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要學李世民那一套,行不行?

大明朝有兩個“祖”,一個是明太祖洪武朱元璋,一個是明成祖永樂帝朱棣。

後來的大清朝與之很相似,大清朝也有兩個“祖”,一個是清世祖順治帝,一個是清聖祖康熙帝。

大清朝的兩個“祖”是很好理解的。順治帝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作為滿人裡面第一個統治中原的天子,算得上開國之君了,自然得配個“祖”的諡號;康熙帝雖然是後繼之君,但八歲即位,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之中智擒權臣,獨掌朝綱,平三藩,收臺灣,驅逐北沙俄,親征葛爾丹,治理黃河,疏通漕運,功績甚為顯赫,“名為守成,實為開拓”,這樣直追秦皇漢武的作為,不但配得上“祖”字,怕是也當得起一個“聖”字了。

然而,為何篡位奪權的朱棣也諡了一個“祖”字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聊一聊這位曾經的燕王、後來的“成祖”!


朱棣要學李世民那一套,行不行?



朱棣這小子,之所以給自己定的年號是“永樂”,很可能跟當時他剛當上皇帝的心情有關。當時,經過了四年的拼殺,朱棣終於把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給幹下去了,在南京的登基大典上,面對著三跪九拜、山呼萬歲的烏泱泱一班文武,朱棣是高興極了,他心裡想,“這經過一番拼搏當上皇帝的感覺真是倍爽”,於是就期望著自己這輩子能夠一直這麼成功這麼爽下去,就給自己起了個“永樂”的年號。

可願望雖然很美好,但現實的朱棣在之後的皇帝生涯中卻一點也不快樂。朱棣從親侄子朱允炆手裡奪了皇位,這件事始終是他心中的陰影,作為一個沒有法統的皇帝,在歷史上是要被詬病和唾罵的,朱棣因此變得很抑鬱。

沒有法統,沒有合法繼承權,這怎麼辦?其實,朱棣一生都在為此苦惱,也一生都在為此想辦法。

好在歷史上並不是他朱棣一個人有這樣的困境,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沒有法統和繼位權嗎?可人家後來卻成了千古流芳的一代明君。想到這,頓時朱棣心裡就有了安慰和平衡。

好吧!那就效法李世民當個千古明君吧。可是,這畢竟不是一兩日之功就能實現的。所以,朱棣這老小子決定先出兩個快招……

說幹就幹!朱棣發出的第一招就是——天天吹大牛。每天只要一上朝,朱棣就先和文武官員們聊起天來,說自己多麼多麼受老爹朱元璋的喜愛,說朱元璋最得意的兒子就是他,好像老爹原本要傳位給他,結果讓親侄子捷足先登了似的。

當時,底下的文武心裡其實都明白,這個朱棣不但不受老爹的喜歡,反而是老爹朱元璋最討厭的人,不然也不會把他放到鳥不拉屎的北邊整天和一群蒙古的野蠻韃子在一起了。可是,這關係到人家朱棣的面子,不好揭穿。於是,永樂朝的文武官員每天早朝開始前都得先忍受一下“大牛滿天飛”的折磨。


朱棣要學李世民那一套,行不行?



吹吹牛也就罷了,畢竟誰還沒點虛榮心吶!可是後來這群文武驚奇地發現——見過不要臉的,還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

怎麼了?原來朱棣這小子居然把自己的親媽都給賣了!當了皇帝的朱棣整天跟人嚷嚷,說自己的生母是馬皇后,不信,可以把她老人家請出來問問。氣得這群文武官員真想把馬皇后請出來問一問她有沒有這麼一個混賬兒子,可是當時馬皇后已經去世多年了,誰敢去請啊?!那不成了“聊齋”了嗎!

沒辦法!這群文武也只能這麼想了——“唉!忍著吧。誰讓咱吃這碗飯呢!”

這兩招畢竟還是太淺陋,朱棣心裡也明白。要想在自己百年之後能夠少遭點罵,看來,還是得博個“明君”的稱號才行。

可是這談何容易啊!人家李世民是自帶光環,大唐的江山幾乎一半都是李世民打下的,這在歷史上毋庸置疑。然而朱棣有什麼?大明開國的時候,他還光著屁股玩和泥巴呢……

於是,朱棣只能儘量給自己搞點事了!沒有文治,就搞出點文治;沒有武功,就整出點武功。

其實,李世民當年為了消解弒兄屠弟的惡劣形象,也刻意地、不遺餘力地、極盡可能地打扮自己。只不過,李世民基本上不需要在文治武功上下功夫,更多的是在“寬厚仁德”的形象上裝扮自己。而朱棣一無所有,所以只有先把本職工作——皇帝——幹好!

先說說李世民。


朱棣要學李世民那一套,行不行?



李世民為了立起“寬仁之君”的形象,用了一個他非常想殺死的人——魏徵。

魏徵原本是李世民的敵對陣營太子李建成的人,還曾多次建議李建成先發制人除掉李世民,對於此人,李世民是恨得牙根癢癢。可是,後來李世民轉念一想,這不正好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展示寬仁大度的“道具”嗎?如果我連自己的敵人都能寬恕和重用,那我這小胸襟比大海都要寬廣了……

想到這,李世民不禁笑了,他立刻把魏徵給赦免了,而且還給了個“詹事”的官,讓他多幹點沒事找事的事情,經常地給自己提提意見,用當時的話說叫“犯言直諫”!

而魏徵也果然領悟了領導的意圖,沒事就乾點“逆龍鱗”的事,動不動就給領導提意見,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大唐的廟堂是他家開的,一不高興了就把皇帝拎出來虐一下。

當時,魏徵的同僚、那些群臣們都被這樣的場面驚得目瞪口呆,“老魏是不是瘋了?難道他活膩味了?”可是,結果卻總是出人意料,皇上雖然覺得這些話很刺耳,可從來沒有懲罰過魏徵。

後來,一些人實在是按捺不住好奇心了,於是就問魏徵:“你倆是咋了?是你病了,還是皇帝病了?”魏徵面露得意,笑道:“楊廣外寬內忌,心氣高,想當一代聖主,為幹大事,不想後路,因為他的皇位有法統基礎,做得心安理得、得意洋洋。咱們皇帝可比不了,他現在急需要樹立仁德明君的形象,我只是配合一下而已。”

眾人聽後於是恍然大悟,原來這倆人在演“雙簧”吶!

可是,後來李世民卻真的被魏徵給氣著了。事情是這樣的,魏徵死後,李世民發現魏徵把給自己上的奏摺,都拷貝了一份。“這是想幹嘛?這老東西想給自己出文集嗎?”

原來,李世民想利用魏徵做一個“千古明君”,魏徵也在利用李世民想樹立寬仁形象的心理讓自己成為一個“千古名臣”。頓時,李世民是火冒三丈,“想不到我竟然上了這老傢伙的‘道’了。以前,我還以為他是真心想洗刷自己的罪孽、對我忠心耿耿,原來他一直在打自己的算盤!”

於是,氣急敗壞的李世民也顧不得自己的形象了,下令叫人把魏徵的墓碑給砸了。然而,恢復理智之後,李世民又重新做了一下考慮和權衡,覺得還是不能這麼的衝動,還是應該把他和魏徵共同精心打造的戲演完演好在更加有利,否則,自己就真的成了“缺心眼”了。所以,李世民後來又急急忙忙派人把魏徵的墓碑給補上了。

當然,李世民不僅僅是和魏徵一起演了場“雙簧戲”,他還時時、處處注意保持自己的寬仁形象。比如,宮裡年齡大的宮女放出去嫁人;讓死刑犯回家團聚後,再回來就刑;聽到哪個地方招了災,不吃飯,流眼淚……

總之,李世民用了一生的時間和精力終於把一代明君的形象給立起來了,也讓那段弒兄屠弟、逼父禪讓的往事儘可能地埋沒在歷史深處。

朱棣也想學李世民那一套。


朱棣要學李世民那一套,行不行?



可是,既缺文治武功,又缺寬厚仁德的朱棣,能追上李世民實在是太難了。可以說,在具體事上,要文治武功,就不能要寬厚仁德,反之,亦反之。沒辦法,既缺鈣又缺維生素的朱棣只能先補鈣了,他決定先建立起——文治武功。

朱棣登基伊始,就打算幹幾件震古爍今的事。首先,他要把大明的都城遷到北京,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天子守邊”的佳話。這件事並不難辦,燕京之地他早已經營多年,找幾個工匠在北京大興土木,修個皇城宮殿就成了。

然後,在對國家的治理上,朱棣也要儘量地勤勉、有作為,他獎勵農耕、休養生息,還把山西洪洞縣老槐樹底下的老百姓到處遷徙,讓他們去充實人口少的中原地區。

在文化上,朱棣非常認真地讓解縉搞了一部《永樂大典》,雖然他這麼一搞,把中國文化搞個半死,但他的重視程度,還是讓大家覺得他是很務實且認真的。

文治差不多了,下一步就得搞點武功了。可是,當時大一統的明王朝既無內部叛亂,又無外敵入侵,實在找不到用武之地。沒辦法,和後來的“十全老人”乾隆一樣,想要武功就得——沒事找事。

於是朱棣沒事就帶著大明朝的將士往北跑,史載他“五次親征漠北”,希望能好好地與北方蒙古韃子打一仗。然而,很不走運,這五次御駕親征朱棣都沒碰上像樣的北元軍隊。

既然沒仗可打,那就弄點別的吧!正好,他手下有個叫“鄭和”的太監,擅長造船和航海。於是,朱棣決定:派出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名叫“馬和”,是朱棣身邊能打的宦官,還為朱棣立過戰功。這說明,老馬他,不對,是老鄭,雖然是嘴上不長毛的太監,可這太監非彼太監,而是那種可以操刀殺人的狠角色。

公元1405年,朱棣第一次派出老鄭,讓他出海遠洋。需要注意的是,朱棣也才是1402年正式登基的,這麼迫不及待地讓鄭和下西洋,看得出朱棣是那麼地急需要搞出點業績。

坊間傳說,朱棣讓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找下落不明的朱允炆。這個動機很硬實,以至於喜歡相信傳奇的老百姓,對此信得也很“瓷實”。但是,朱棣後來讓鄭和帶著那麼多的東西,又是絲綢又是瓷器,大張旗鼓地屢下西洋,就這麼去找人,別說朱允炆了,就是頭豬也早就聞風藏起來或者跑走了。

所以說,朱棣讓鄭和下西洋,其真正想要的是:萬國來朝。不過,他的這個願望確實達成了,西洋很多小國絡繹不絕地來大明朝貢,不僅給朱棣帶來了很多好聽順耳的話,還給他送來了長頸鹿、獅子這樣的從來沒有見過的動物。

就這樣,朱棣東搞西搞終於把自己搞成了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後世為了彰其開創,就給他諡了個“明成祖”的號。


朱棣要學李世民那一套,行不行?



說唐太宗和明成祖一輩子都在洗白自己,看似不著邊際,實則最合乎人情。只不過,愛面子的中國史家不願意這麼說罷了。

不過,最近倒有一些學者,終於敢於說出這些不堪入耳的真話了。研究表明,修訂《永樂大典》,在南京孝陵修築碩大的無字碑,建北京城,親征漠北,派鄭和下西洋,鼓勵萬國來朝,這些多數都是朱棣為了洗白自己,樹立光輝而偉大的皇帝形象而有意為之的。

《明史》裡面,朱棣確實不算是什麼好東西,他絕對屬於那種挨千刀,都算是皇天對他格外開恩的人。但是今天,當看著朱棣使出的殘忍手段以及表現出無恥的表情時,也還總是會對他開創的穩定、和諧的大好局面,報以嘖嘖兩聲讚揚的話語。

不管如何,客觀地講,必須承認,他幹皇帝這個職業,在中國所有皇帝中,績效還算是比較靠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