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三)

《明成祖——朱棣》(三)

明成祖——朱棣(三)

蒙古

54、——征剿叛逆的同時,還派使團行貿易。

朱棣通過搞瓦解、賞賜和平定外蒙古的不聽命於他的東蒙古人和瓦剌(西)蒙古人以及在其南面住在東內蒙古的兀良哈諸部落,想方設法在北方邊境取得和平。在朱棣征剿叛逆的阿魯臺和馬哈木部落領袖的同時,他還派使團帶著禮物邀請蒙古人在納貢制度下進行貿易。明朝廷利用這一制度出於幾個目的。

《明成祖——朱棣》(三)

55、——不求武力民安分,明朝騎兵供馬匹。

它提高了朝廷的威信;它能不求助於武力而使遊牧民安分;它為明朝騎兵提供馬匹的來源。蒙古諸部落接受這樣的安排,因為它們需要取得中國的貨物,雖然當它們的需要不能通過貿易得到滿足時經常襲掠邊境。為了控制蒙古納貢使團的次數和規模,他們來華的路線和入境點、他們在朝廷呈獻時的禮儀、朝貢品應付的價格、以及送給部落領袖及其使者的禮品,明朝廷都制訂了細緻的規定。

《明成祖——朱棣》(三)

56、——以高價收取貢品,定地點進行貿易。

例如,兀良哈諸衛獲准每年派使團兩次,每次300人,一次在皇帝生日時,一次在中國的元旦。但是這類規定從來沒有嚴格實施過,也沒有用於更遠的東蒙古人和瓦剌蒙古人。蒙古使團一般呈獻馬、家畜作為貢品,要求報酬、禮品、官職和貿易特權。朝廷以錢鈔、白銀、絲綢、紡織品、官品和官銜賞賜給部落領袖及其使者,以高價收取貢品,並准許蒙古人在指定的地點進行貿易。

《明成祖——朱棣》(三)

57、——朝派官員出私利,改變賜物的價值。

例如,在1404和1406年為女真和兀良哈諸部落在開平和廣寧設立兩個馬市。但是朝廷派的官員(通常為宦官)出於私利,經常改變賜給蒙古人的禮物的規格和他們貢品的價值。這樣就常常引起糾紛和對邊境的劫掠。已在遼東半島定居的來自泰寧、朵顏和福餘三個衛的蒙古人在永樂年間派出了最正規的納貢使團。

《明成祖——朱棣》(三)

58、——需要保持好關係,確保北方境安全。

這是因為他們靠中國的禮品、補助和定期貿易為生,而朝廷則需要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以確保北方邊境的安全。根據《明實錄》,兀良哈部在某些年份(如1403年、1406年、1413年和1416年)作為一個正式的集體前來朝廷,但一般地說,這些使者被認定是代表個人的,呈獻的貢品也多於容許的數量。兀良哈部的貢品主要是馬匹;1414年的一次他們帶來了約3000匹馬。

《明成祖——朱棣》(三)

59、——甚至為了保和平,容忍偶爾劫掠事。

兀良哈部的納貢使團在1410年、1411年、1418年和1422至1424年這些年份停止來華。中斷出現在他們參加了阿魯臺或瓦剌人的叛亂時期,如1422年;這一次他們被阿魯臺征服,被迫參加他的事業。但是,當和平恢復,明廷繼續接受兀良哈的使團,甚至為了保持和平,還容忍偶爾發生的邊境劫掠事件。

《明成祖——朱棣》(三)

60、——徵蒙戰役戰敗後,開始定期派使團。

在阿魯臺統治下,東蒙古人繼續與明成祖朝廷保持納貢關係。明朝也容忍經常爆發的小的敵對行動,因為他謀求維持邊境的和平。已知阿魯臺早在1408年就派過一個使團,但在1410年徵蒙戰役中他戰敗後,他才開始定期派出使團。在1410年至1424年期間,阿魯臺派了27個使團至明朝廷,此數超過了規定,而且在連續的兩年(1413年和1414年)中他共派了11個使團。貢品主要為馬匹。

《明成祖——朱棣》(三)

61、——朝廷賜他各用品,授予官銜並酬答。

作為回報,明朝廷賜給他和他的使者紙鈔、白銀、絲織品和各種生活用品,授予他們官銜並慷慨地酬答他們的貢品。在1421年、1422年、1423你或1424年明成祖征討阿魯臺時期,沒有納貢使團來朝。但一旦戰爭結束,朝廷又不加指責地接納他的使團,其中兩個使團在1424年8月明成祖死後不久到達 。

《明成祖——朱棣》(三)

62、——瓦剌保持貢關係,同時襲擾行劫掠。

瓦剌蒙古人也與朱棣朝廷保持納貢關係,在此同時又幾次襲擾邊疆進行劫掠。1408年10月,馬哈木派第一個納貢使團攜馬匹前來明朝廷;馬哈木得到了封地並被賜給一枚王的印璽。1409年其他兩個瓦剌部落領袖也得到類似的封賞。除了1414年、1416年、1420年和1422年,瓦剌人每年派正規的使團來朝。

《明成祖——朱棣》(三)

63、——脫懽使團歲歲朝,直到永樂統治末 。

這些使團一般來自馬哈木,但也有少數是其他部落領袖派出的。貢品主要為馬匹。瓦剌使團在1414年中斷來朝,當時馬哈木造反;但在1415年瓦剌人恢復進貢。1418年4月,在馬哈木死後兩年,他的兒子脫懽與其他兩個部落的領袖來到朝廷,要求繼承他父親的品位。這一請求被批准,於是脫懽派使團幾乎歲歲來朝,一直到了永樂統治的末年 。

《明成祖——朱棣》(三)

奴兒干都司

64、——康旺為都指同知,王肇舟指揮僉事。

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兒干地區招撫,次年各部歸附,朝廷任命各首領為指揮同知等職,其後數年,明朝即以此為基礎,逐漸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個衛,永樂七年(1409年),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以康旺為都指擇同知,王肇舟為指揮僉事。

《明成祖——朱棣》(三)

65、——日本海括庫頁島,斡難河抵興安嶺。

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起日本海,幷包括庫頁島,西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北抵外興安嶺。其對於東北地區的統治並非直接掌管,而僅是在重要地點設軍事據點及發展交通路線,各族實質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統治。

《明成祖——朱棣》(三)

——多數官員族人任,派遣巡視宣慰民

而除少數官員之外,大多數官軍人員由當地部族人民擔任,中央間或派遣人員加以巡視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後,明朝對於東北的經營較不重視,該地官員大多成為世襲而不受中央控制,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撤銷奴兒干都司。

《明成祖——朱棣》(三)

女真族

66、——集中精力對蒙古,不讓朝鮮滿支配。

朱棣在位時期把滿州諸女真部落納入納貢制度之中。女真諸部落包括定居在鴨綠江西北和長白山之南的建州和毛憐部落;住在松花江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務農的海西女真;沿鴨綠江和烏蘇里江靠漁獵為生的好戰的生女真。皇帝有四大目標:保持滿洲的安寧,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對付蒙古的威脅;不讓朝鮮成為在滿洲支配一切的力量;促進諸如馬匹和裘皮等產品的交易;在較為發達的女真部落民中傳佈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

《明成祖——朱棣》(三)

67、——建州設一女真衛,並賜官印及錢鈔。

朝廷在建立與女真人的關係方面採取了主動行動,其措施是派遣外交使團,送禮品給他們的部落領袖,邀請他們進行納貢制度下的貿易。早在1403年,朱棣開始派一個使團出使建州女真的統治者阿哈出以進行籠絡;使團受到很好的接待。12月,朱棣在建州設一女真衛,並賜官印以及錢鈔、絲綢、袍服和生活用品等禮物給建州使者。

《明成祖——朱棣》(三)

68、——女真放棄朝聯繫,宣佈效忠明朝廷。

不到五年,另外五個衛在女真領土上建立。朱棣在位時期,在滿州設立179個衛和20個所,以確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納貢貿易的順利進行。許多在適當時機得到官銜、官品和貿易特權的女真部落領袖放棄了與朝鮮的聯繫,宣佈他們效忠於明朝朝廷。

《明成祖——朱棣》(三)

外交

外交政策

69、——吸引眾多海外國,各國爭相來朝盛。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貢外交。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吸引了眾多海外國家,出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當時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前來朝貢者可分為三類:一是臣服於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認、封賜與支持的國家或地區貢使;一是仰慕中國文化,想親眼目睹中國風采的各國君主貴族;一是以貢使身份來華貿易的商人。

《明成祖——朱棣》(三)

70、——同時設置四夷館,翻譯各國語言字。

1405年,由於貢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市舶司。於是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負責接待各國來使,而於京師設會同館以待國賓。為了與各國來人交流,同時還設置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明成祖——朱棣》(三)

71、——四位國王泛海來,其中三位葬明朝。

此後的永樂一朝中,先後有四位海外國家的國王泛海而來,其中三位留葬於明朝,這的確稱得上是中外關係史上的大事。1423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時候,船上載有16國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屬。到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

《明成祖——朱棣》(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