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家「背水一戰」的這半年

鄉村教師“馬老師”的經典語錄流傳甚廣:“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死在了明天晚上。”

對於“變革者”鏈家來說,自2001年成立以來,從不缺殘酷。但目前的窘境,或許是準備“梭哈”貝殼找房的鏈家沒有想到的。

據市場消息稱,今年9月時,鏈家以約130億美元的估值向投資者融資約20億美元,潛在的投資者包括騰訊控股(00700)和美國的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集團。但由於華平投資集團覺得估值過高,可能存在泡沫而退出,該公司已於近日確定不參與鏈家的20億融資計劃。

此輪融資“流產”其實並無大礙,但估值過高的字眼卻值得深思。

“強悍”投資方

事實上,鏈家並不缺投資者,截至此輪融資前,鏈家已進行了包括Pre-A在內的7輪融資,僅2017年就有四輪戰略融資。與此同時,投資方極為“強悍”。

鏈家“背水一戰”的這半年

圖:整理於天眼查

這其中不僅包括騰訊、百度、華興、復星等知名企業旗下的投資基金;還包括鼎暉投資、高瓴資本等投資機構,且地產大佬融創中國(01918)、萬科集團赫然在列。

雖有眾多大佬“助陣”,但資金也來之不易。據市場消息稱,鏈家在B輪融資時,與投資方簽有協議,若在交割日後的5週年內(即2021年4月之前)不能完成合格的首次公開發行,那麼投資人可以要求公司回購,回購價格為基本投資價格加上每年8%的單利回報。

雖不知鏈家與後續的投資方是否簽署了對賭協議,但融資上市的進程表,或許公司已經安排得明明白白。而此次融資的“流產”,雖不對上市構成直接威脅,但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足夠值得重視。

或兩大原因致融資“流產”

眾所周知,中國企業獨角獸的估值普遍高於美國企業,而此次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認為鏈家“估值過高,有存在泡沫的可能”或許並沒有表面這麼簡單,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中國目前的一二級市場出現估值倒掛。相比較一級市場來說,二級市場信息披露更加充分,風險相對較小,但由於今年以來二級市場的動盪,“殺”估值的戲碼頻頻上演,比如搜房網(SFUN.US)這類與鏈家同行業的上市公司,估值已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下,華平投資集團便對估值更為敏感。

鏈家“背水一戰”的這半年

其二,或許這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對鏈家目前模式下估值方式的不同看法。鏈家是老牌的房地產中介,雖然趕上了O2O的東風,實現了+互聯網,但由於房地產交易的特殊性及地域限制性,擴張需要大量的門店覆蓋,仍屬於重資產行業。

而鏈家貝殼找房的上線,卻有望打破這一模式。貝殼找房是鏈家平臺化轉型的產物,通過貝殼找房,鏈家可連接全國已有的大量經紀品牌,以實現輕資產運營。在該模式下,貝殼找房按照交易額收取費用,與平臺型電商較為相似,通過此模式,鏈家可由重資產轉化為輕資產的互聯網企業。

在這兩種模式之下,對於同一個企業的估值可謂是天差地別,而今年3月份上市的貝殼找房,究竟是否具有帶領鏈家互聯網化的能力仍需檢驗。若鏈家此次融資便開始以輕資產模式估值,那麼華平投資集團有所疑慮也理所應當。

第一個小目標就要失敗?

因此,貝殼找房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了鏈家上市時估值的大小。深諳此道的鏈家集團董事長左暉也頗有“背水一戰”的悲壯,其曾對媒體表示,“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結果,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貝殼沒做成,鏈家也沒了。”

這並不是空喊口號,為了打造貝殼找房,左暉對鏈家進行過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和組織架構調整,鏈家大量的核心人力資源被遷往貝殼找房。在近乎“犧牲”鏈家的同時,貝殼找房制定了第一個小目標,即在2018年底將貝殼找房APP的流量運營到全行業第一,超越58集團旗下的安居客。

貝殼找房APP也確實生猛,據第三方機構易觀千帆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時,貝殼找房APP的月活人數已接近600萬人。但有意思的是,安居客的月活人數仍穩定增長,截至今年9月份時,已超過1500萬。若貝殼找房仍以目前的速度增長,那麼年底超過安居客的目標是不能實現了,且貝殼找房中的部分流量是由鏈家中轉移過去的,剔除這部分流量,那麼貝殼找房對於其他經紀品牌的“收編”速度還要有所折扣。

鏈家“背水一戰”的這半年

鏈家“背水一戰”的這半年

圖:數據整理於易觀

“+互聯網”與“互聯網+”的對撞

雖然第一個小目標或許要失敗,但貝殼找房的誕生確實讓行業有所震撼。貝殼找房的CEO彭永東曾向媒體表示,大規模合作是未來房地產服務行業的發展方向,貝殼找房會向加入的經紀品牌開放流量、培訓體系、門店體系、財務、人力等,且通過經營、營銷、系統、品牌、人才、資本、供應鏈、交易八大方面向其賦能。

而貫穿這一切的根基,則是ACN合作網絡。該合作網絡能實現同品牌、跨品牌之間經紀人的合作與分成,與目前行業中的誰成交誰拿提成的模式有顯著差別,將昔日的競爭對手變為合作伙伴。

這樣的模式對於眾多的小經紀品牌或許是好事,但對於目前在行業中已有一定市場的企業而言,那就是威脅。貝殼找房的平臺化打造,首先威脅的便是以房產信息平臺起家的安居客、房天下,而經紀品牌的加盟模式又衝擊著我愛我家、中原地產等偏線下模式的中介企業。

顯然,對手也給了足夠的重視。6月12日,58集團、我愛我家、中原地產、21世紀不動產、萬科物業、麥田房產等十家國內房地產服務企業舉行了“雙核保真,以誓築勢”的“誓師大會”。

姚勁波在會上表示,堅持不自營的平臺化發展。這或許也就能解釋了貝殼找房橫空出世之後,安居客的月活人數仍穩步提升。平臺化發展,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公平化,58同城作為第三方信息發佈平臺,不自營的承諾能更中立的連接各中介平臺,促成合作。

反觀貝殼找房,已有鏈家、德佑兩個自營品牌,在房地產交易這樣的長鏈條業務中,貝殼找房如何能夠保證將鏈家、德佑與其他加盟的中介品牌一視同仁?這也就導致其他中介公司不願意將房源信息發佈到貝殼找房的平臺上,鏈家的房源在平臺加自營的模式下是匱乏的。不少行業內人士對於貝殼找房這種即想當裁判,又是運動員的模式頗有不滿。

可見,58與鏈家,算是剛上了。這也是兩種不同基因企業的對撞,從線下到線上的鏈家,實現了“+互聯網”,欲從重資產向輕資產轉變;而58做互聯網起家,打開了“互聯網+”的大門,深知互聯網玩法的核心所在,一出手便擊中貝殼找房“脈門”。

這是一場持久戰,以“變革者”著稱的鏈家還有何後招?鹿死誰手,尚不可知,但留給鏈家的時間只有兩年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