孕三年多的比如大象的懷孕期就是三年,小象一出生就能走動。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人類的進化問題,我們都知道人類自從點了兩個技能樹之後就如同開掛了一樣從非洲大陸走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兩個技能樹一個是直立行走,一個是高度發達的智力。

直立行走不僅僅讓人類看得更遠,更有利於躲避猛獸攻擊,更重要的是解放了雙手,可以從事勞動,但這也有代價,就是需要更加堅固的骨盆,同時高度發達的智力需要更大的腦容量,而腦容量越大頭部占身體的比例就越大,而人類頭部所佔身體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動物,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人的頭能通過的縫隙身體一般就能通過。


直立行走有了更堅硬的骨盆,智力秒殺一切又有了更大的頭,而人類要出生頭部必須要經過骨盆,所以如果讓胎兒在子宮中發育到能行走那就沒有出生的機會了,因為會發生難產,就算是發育九個月人類的難產率也是在動物中最高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動物下個仔輕輕鬆鬆,而人類有可能丟了命,因為女人承擔了人類進化的代價。


陳蘭香老師


首先為什麼人類幼崽會哭而別的動物不會哭呢?

人類的幼崽剛出生會哭是由於呼吸功能的轉變而引起的,胎兒在子宮內不能自主呼吸,需要依靠母親的臍帶來提供營養和氧氣,肺部屬於無用狀態緊縮成一團,而當胎兒出生後氧氣進入肺泡,肺部由堅實的狀態逐漸轉變成柔軟的狀態,肺成為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嬰兒出生後胸腔打開可以主動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當呼出的二氧化碳經過喉嚨時,氣體衝擊喉內肌緊繃的聲帶,產生的振動就是我們聽到的嬰兒哭的啼聲了。

其它動物像猩猩幼崽剛或者狗狗的幼崽出生時是不會哭的,很多幼崽剛出生時只會發出微弱的叫聲,這是它們適應外界環境的一種表現和動物本身有關,因為它們的聲帶和呼吸系統還有喉嚨肌肉都和人類不同,但其實人類幼崽剛出生時也不是真正的哭,只是練習呼吸的一種方式而已。

和別的動物比為什麼人類幼崽那麼弱小呢?

我們發現很多動物幼崽剛出生就能夠自己走路,例如大象、鹿還有牛,它們的幼崽在體內已經發育成熟了,而人類幼崽比這些動物更高級,需要更多的發育時間,但是人類母親子宮的大小卻十分有限。所以當胎兒發育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要生產,導致人類胎兒出生時顯得比其它動物更脆弱。人類幼崽和其它動物的幼崽並沒有什麼缺陷,能夠適應環境的動物最終才能生存下來。


科學薛定諤的貓


因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哭對嬰兒來說很有用,如何哭也很重要。

和人類類似,猴子也會哭。

↓哭泣的人類嬰兒,圖自answers.yahoo.com↓

猴子、猩猩、人類等屬於靈長類,看這名字就知道,靈長類在自然界裡是既聰明又厲害的角色。本來陸地上有幾種大型食肉動物可以威脅到靈長類的生存,但是經過幾十萬年的鬥智鬥勇,現在老虎、獅子、豹子基本都只在動物園和保護區才能見得到了,狼和熊的數量也大幅減少,人類甚至馴化了貓和狗作為寵物。

然而,變聰明也是有代價的,靈長類的寶寶腦袋大身體小,自理能力比較弱,看起來相當脆弱,需要母親和親人長時間的照顧。嬰兒的哭泣就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告訴媽媽“快來照顧我”。

人類對嬰兒的哭聲比較敏感,哭可以給嬰兒帶來幫助和照顧。因為現在猛獸已經不常見了,動物裡面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是蚊蟲,嬰兒哭並不會招來蚊蟲,反而能提醒媽媽來驅趕蚊蟲。

↓哭鬧的嬰兒,圖自gfycat.com↓

如果小猴子哭個不停,會帶來麻煩。英國羅漢普頓大學的科學家Stuart Semple對恆河猴的一項研究表明,哭個不停的小猴會更容易被其他猴子打,這時候猴子媽媽會加倍努力哄小猴子,讓小猴停止哭泣。

對人類來說,嬰兒哭個不停,可能會讓旁人覺得緊張甚至心煩,但是很少有人真的衝上去打嬰兒,有好心人可能還會去幫助陌生人照顧嬰兒,這也是人和猴子的不同。

↓小猴子們,圖自Stuart Semple↓

可能正是這種不同,導致了猴子一群只有幾十上百隻,只能住在樹林裡,而人類可以發展出幾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可以爬上高山、潛入深海,可以飛到月球上去。

如果您有感想,請留言多指教。


喬小海


人類的新生兒還是不叫“幼崽”為好吧?嚴格說其實不止人類的寶寶會哭鬧且脆弱,所有幼小的生命都比較脆弱,很多小動物幼崽也有它們的哭鬧方式,而且越是高級的動物相對而言生命早期越是幼稚。



有個講法說人類的嬰兒是提前出生的,也就是出生時更不成熟,這其中至少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第一關係到大腦的尺寸。大家都知道人類具有最發達的大腦,大腦佔據身體的比例是所有動物中最大的,出生時寶寶的腦袋是最寬的部位,分娩時只要腦袋出來了其他部分就輕而易舉了,出生之後大腦還會快速發展,頭圍從出生時的平均34CM長到一歲差不多42CM,假如晚些出生腦袋被卡住的風險就太高了。

第二的理由因為人是社會化程度最高的動物,而社會化的過程必須要在實際生活中互動學習,所以寶寶提前降臨原本是為了跟媽媽爸爸面對面學習本領來了。



科學研究發現的這兩個認識有什麼意義呢?媽媽爸爸一定不要小瞧了寶寶,他們敢於憑著脆弱稚嫩的身板兒來了,就是對你無限的信任,相信媽媽爸爸可以很好地照顧,而且會從出生開始就教給他們發展心智和本領,千萬別辜負了孩子的信任和期待啊!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並不是只有人類幼崽會哭。事實上許多哺乳動物剛出生時叫聲都很尖銳。這樣在母獸出去覓食時遇到危險可以警示媽媽。

而且自然界發展的規律是等級越高,幼崽越弱,越無法自己生存,依賴性越高。

舉個栗子,我們可愛的國寶熊貓,成獸體型辣麼大,生下來幼崽只有老鼠那麼大,而且還會難產!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生那麼小的寶寶有什麼臉難產。


幼崽熊貓出生時沒有毛,如果熊貓媽媽不管很容易就over了。事實上母熊貓一次生兩個寶貝就只能保大棄小,因為它沒辦法一次抱兩個,而如果不抱著,熊貓寶寶就會因為體溫低冷死了。所以野生大熊貓繁殖成功率很低,也所以這貨會是國寶,沒辦法一家養一隻。

熊貓寶寶出生時體型辣麼小,嗓門卻是巨大,尖叫的聲音絕對不會低於人類的嬰兒。同樣是為了告訴媽媽,你抱得太緊了,寶寶要窒息啦!or我餓啦!我冷啦!


這是生物進化的自然規律。哺乳動物一次生的寶寶都比較少,需要得到媽媽更好的照顧。一般幾個乳頭就是最多生幾個寶寶。

而低級生物比如昆蟲、魚一次撒成千上萬個後代,總有牛逼的能活下來。爬行動物生完蛋就不管了,鳥類需要孵化,就辛苦多了。哺乳動物就更不提了。

所以人類的媽媽很辛苦!


亦君說書


答:在生物界中有個普遍現象,就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它們的幼崽剛出生時一般都比較脆弱;而處於食物鏈底端或者中間的動物,它們的幼崽出生後,一般都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甚至完全獨立的能力。


比如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鷹、貓、老虎、獅子等等,他們的幼體剛出生時,都比較脆弱,離不開父母的照顧和保護。




而像角馬、蛇、雞、鴨、烏龜、魚類等等,它們的幼崽出生後,都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甚至有的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


其中的原因,還是不難揣測的:因為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它們天敵較少,成年個體有足夠的能力保護幼崽的安全;而處於食物鏈底端或者中間的生物,它們本身就受到天敵的威脅,隨時可能自身難保,如果幼崽不具備一定行動能力,那麼這個物種的繁衍風險大大增加。



但只有以上因素,還是不夠,肯定還存在一個因素,即“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物種進化會選擇幼崽儘快和母體脫離”,加上這一條因素後,才能充分地解釋題目疑問。


至於後一條因素的深層機制,還沒有生物學家進行解釋,我們只能進行一些猜測。



比如艾伯菌猜測,可能是幼體儘快離開母體後,能降低母體懷孕過程中的風險,從而降低該物種的繁衍成本,增加物種的競爭力。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看過動物世界嗎?裡面經常可以看到一大群的斑馬後面跟著獅子、豹子,有的斑馬可以說是邊走邊生產,一個剛生出來小斑馬如果自己站不起來,它的母親也沒有辦法抱著它跑,而且剛出生的幼崽身上有血腥味,更是刺激著捕獵者向他靠攏,如果脆弱,它連一小時都活不過。

並不是只有人類的幼崽會哭鬧,動物界的許多動物都是有情緒的,剛出生的小貓咪餓了也會咪咪叫,當然,這並不是哭聲,而是它發不出人類的哭聲,小鳥剛出生也是很脆弱的,需要鳥爸鳥媽輪流找食物。小鳥們進食的時候會很熱鬧,因為如果他們不努力張大嘴,就不可能吃到食物,畢竟一窩總有好幾只呢。

總之,動物幼崽的“強壯”是生存逼迫出來的。


微三峽


從生物的角度來說,靈長類的生長期都發育比較慢,需要經過10個月的孕育,以及十幾年的成長。Christopher Kuzawa曾經有個研究指出,人類之所以需要如此多的時間,主要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尤其是孩子四歲以前孩子的成長變化特別大,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學會翻身,爬行,坐立,學習站立,行走,語言上也是一個從零的開發,對於小孩子來說,在這個時期,大腦消耗的能量占人體消耗能量的40%之多。

正如此,人類的幼年時期相對來說比其他動物更為脆弱,需要更長時期的撫養和父母的教養


小魚媽媽說育兒


首先,幼崽會哭鬧、相當脆弱並不是人類獨有。例如:大熊貓、鱷魚剛降生時會大哭(但無淚),貓崽餓了、不舒服了會哭喊(但無淚),麻雀、大熊貓、袋鼠剛出生時幾乎比人類的嬰兒更加的簡化。

那些一生下來就會跑、會咬的動物,例如牛羊這些草食性動物,應該是被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逼出來的。提早會跑、提早會吃的兒子女兒,活到了成家生子,它們的特徵也能繼續遺傳給子孫後代;而發育遲緩的兒子女兒,還沒等到繁殖後代就喪命了,長此以往,它們這一種群就在世代更迭之間發生進化了。

像人類這些肢體發育比較遲緩,又能生存下來的物種,是幼年有父母的悉心照顧、窩巢的庇護,或者缺乏天敵、有擅於規避危險的某種天賦、繁殖力超強等原因,沒受到生存環境的嚴苛逼迫,沒對此方面做出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