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爲何要謀反?

忘憂清樂閣主


鍾會-插圖

01

夏侯霸投降蜀漢後,蜀漢主將姜維問夏侯霸,司馬懿已大權在握,你看他會不會興兵犯蜀?

夏侯霸說,司馬懿正在整理內部事務,還顧不上對外征伐,但有一個叫鍾會的人,雖然相當年輕,如果他替司馬懿管理內政的話,我們就危險了。

讓夏侯霸如此恐懼的這個年輕人,是三國後期曹魏的著名謀臣和書法家,太傅鍾繇之幼子。

夏侯霸

年少時便表現出驚人的聰慧敏捷。某次鍾會兄弟隨父親鍾繇入宮拜見文帝曹丕,哥哥鍾毓看見皇帝,緊張的汗流浹背,但鍾會卻毫無感覺。

曹丕問鍾毓:怎麼流這麼多汗?

鍾毓結結巴巴地回答道:“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

曹丕又好奇的問鍾會:“你怎麼就一點汗都沒出?”

鍾會模仿哥哥結結巴巴的回答道:“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

曹丕聽後一愣,繼而被這個思維敏捷的小子逗的哈哈大笑。

從此之後,大家都知道鍾瑤的小兒子非同尋常。鍾會長大後官居要職,上至皇帝下至君臣對他都交口稱讚。

夏侯霸視為巨大威脅的鐘會,也果然沒讓夏侯霸失望。

在不惑之年率軍親手滅了蜀,完成了曹魏國幾十年完成不了的任務。

這位年輕人家世顯赫,精通謀略,擅長書法,渾身的閃光點多如繁星。

但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卻是他的一項上不了檯面的本領——造謠。

憑藉這項本領,他官至安西大將軍,擁兵自重,虎視天下,差點統一了三國。

02

謠言一:全懌叔叔,吳王要殺你全家。

甘露二年,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26萬大軍親征,諸葛誕緊急向東吳求援。

東吳派出全懌、全靜、全端等,一大批全家將率3萬大軍來救援。

結果剛一開戰,留在東吳建業的全家子弟全輝、全儀因受排擠,領著家人逃到曹魏,投降司馬昭。

鍾會聽說後,樂不可支。司馬昭疑惑,這本來是一個意外事件,投降的全輝、全儀也沒帶兵來充實軍力,他叔全懌在前線虎視眈眈,絲毫沒受影響,有什麼好高興的?

鍾會

但鍾會高興是有道理的,因為這兩個侄子太適合拿來造個謠了。鍾會立馬提筆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滴水不漏的造謠信,並專門讓來投奔的全輝家人送到前線交給全懌。

全懌看到敵軍派了自己親戚來送信,一頭霧水,打開信一看,霧水瞬間化成滿頭冷汗。

信的一開頭就說,全懌叔叔,吳主要殺你全家。

落款是全懌的大侄子全輝,他在信裡承認了自己已經叛逃,只不過理由卻是瞎編的。

吳主因你不能拿下壽春而暴怒,已決定下令誅滅全家,我們逼不得已逃到魏國。

老叔,別打仗了,打贏了回吳國也是死,你趕快投降吧,保命要緊!

全懌看完信之後,還不放心,又仔細辨認字跡,確實是大侄子的,頓時嚇尿了,於是開城投降。

可是和全輝相見後,侄子卻說他根本就沒有寫過信,送信人也以為送的是平常的戰書。

原來都是鍾會造謠搞鬼,鍾會書法造詣極高,模仿別人筆記根本不在話下,鍾會的老爸鍾繇是楷書的創始人,號稱楷書鼻祖,從小教他的那些書法,都被鍾會用在造謠事業上了。

03

謠言二:司馬昭將軍,諸葛緒臨陣不前,不知打的什麼算盤,建議押回京城審一審。

公元261年,司馬昭派三路大軍伐蜀。

鍾會率主力10萬,走東線進攻漢中,鄧艾統兵3萬,走西線,進攻姜維駐守的沓中,另一路諸葛緒領軍3萬向陰平橋頭進發,配合鄧艾圍截姜維。

司馬昭的戰略十分明顯,恰逢蜀國內部鬧矛盾,主帥姜維率領的主力遠離漢中,在沓中屯田。

只要鄧艾和諸葛緒拖住蜀國主力姜維,鍾會指揮的10萬大軍攻入漢中易如反掌。結果姜維聽說中會已經到了漢中,果斷引兵回防。

快到了陰平橋頭,姜維聽聞諸葛緒已經在那兒等著堵他了。

不愧為蜀末名將,他立刻做出決斷,揮師北上。

姜維

諸葛緒沒等到姜維,卻刺探到姜維大軍揮師北上的消息,一時有點懵,心想姜維是不是瘋了,漢中不要了?

展開地圖一分析,立馬急眼了。

姜維大軍直指雍州啊!姜維打雍州又不是打洛陽,諸葛緒為什麼這麼緊張呢?原因就是他的職位,雍州刺史。

這次伐蜀自己本來是來客串的,結果仗還沒打,就把自己的轄區丟了,就算最後滅了蜀漢,自己恐怕也難逃罪責。

於是諸葛緒立即掉頭,從陰平橋頭撤出,去找北上的姜維拼命。

結果姜維只是佯攻,看到諸葛續中計,立馬繞回來快速通過了陰平橋頭,連過橋費都沒交。

諸葛緒在北面30裡附近找了一天,不見姜維的影子,才知道被騙,趕忙回頭去追,卻已經追不上了。

姜維過橋後順利進守劍閣,擋住了鍾會。

諸葛緒發現被姜維當猴耍了,非常憤怒,一刻不歇,率領全軍繼續跑馬拉松,和攻打劍閣的鐘會匯合,要和姜維正面拼命。

結果會師沒幾天突然就被押上了囚車,朝廷頒佈的罪名是自己畏縮不前。天地良心,諸葛緒雖然沒完成堵截姜維的任務,可是卻全程跑步前進,滿世界找姜維拼命,朝廷怎麼會說自己消極怠工呢?

看到鍾會在喜滋滋的點閱自己的3萬軍隊,坐在囚車裡的諸葛緒恍然大悟,八成是這小子造的謠。

鍾會果然沒讓他失望。原來會師後,鍾會看上了諸葛緒的3萬軍隊,想獨攬軍權,便立馬造了個謠,密報給司馬昭,說諸葛緒畏縮不前,於是把諸葛緒押進囚車運回京城。

簡簡單單造個謠,10萬大軍變成13萬,何樂而不為呢?

鍾會和司馬昭

04

謠言三:司馬昭將軍,好消息,蜀漢打下來了,壞消息,鄧艾反了。

鍾會的主力軍在劍閣被姜維阻攔,久攻不下,都做好退軍的打算了。

誰料鄧艾帶一路人馬,巧妙穿過陰平,攻下了綿竹,姜維來不及救援,鄧艾已經直逼成都。

形勢急轉直下,劉禪見大勢已去,向鄧艾投降。

鄧艾成為滅亡蜀漢的大功臣,司馬昭得知後也立即對其及兒子進行嘉獎。但沒有兩個月,鄧艾就變成了階下囚,被壓往洛陽受刑。

沒錯,司馬昭的案頭正擺著那封來自鍾會的造謠信:司馬昭將軍,好消息,蜀漢打下來了,壞消息,鄧艾反了。

鄧艾

05

謠言四:大家注意,魏太后死前說了,廢了司馬昭。

造謠解決了鄧艾後,鍾會走上了人生巔峰,一人獨統魏、蜀軍隊20餘萬,一時信心爆棚,想自己幹嘛還做鎮西將軍,何不一統三國?

所以直接反了。

鍾會扣押了魏軍所有的將領,從懷裡掏出魏太后的遺詔,當場宣佈廢了司馬昭。

但這次造謠沒有成功,因為大家都不信。

想想也是,鍾會人又聰明,說話又好聽,模仿筆跡是拿手好戲,這種遺詔,上個廁所的功夫,估計他能寫出來十多斤。

沒辦法,信用已經破產了。

鍾會

06

最終的謠言

鍾會見魏將領都不服,就把他們全部拘禁了,為了顯示人道主義精神,給每個將領配了一個親兵當保姆。

有個叫胡烈的護軍,也是個造謠高手。

有一天,他吃完親兵送來的飯,煞有其事的唉聲嘆氣,對親兵說:你知不知道,鍾會挖了一個超級巨大的坑。

親兵一臉蒙圈的搖頭,忙問挖坑做什麼?結果胡烈只是搖頭嘆息,聲稱還是不要告訴他比較好,怕說了他害怕晚上睡不著。

親兵急了,說自己天天沾枕頭就打鼾,睡的比豬還死,告訴自己不要緊的。

胡烈只好不情願的說出了原因:鍾會現在關著我們,是要等坑挖好後,把我們一個個打死,埋在坑裡。

慘啊,等以後家人來收屍都找不到地方。親兵聽了絲毫沒有害怕,一言不發的走了。

第二天大家全都知道那個超級巨大的坑了,當然,除了鍾會。

中午,軍中大亂,人情洶洶,情緒激動。

鍾會和姜維稀裡糊塗的就被作亂的士兵殺死,比較冤的是,造謠專家鍾會,到死也不知道大坑的故事。

鍾會滅了蜀國,威震西土,本打算進取魏,退守蜀,最終統一三國也未可知。

奈何造謠小能手,卻最終死在謠言裡。不得不說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

還是老話說的好:珍愛生命,遠離造謠。


漢周讀書


在三國人才鼎盛的璀璨夜空中,鍾會無疑是相當耀眼的一顆星星。其亮度達到峰值之時,正是三國曆史上值得特別記憶的公元264年,即曹魏景元四年。這年8月,平素以參謀見長的鐘會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獲得獨立統兵指揮作戰的難得機會:率兵20萬與另一曹魏大將鄧艾分道伐蜀。11月,魏軍突至成都城下,蜀後主劉禪遣使奉璽請降。

就在權力、地位、賞賜、威名等榮譽和桂冠正以罕見的姿態、急速地朝著鍾會撲面而來時,鍾會卻置若罔聞,斷然作出令人瞠目結舌的驚險跳躍:“謀反”。眾所周知,在古代社會的任何王朝,謀反都是頂級死罪,處刑極重,還殃及族人。既然成本如此昂貴,而鍾會又敢於走這一著,想必他是經過了一番痛苦的反覆折磨和來回掂量。不料,事與願違。“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的鐘會,這次卻出現了漏著。由於一個不起眼的疏忽,本來已經掌握住的局面一發而不可收,內外騷動,亂兵蜂湧。在混戰中,鍾會被將軍胡烈之子胡淵所殺,時年近40歲。

  對於鍾會謀反的目的和動機,前人看法主要有二:一種觀點認為,鍾會野心太大。史稱:鍾會平蜀,“威振西土,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另一種觀點認為,鍾會心存魏室,故“矯太后遺詔,使會起兵廢文王”,即除掉司馬昭。這兩種觀點差距甚遠,孰是孰非,何為謎底呢?還是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鍾會的家世、經歷和心路吧。

  鍾會出身權門世家。父親鍾繇曾歷魏武、魏文、魏明三帝,官至相國、太尉、太傅等職,曹丕曾稱之為“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鍾會少時敏惠夙成,在嚴母管教下,雅好書籍,博覽群書。及至成年,“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聲譽”。魏正始年間,開始步入政壇,歷任秘書郎,遷尚書中書侍郎。

  當時曹魏政權內瀰漫著一股不正常的緊張氛圍。曹氏集團同司馬氏集團正在展開著時而激烈又時而緩和的權力之爭,幾乎所有官員都被捲進鬥爭漩渦。毫無疑問,像鍾會這樣矚目的青年才俊早就被雙方列入首選拉攏目標的“黑名單”了。

  曹爽當政時,邀鍾會參預朝議,隨皇帝左右。高平陵之變時,鍾會是為數不多的魏齊王曹芳的從行者之一,高貴鄉公曹髦即位,賜鍾會關內侯。史載:“時高貴鄉公好才愛士,(司馬)望與裴秀、王沈、鍾會並見親待,數侍宴筵。”顯然,在曹氏集團看來,依鍾會的家世及其影響,他是不會跟司馬氏集團走的。可是,司馬氏集團也不示弱。司馬師聞鍾會“博學明識,無所不貫”,便約其面談,“平旦入見,至鼓二乃出”,留給司馬師的印象難得:“此真王佐材也。”司馬兄弟相繼率軍東征淮南毋丘儉和諸葛誕時,鍾會皆隨從,典知密事,謀謨帷幄,建功甚多,“時人謂之子房”。司馬昭尤其賞識鍾會,親待日隆,“以中郎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為腹心之任”。應當承認,在司馬氏集團麾下,鍾會的才能確實得到相當的發揮。

  然而,司馬氏集團的一些人仍然對鍾會持懷疑態度。有人告誡司馬昭“鍾會難信”,司馬昭之妻也認為鍾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其實,鍾會並非見利忘義之徒,史書稱他少時“衣不過青紺,親營家事,自知恭儉,然見得思義,臨財必讓。會前後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看來鍾會在生活和家事以及公私關係上,是無可非議的。不過,一些人看到鍾會從失勢的曹氏集團跳到得勢的司馬氏集團,步步高昇,居以重位,故責其勢利,想必也是不乏道理的。同時,還有一些人看到鍾會對司馬昭的幾次提拔多番推讓:“遷為太僕,固辭不就”,又“進爵陳侯,屢讓不受”,感到司馬師對鍾會再好,恐怕也很難拴住鍾會的心。

  鍾會究竟是野心還是“魏”心?我比較傾向於後者。鍾家深受曹魏大恩,他定會銘記在心。在司馬氏集團的招招狠逼下,曹氏集團節節退讓。鍾會看在眼裡,明在心裡,絕頂聰明的他知道正面抵抗擋不住司馬氏集團的凌厲攻勢,只有暫且棲身,等待時機,一旦成熟,方可起事。事情正是如此,當鍾會躊躇滿志地率軍伐蜀之時,他的“魏”心全然暴露無遺,其證據便是他當時發佈的《移檄蜀將吏士民》一文。在這篇不大引人注意的檄文中,鍾會指名讚揚曹氏三帝:“太祖武皇帝神武聖哲,撥亂反正,拯其將墜,造我區夏。高祖文皇帝應天順民。受命踐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而對執政20餘年的司馬懿父子卻一字未提,只是含糊地稱“宰輔”怎樣。怪不得有人看到這種不合時宜的反常提法,立即嗅出不對味,馬上報告司馬昭,說鍾會“謀反”。倘若鍾會真的出於野心,他根本犯不上這樣做。

  或許有人覺得鍾會沒選對時機,司馬昭不是早就預言過嗎?“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我想,這也太低估鍾會的智商了,如果他連這點常識性的東西都看不出來,還搞什麼兵變,豈不汙了“子房”的名聲?!鍾會假託太后遺詔,一則為了表明“魏”心,,二則可以此加強號召力,使眾將士團結一心,共同反對司馬氏。

  鍾會失敗,關鍵在慎密不夠,過於相信身邊人,犯下了司馬昭過於相信他的同樣的錯誤。他欲殺胡烈,監軍衛瓘不同意,二人相持不下。其間,衛瓘如廁,碰到胡烈舊屬丘建,要丘建“宣語三軍,鍾會要反”。而丘建本是胡烈推薦給司馬昭的,鍾會徵蜀時召其隨行,任帳下督,頗受器重。誰知在這事關成敗的千鈞一髮之際,丘建倒向胡烈一邊,散佈謠言,煽動將士不服從指揮。同時,偽裝病倒的衛瓘也抓緊活動,“作檄宣告諸軍,諸軍並已倡義,凌旦共攻會”。就這樣,鍾會懷著深深的遺恨倒在亂箭之下,並且還揹負著“謀反”的惡名。悵望千秋,有誰能夠猜出鍾會內心的真實意圖呢?


歷史都很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就一句,鍾會不反叛也得死。

鍾會和鄧艾當時聯手攻佔蜀國,各擁兵10萬人。

鍾會嫉妒鄧艾,誣告他試圖謀反。

多疑的司馬昭早就對擁兵自重的大將不滿,趁機利用鍾會下手幹掉了鄧艾。

為什麼之前不殺呢?主要鍾會、鄧艾還有利用價值。

但現在蜀國垮了,吳國滅亡就是必然的。

司馬昭的實力是吳國的四五倍,打垮了當時暴戾失掉民心的孫皓自然不困難。

但鄧艾一死,鍾會就非常危險了。

當時鄧艾的部下都歸屬鍾會,他就有軍隊20萬。雖然這些軍隊未必會聽鍾會的,但畢竟軍權在他手上。

同時,當時蜀國天高皇帝遠,如果鍾會立即叛

亂,司馬昭恐怕也要費一番心思才能收拾掉他。

所以,此時殺掉至少廢掉鍾會,也就是必然的。

這就是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可笑鍾會也多少懂這個道理。

他不願意坐以待斃,只能試試看反叛。

然而司馬昭早就有部署,軍隊士兵的家屬躲在司馬昭的控制下。

這種情況下,士兵不可能冒著家人被斬殺的危險,和鍾會一起去貌似叛亂。況且,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壓根不是鍾會的部隊。

叛亂瞬間失敗,鍾會被斬成肉醬。

話說,在古代做武將,真的很難呢。


薩沙


鍾會是曹魏後期的名將之一,也是消滅蜀漢的功臣之一,功勞僅僅次於鄧艾。鍾會謀反的原因我猜有以下幾個:

第一,狼子野心。我們知道,“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鍾會出身很好,家族裡父親鍾繇、兄長鍾毓都是當時曹魏的名臣。鍾會自幼聰慧敏捷,志向很高,當志向太高了,對於當時的曹魏而言就是野心家。

第二,嫉妒作祟。鍾會是滅蜀的主將,率領主力部隊進攻漢中,而鄧艾、諸葛緒都是偏師,主要的任務是牽制姜維。鍾會經過浴血奮戰拿下來漢中,但是在劍閣和姜維相持不下,戰鬥非常慘烈。最厲害的敵人姜維是鍾會在對付,最難打的劍閣是鍾會在進攻,最嚴重的傷亡是鍾會軍隊在承受,偏偏讓鄧艾撿漏,奇襲成都,頭功被鄧艾奪走了……你說憋屈不?

第三,姜維攛掇。姜維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劉禪投降以後命令姜維投降鄧艾,姜維為了復國,詐降鍾會,天天在鍾會面前煽風點火,讓本來就有野心、嫉妒心的鐘會終於向鄧艾下手。只不過最後沒有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