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丨1700多年的太行明珠小河村

美麗鄉村:小河村

小河村坐落在城鄉接合部位,在陽泉市中心以東四千米,南與太舊高速公路平定出口相距八千米,交通十分便捷。據石家家譜記載,石家於明初定居於此,因其村前有小河,故稱小河村。是一個有著一千六百餘年曆史的村莊,至今流傳著“先有桃樹嶺,後有小河村”之說。2003年首批被山西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6月9日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授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美麗鄉村丨1700多年的太行明珠小河村

小河古村落建築類型豐富,建築裝飾精美。現存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各類建築三萬多平方米。傳統院落一百七十八處,其中街巷有福地巷,李家祠堂巷、宜遠興巷,老則項目東,石家老宅巷西等;商業建築有當鋪、商鋪、醋坊等;代表性的大型宅院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老院等;祠堂建築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竇家祠堂等;寺廟建築有關帝廟、觀音庵等,另外還有古井、古磨等文物。這些歷史遺存,附帶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輝煌和明清時期該地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石家花園坐落在小河村南口西山坡上,建築風格獨特,集北方之雄與南方之秀於一體,集精美的藝術審美價值和豐富的歷史研究價值於一體,是小河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築代表。其主宅面積一萬餘平方米,前後大門9座,窯洞65眼,起脊房一百一十二間,院中有一玲瓏剔透的小花園,石家花園因此得名。大院坐西向東,背山面水,既可防北方常見的西北風的侵蝕,又可納朝陽之銳氣,既可疏宅第之汙積,又可受泊水之潤澤。站在石家大院大門口,抬眼望去,青磚灰瓦,古色古香,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從進院的第一個臺階起要登76級才能到達大院最上邊的正屋,院內三雕藝術俯拾皆是,有木雕四百五十多件、磚雕和石雕各三百多件,精美絕倫。

石家花園主宅是由21個小院組成的大院,從下而上分別為含青堂院落、三元堂院落、明遠堂院落。呈階梯分佈的小院間由72道過門相連,院院相通,院中有園,。大院中專闢一處建有書房、繡樓、頤年堂,又有小橋流水、假山魚池、涼亭、遊廊,還意味深長地在入口處門楣上鑲有石刻,“別有人”三字,此處專供家人,尤其是子弟讀書、修身、養性。通往小花園的小橋上的扶手有十二生肖,小花園旁邊還有一個百年洗硯池,“洗硯池”三字是以隸體雕刻,距今至少有200年曆史了。

美麗鄉村丨1700多年的太行明珠小河村

小河村是著名紅色作家石評梅女士的祖籍地,山清水秀,民風樸實,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石家花園內設有石評梅紀念館,1986年由原山西省省長王森浩題寫館名,館室展現了石評梅女士參加反帝反封建活動,從事女權運動文學創作以及她與革命先驅高君宇聖潔悽慘的愛情故事。新建成的石評梅故居總體佈局屬我國北方傳統的四合院民居形式,其主體由石評梅故居、桃花園、桃花廳、文化管理區、故居管理區、文物庫房區、舊城牆等建築組成。

美麗鄉村丨1700多年的太行明珠小河村

小河之禮丨食之油糕,魂之善存

與人為善是山西省陽泉市小河村世世代代為人處世的原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清雍正年間,一位叫石思虎的小河村人出門做生意,不幸染病客死他鄉,家裡剩下妻子葛氏和兩個年幼的孩子,生活悽苦。靠著炸油糕,葛氏帶大了孩子,建起了石家花園。如今,80歲的石嶔林,花園石家的第十四代傳人,繼承了油糕老人葛氏炸油糕的手藝,炸出的油糕色香味俱佳,成為遊客們到小河村最喜歡吃的一道小吃。小小的油糕,連接著小河村的過去,今天與未來。

美麗鄉村丨1700多年的太行明珠小河村

百善孝為先,要進石家的宗祠,有一個最大的條件:積德行善。

自古以來,刻碑、進族譜、牌位進宗祠,成為小河村對善心善行的一種認同。

有的善行是舉手之勞,有些善行卻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在小河村,全村人善行的累積,成就了一個了不起的壯舉,40多年前,小河村的村民們,為了扭轉村子“滴水貴如油,缺水輩輩愁”困難局面,用了8年的時間,硬是在一塊堅硬的青石板上,打出了一口736米深、日出水量1200多噸的水井。這一善舉被後代敬仰和載入史冊。

美麗鄉村丨1700多年的太行明珠小河村

美麗鄉村丨1700多年的太行明珠小河村

小河村,用自己的歲月痕跡向遊客們展示著曾經的熱心公益,善待鄉鄰;展示著小河村人秉義疏財、樂善好施;石家宗祠,讓善良成為一種德行成為一種準則。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淳樸善良的民風家風,像脊樑一樣,一直支撐著這個具有1700多年曆史的小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