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村修出了門前的「大路」 也建好了致富的「大路」

“家門口的這條路大概修了好幾次了,一次比一次寬,一次比一次好。”步入長江源村口的這條路是一條直通到每家每戶的硬化水泥路,整個路面上很少能看到垃圾碎屑,同一旁整齊排列的民居構成了長江源村的脈絡和格局——整潔、靚麗,充滿和諧幸福的氣息。

長江源村修出了門前的“大路” 也建好了致富的“大路”

長江源村西北角的綠化帶已經返青,一旁的新居整齊地排開

長江源村是個牧業村。過去,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是從事放牧生活,依水草而居。所以,村裡人對路的概念一般都很模糊,只要牛羊能通過的地方對於他們來說都算是路。不過,如今不同往日,自長江源村搬遷到現址後,村子裡的路不但修得越來越寬闊,而且越來越方便,能從家門口走到的地方也越來越多。

年近八旬的七弟每天會在這條路上轉悠好幾圈。“路上乾淨,讓人心裡很舒坦。”七弟老人曾在西藏當過汽車兵,所以他對見過的路有著特別的情感。用他的話說,就是以前修路是為了讓大家脫貧致富,現在修路不僅僅是讓大家出行方便,更多的是讓大家走得越來越遠,活得越來越精彩。

在修村路的那會兒,七弟老人很興奮。他說,路修好的那天長江源村人都在高興,這路一修,大家的日子又變了嘛,他們終於不再是守著草場的牧民了,而成了定居在城裡的居民。

其實,修建在長江源村的“大路”遠不止眼前這些個有形的路,更多的是凝聚村子發展的無形之路。對於修路這件事情,最高興的還是老書記更藏南傑。因為當時村子剛搬過來,他正愁著怎麼解決村裡的收入來源問題。“雖然,那時政府給了一大筆補貼,但村裡好多人還是老想法、舊觀念,不知道去幹什麼。”但是,這路一修好多人通過就地務工嚐到了甜頭,拿到了工資。於是,村裡漸漸出現了外出務工,買車跑運輸,甚至是承包工程搞建築的。從起初的砂石路,到翻修的水泥路,再到拓寬的硬化水泥路。這個看似普通的水泥路,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村裡人的生活,甚至是改變著長江源村發展的走向。“在國家各類政策扶持下,現在的長江源村各項基礎設施已經相當完善,太陽能路燈、硬化道路、天然氣供暖設施、文化廣場、醫療衛生院等一應俱全。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基礎,才為長江源村實現鄉村振興鋪就了路,村民們的觀念也變了,致富的路子也越來越多了!”駐村幹部秦大雲說道。

的確,就如秦大雲所說。如今的長江源村人立足於完善的基礎,正昂首闊步,齊心邁向小康社會的大道上。

長江源村修出了門前的“大路” 也建好了致富的“大路”

在長江源村村委會到唐古拉鎮政府的一段路上,能看見鄉親們始於足下的奮鬥痕跡。在道路兩旁一個個商鋪臨街而立,有賣著各類貨物的小賣店、民族風格濃厚的藏裝製造店、藏餐館和集中農貿市場。

卓瑪措就是其中一家羌藏風味藏餐館的老闆。“以前,在沱沱河畔的時候對做飯就特別拿手,沒想到搬下來後還成了一門賺錢的手藝。”卓瑪措原本也是和長江源村裡的眾多婦女一樣,過著白天放牧,晚上燒飯的牧人生活,搬到新居後在村委會地幫助下,開起了這家餐館。

“現在餐館雖然才剛剛起步,來往的人不是很多。但已經有不少市區裡的客人來這裡吃飯了。接下來,村裡不是要建成特色旅遊小鎮嘛,我相信那時候我們店裡的顧客會越來越多!”卓瑪措滿懷信心地說道。

環顧於四周商鋪的熱鬧,遙望著村上的這一條條道路,不時在巷道、路口傳來歡聲、笑語,有孩子們每天揹著書包去長江源民族中學讀書時的嬉戲打鬧;有民族歌舞隊在文化廣場的歌舞昇平;有老人們在夕陽下散步的和諧美滿……

“要讓門前的‘大路’越走越寬闊。”相信,借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凝心聚力,在黨員幹部帶頭和村民群眾的攜手努力下,長江源村幸福美好富裕的路才剛剛開始,而且會越走越寬越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