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下面将介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

根据上文讨论,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湖北省小学科学课程硬件资源配备基本齐全,能够满足科学课程需要,但由于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教师本身缺乏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更深层次的认识等原因,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形式单一,制约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向纵深发展。

第二,循环教材政策在推行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操作细则,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应循环教材,认为其不利于平时的学习和期末之前的复习。大部分地区的教研员和教师都持反对态度,认为教材的循环使用并未完全达到其初衷,尤其是与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相悖。

第三,从表面来看,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与实验室使用率低互为因果,并陷入恶性循环,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科学课程中实验课的重要性,认为实验课开设与否无足轻重,同时各地区科学考试中少有实验操作的考核,更加促使科学实验室被闲置。

第四,学校专职科学教师师资不足,无专门力量规划、建设校园课外科普场所及组织科普活动,导致校园课外学习场所较少,科普活动形式单一。

第五,大部分学校忽视各类校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开发,往往也是短期的、临时的开发,或者是因校外因素影响而被动地开展,乡土科普资源也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整合。

二、对策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存在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校内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共享等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目前课程资源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它影响着科学教育的质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针对以上情况,从保障课程基本满足主体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利用乡土科普资源、推进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投入,保障课程基本满足主体需求

实验课、活动课是小学科学的主要课型,学校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加强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满足实验课程开设硬件条件,根据需求配备实验员,完善实验管理制度;鼓励科学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并给予课时量认定;当地相关教育采购部门应当对课程需求充分调研,按需配足配齐实验器材;学校拨付专项资金,用以购买易耗品以及特殊实验材料,同时为教师自制教学用具提供物质保障;适当补充教科书,消除“循环教材”政策的不利影响。

(二)校本整合,实现校园资源的二次开发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除科学知识外,还应重视实践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因此,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园场地和空间布局,设置科普宣传栏、阅读角,塑造科学学习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置科学实践场地,如科学种植园、科学探索区等;积极整合校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把校园文化和科学课程结合起来。

(三)适度引入,重视对乡土科普资源的利用

学校驻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蕴藏丰富的科普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引入,将其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补充资源。利用好科技博物馆、科技工作者或科技爱好者群体等社会资源,发挥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技术节、科技嘉年华、科普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动物资源)价值,与科学课程补充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推进共享,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信息化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力手段。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继续加大信息化硬件的建设力度,为“空中课堂”、“直播课堂”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城乡教师沟通渠道,提高“班班通”的资源质量;开展“送课下乡”、“送教下乡”等活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来源:节选自《科学教育蓝皮书: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7)》(主编:王康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小学科学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