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百年不淹的秘密 看完惊叹古人智慧

(2011年)6月23日那天,太庙里最深的积水只够一根手指的宽度,而让太庙等故宫建筑顺畅排水的是建设于600年前的明朝下水道。古人的排水设计让人叹服。

紫禁城百年不淹的秘密 看完惊叹古人智慧

紫荆城

紫禁城(1403年-1424年)占地72公顷,五百余年来几乎不见暴雨积水记载,可见其排水效果之良好。这要归功于设计巧妙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我们的祖先素来崇尚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紫禁城的排水系统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极好诠释。紫禁城内总的排水走向是将东西方向的支线排水汇集到南北干沟内,再流入内金水河,最后汇入护城河。各排水分区既要适应总排水趋势,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以保障水流畅通无阻。为此各院落地面多留有"泛水",即预先确定的庭院水流落差坡度。院落正中南北走向的御路或甬道,其断面多呈"熊背"式样,即庭院正中的南北向御路或甬道断面通常呈中间略高、两边稍低的形式,工匠以此构造作为院落的分水线。降水时节,雨水首先顺地面坡度流入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或直接通过"钱眼"状的雨水石板汇入暗沟,而后依次通过支线、干线排入内金水河。除了排水干渠以外,紫禁城内外还布置有纵横如蜘蛛网般的二级排水沟(大街两旁的沟渠) ,三级排水沟(偏街小巷内)。

全部紫禁城的雨水最终都依次通过支线、干线排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河水再向外流入外金水河。

紫禁城百年不淹的秘密 看完惊叹古人智慧

太庙大殿

太庙大殿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上,有数不清的龙头,这种没有角的龙,叫做螭。与螭首衔接的是石槽沟,太庙的石槽沟有深有浅。靠北侧的大殿,周边石槽沟较浅,而靠近南侧院墙的则颇深,有的地方约半米深。

北京城兴建排水系统的历史,比故宫还悠久。在明朝之前,元朝建设元大都时,就根据地形铺设了下水道,装置了排水设备。而到明朝建设北京城时,把下水道的建设与皇城、城垣、街道的营建并列为四大工程。到了清朝乾隆时,专门设置了隶属于工部的"值年河道沟渠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曾做过一次丈量,内城沟渠总长128633丈,其中,大沟30533丈,小巷各沟98100丈。

北京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北京的水系流向是向东南流。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紫禁城的设计与北京的地形走向完全协调一致,也是北高南低。经测量,紫禁城北门神武门绝对高差46.05米,南门午门绝对高差44.28米,竖向高差约2米。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这近2米的高差,让雨水自然而然地从高处向低处流,而无需任何其他手段来驱动,可谓非常环保。

紫禁城的排水充分渗透了我国的营国制度理论,即在城市水利规划思想中含有丰厚的自然主义内涵,崇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工程手段协调了都城与自然的关系。

下图分别显示了屋顶排水、须弥座排水、螭首排水、利用地势高低的排水沟、泄水沟。

紫禁城百年不淹的秘密 看完惊叹古人智慧

紫荆城排水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