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剪紙之鄉中陽,

隸屬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脈中段西麓,

因“河之陽兮川之中”而得名。

這裡,山綠水潺、鍾林毓秀。

這裡是紅色革命地,

關上戰鬥創下了紅軍東征第一次大獲全勝的歷史。

柏窪山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柏窪山風景區位於中陽縣城東5公里處,距340省道僅500米,海拔高度1250米,景區面積68平方公里。集柏海松林、道教信仰、湖泊溶洞於一體。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龍泉觀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龍泉觀景區位於柏窪山腹地,其中面積4.5平方公里,海拔1250米。龍泉觀屬於道教建築群落,掩映於松柏叢林之中,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初建年代無據可考,據觀內古碑記載,龍泉觀重建於金大定十年(1171),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清康熙年間所修《永志縣誌》載:龍泉觀為古寧鄉八景之一,謂之“林泉昏霧”。龍泉觀景區蒼松茂柏四季常青,更有罕見的稀有樹種白皮松點綴其間,景色秀麗,極具詩情畫意;珍禽褐馬雞嬉戲於林間泉下,為遊人平添了許多樂趣。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龍泉觀景區主要分為真武廟和昭濟聖母廟建築群兩組。真武廟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為民居四合院形式,主要包括山門、正殿、東西配房、鐘鼓樓、東西藏經樓,灰瓦高牆,氣勢恢宏。山門兩側的青龍、白虎二星及正殿內的真武大帝、龜蛇二將泥塑彩像,高大威嚴,色彩絢麗,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有唐代遺風,是目前我國民間彩塑中少見的藝術珍品。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昭濟聖母廟建築群為依山勢而築的三層建築,佔地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共有殿堂樓閣60餘間。以三層樓閣和戲臺為主體,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傅山紀念室、戲臺、寢宮、昭濟聖母廟、扶桑大帝廟,軸線東有土地廟,西有老君廟、三官廟,山神廟、傅山真跡碑亭,每個建築互相聯繫,又自成院落,獨具風格,廟宇閣樓古樸典雅,玲瓏別緻。昭濟聖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瓏別緻,泉水甘冽清醇,終年潺潺長流,傳說飲此水可消災免難、醫治百病。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樓東側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狀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額為宣統元年(1909)寧鄉知縣祝家瑞所題。另有詩刻一塊,為道光元年(1821)清代書法家永寧知州王繼賢手跡。詩為“幾度來遊此柏窪,每因公事返行車,今朝得遂林泉興,坐看青雲拂紫霞”。描繪了柏窪山特有的“林泉昏霧”景觀。明亡後,本縣處士王捂,不堪動亂世態,隱居於此石室,研讀道家學說,他還精通醫理,曾妙解傅山醫方,治癒一商人疑難病症,傅山聞知,深感王捂才智非凡,於康熙十三年(167)八月訪王捂於“介石山房”,與王捂結為密友,朝夕相處,研討醫術,共議國事,切磋詩文,歷時一年,與王捂同行出山。山房內原留有傅山手筆詩石一塊,今已遺失。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龍泉湖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龍泉湖景區位於中陽縣寧鄉鎮陳家灣村,總面積6.9平方公里。四面環山,碧波盪漾,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較高,被譽為“天然氧吧”,是人們休閒娛樂、療養度假的好去處。電影《淚痕》、《黃土坡的婆姨們》在這裡拍攝。

仙明洞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位於中陽縣寧鄉鎮段家莊村東山腰,海拔1300米,為溶岩橫向洞穴。相傳古時有人在洞中修煉成仙,遂成洞主,故名為仙明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主洞深350米,分大、中、小三個洞廳,小者可容數十人,大者可納上千人。石筍、石柱林立。頗為壯觀,洞內40餘條壁書清晰可見,記錄著歷代先民在洞中活動的史記,甚為珍貴。

石堡寨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位於中陽縣寧鄉鎮沙墕村東2.5公里山頂,為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建築平面為橢圓形,石板結構,四圍封閉,中空露天,出入口各一處。內有拱形窯洞22孔,現存9孔。建於三面絕壁上,僅一條道路可通行,易守難攻。

上頂山

位於中陽縣正南方向,距縣城25公里,海拔2100.7米,為當地最高峰。天然高山草甸,綿延40餘里,氣勢恢宏。是一個龐大的草甸、奇石、森林寶庫。上頂山形如鳳凰,勢欲沖天。海拔2100.7米,為當地最高峰。群山環抱,森林茂密。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中心為鳳凰頭,呈圓錐狀,直徑約2公里,突兀於萬山之巔,昂首向天。遠觀像聳立群山的金字塔,莊嚴肅穆,近看綠茸茸細草裝扮,清新鮮美。錐體外實中空,頂端有一深不見底的豎洞,稱作放風洞,洞口風聲震耳,風小時天晴氣朗,風大時大雨滂沱。相傳此洞是當年上殿龍王沖天而出時留下的,所以當地先民在此修廟紀念求神祈雨。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鳳凰頭左右舒展著鳳凰兩翼,“週迴九十五里”。由萬木叢林簇擁出一條長長的草甸鏈,據《汾州府志》記載,上頂山亦稱“可寒堆”。“山有可汗廟”,說明有突厥、蒙古等民族在此活動過,這條長長的草甸鏈又叫“跑馬梁”,是當年練兵馴馬的場地。仰臥草甸,手可觸天,環顧四圍,群山皆小。在這裡既能領略高山的雄偉壯麗,又能體會草原的寬廣開闊。

姑姑塔

北端姑姑寺遺址內,姑姑塔保存完好,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李姑曾在此修行,被後世尊為玉真祖師在塔內供奉。南端有“竹林寺”、“娘娘廟”,多年來,當地人一直保留著在此“拴孩”求子的習俗。西部有黃雲洞、解憂洞,解憂洞供奉著三位龍神,供人們施雨,又稱“施雨洞”。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景中有景,奇中寓奇。在這片森林簇擁著的草甸裡,大片怪石撕裂地脈,在柔美的草甸上,盡情地展示著它的剽悍和粗獷。“歇馬崖”高丈餘,長百米,像洶湧翻卷的石浪,橫空而出,可避風擋雨。據說是九天仙女張四姐下凡遊玩時,在此拴馬歇息而得名;“飲馬池”平底園池,直徑尺餘,小巧精美,為當年瀑布穿滴而成;“四龜鎮山”並非化石,但形象非常逼真,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戰機待發”與真機大小相仿,整齊地排成一列,在高山之巔一觸即發。龜馱獅虎石、童子望景石、天狗逐日石、河蚌石、元寶石、雙刀石等等,在草甸上組成一條冗長的石龍,只要打開您的想象之門,用心去體會,才能感悟到“石不能言自可人”的真正含義。

黃土地貌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黃土源中陽西部地區屬於呂梁山脈的一段典型黃土地貌,由於有第四紀厚層黃土堆積,形成中國特有的一種地貌類型--黃土地貌。在這片以黃土地貌為主體的山地,形成黃土梁、黃土塬、黃土峁、黃土坪、黃土澗、黃土柱等奇特的黃土地貌景觀,形象神奇、粗獷嵯峨、古樸典雅。體現出一種遠古淳樸和曠世之美。

關上戰鬥紀念碑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由紅軍抗日先鋒軍總司令彭德懷指揮,紅一軍團長-率領的紅二師,紅一軍團政委聶雲臻率領的紅一師、紅四師,三支雄師參戰,與阻止紅軍東進抗日的閆錫山王牌軍之一,裝備精良、行動迅疾,素有“滿天飛”之稱的晉軍獨立第二旅周原健部,在關上村展開了一場阻截與反阻截的戰鬥。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紅軍全勝,也是紅軍東征史上的第一個大勝戰,首戰告捷,鼓舞了士氣,震懾了閆錫山當局,為實現紅軍東征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關上戰鬥紀念碑因此而立,由聶雲臻元帥、楊成武將軍分別題詞。紀念碑碑身高19.36米,標誌著關上戰鬥發生在一九三六年,碑體由三塊梯形面組成,三稜造型,象徵著紅一軍團三支雄師象三把鋼刀刺向敵人。

名特產:柏籽羊肉

山旅呂梁,第十站,中陽縣——“河之陽兮川之中”

留住記憶中的味蕾,留住的是一份鄉愁。中陽柏籽羊肉是山西省的名特產品之一,聞名遐邇。可是它的產區侷限在中陽側柏山區範圍內,令人可望而不可及。柏籽羊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遊離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山羊肉,它食之清香,不腥不膩,極易消化吸收,具有抗病、防病、療病、脅長、益壽等作用。柏子山羊肉是中陽縣的著名傳統特產,素以鮮嫩清香、無腥羶味而聞名於省內外。被當地人譽為“土人參”“補心丸”,頗受消費者的歡迎。

歷史文化:剪紙

中陽剪紙主要分佈於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佔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樸、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西省中陽縣的王計汝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