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经历了两千余年战火洗礼的关塞,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所谓的“塞外”就是指向北出了雁门关外的地界。

这是一座经历了两千余年战火洗礼的关塞,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古关楼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大将军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免除了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年无所得,并且“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这是一座经历了两千余年战火洗礼的关塞,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全景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这是一座经历了两千余年战火洗礼的关塞,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这是一座经历了两千余年战火洗礼的关塞,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提起雁门关就会使人心潮起伏。当我们俯仰历史会发现:雄才大略在这里碰撞,历史激情在这里交汇,异域风景在这里延伸。而对于常年被城市水泥森林束缚住手脚的城市精英来说,长久被压抑在心底的那种自由驰骋的感觉会被长城、关隘、古战场构成的雁门关边塞情怀再次激发。对于曾经胸怀梦想而受困于各种琐事的事业达人来说,与雁门关那些在历史上留下重墨浓彩的千古风流人物隔空对话的过程中,也会豁然开朗。

这是一座经历了两千余年战火洗礼的关塞,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景区全景

为何雁门关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与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山西表里山河,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两山之间由北至南,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等。而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之间则被恒山山脉阻隔,恒山山脉东接太行山,西连吕梁山,山岭高峻,只有雁门关附近可以通行,因此这里设关,自然是把控南北。如今从太原到大同,如果走国道,就必须翻过雁门关的大山,可谓是惊险万分。忻定盆地便成为太原大门,一旦忻定有失,则太原必定不保,因此古人称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要从大同进入中原必然要经过雁门关。即使到了抗战时期,日本鬼子也是遵循这一逻辑由大同经雁门关入侵太原的,结果才有了后来的雁门关伏击战。

这是一座经历了两千余年战火洗礼的关塞,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