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活雷鋒」趙亞夫:讓農民致富有奔頭

“大地活雷鋒”趙亞夫:讓農民致富有奔頭

趙亞夫,1941年4月出生,江蘇省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鎮江農科所原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他把惠農興農作為畢生追求,堅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成功幫助百萬農民脫貧致富。

1982年5月,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獲得了出國學習的機會,被組織上安排到日本進行農業研修。我住在農民家裡,每天下田幹活,邊幹邊學,為期一年。

到日本的第一天,日本農村的美麗、農業的發達、農民的富裕就讓我大吃一驚!後來我發現,日本的糧食在農業產值中的佔比不到10%,容易賺錢的畜牧、蔬菜、果樹、花卉加起來佔比在90%以上。過些日子,我又發現,他們還有個“農業協同組合”(翻譯成中文就是農業合作社),協助政府為農民提供產品銷售、農資供應、低息貸款、技術及經營指導等各種服務。

“大地活雷鋒”趙亞夫:讓農民致富有奔頭

趙亞夫一輩子都在服務農民。莊潤貴 攝

我當時就想,我們的祖國改革開放了,農民要想富起來,也應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辦合作社!所以,我除了學習原定的水稻技術外,還用心學習種草莓,學習怎麼辦合作社。研修結束時,我向試驗場老師要了20棵脫毒原種草莓苗。回國後,我和鎮江農科所同事一起,從這20棵草莓苗起步,開始了改變江蘇丘陵山區農村貧困面貌的第一次探索。

天道酬勤。紅豔豔的草莓終於在句容白兔鎮試種成功,農民朋友也紛紛在自己的責任田裡種植。到1987年,白兔鎮已經種了7000多畝,句容全市達2萬多畝,草莓成為了我們山村農民增收的好項目。露地草莓成功後,我們開始研究大棚草莓冬季結果,當時,這在中國可是第一家。這項技術的成功,使草莓的收穫期從20天拉長到了半年多。當時,也就是1988年,中國農科院為此發了簡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作了專門報道。進入新世紀後,我們又幫助農民搞起高架草莓,畝收入達到3~4萬元。現在,每年春天,白兔鎮都會舉辦熱鬧的草莓節,草莓成為句容農業的大亮點。

“大地活雷鋒”趙亞夫:讓農民致富有奔頭

我們在白兔鎮解塘村推廣草莓,用的是培養示範戶的方法。面對面地給農民教技術,只能一個一個教,實在太慢了。我們想到了去農村搞示範園,“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1996年,在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支持下,我們科研人員自己經營的“萬山紅遍”示範園在白兔鎮建成,成功引進了日本技術和良種,展示效果好、輻射影響大。現場培訓的時候,農民隨時都可以進園看,學著幹。示範園產生了轟動效應,我在省農村工作會上做了大會發言。當年來園參觀的人數達萬人以上,推動了全省丘陵山區應時鮮果產業的大發展,影響遍及省內外,也整體推進了江蘇丘陵山區農業的綜合開發。

但是,農民缺乏市場意識,依賴政府收購,經常出現賣東西難的現象。僅僅“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還不夠,現實逼著我們,還要“幫助農民銷”,才能“實現農民富”。於是,我們開始幫助農民成立合作社。

“大地活雷鋒”趙亞夫:讓農民致富有奔頭

趙亞夫察看葡萄的長勢。莊潤貴 攝

1997年,我根據日本“農協”的做法,結合當地實際,給農民們講聯合起來走向市場的道理,動員句容春城鎮(現在的茅山鎮)丁莊村農民成立了葡萄合作社。這是人民公社解體後,全省的第一家農民合作社。後來雖然也有過挫折,但是合作社仍然有了很大發展。後來,丁莊村在鎮黨委的直接帶領下成立了葡萄合作聯社,為全鎮2000多位葡萄種植戶、2萬多畝規模的葡萄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合作聯社每年派10多名“葡二代”年輕人到日本學習,他們學成後回來,成為不拿報酬的農業指導員。

農民們會銷售了,我倍感欣喜。但我總覺得還有事情要做。2002年,我從崗位上退下來,到句容茅山老區最貧困的袁巷鎮白沙村(現在的天王鎮戴莊村)蹲點,和村幹部及村民一起探討江蘇丘陵山區農村如何實現高水平小康之路。這是我的第二次探索。

我把以往的經驗用上,先是培養示範戶,而後成立綜合性的社區合作社,並且發展有機農業,採用了培育生物多樣性、修復保護農業生態的新技術。

“大地活雷鋒”趙亞夫:讓農民致富有奔頭

2007年9月26日,趙亞夫在戴莊村與村民交流。“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準能富!”這句話在當地廣為流傳。新華社記者楊磊 攝

如今的戴莊村,已大變樣了!山上長著茂盛的生態林,成群棲息著各種大小鳥類,經常有蟒蛇、野豬、穿山甲等出沒。坡地分佈著藍莓、無花果、碧根果等受市場歡迎的經濟林果,林下長草,發酵床養殖棚散落其間,雞、鵝、牛、羊在草叢中自由覓食。山下水田種稻, 已經十多年不使用農藥化肥,面源汙染為零。稻鴨、稻蛙、稻蝦共作,套種綠肥作物,放牧畜禽。

這幾年,山上還看到了小群的猴子,水庫發現了野生娃娃魚,稻田裡找到了10綱31目127種動物,消失多年的泥鰍、黃鱔、草蝦、青蛙、水蛇都重現了,而鄰村常規栽培田只能找到20種。這都得益於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趨向完善。鷹類常在上空出現,鳥類、蜘蛛等蟲害的天敵成為優勢物種,水稻、果樹蟲害及田野鼠害顯著減輕。

四季鳥鳴聲聲,夏日蛙聲不絕,一派生機盎然、自然和諧的富饒農村景象。2017年,戴莊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

“大地活雷鋒”趙亞夫:讓農民致富有奔頭

2018年9月,戴莊村試種有機越光雙季旱稻大豐收,畝產超過700斤。戴遐寧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戴莊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過去的2000多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25000元,集體經濟實力也大大增強。在合作社的幫助下,貧困戶富起來了。更可喜的是,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土地流轉加快,全村務農戶已由過去的600多戶減少到今年不足200戶。

在新技術的推廣中,有50多戶農民適度規模(每戶50~100畝)地種植了全村70%的農田,年收入一般可在10萬元左右。2~3年內,這樣的農戶將增加到80多戶,他們將種植全村85%的農田,年收入能達10萬元以上,高出當地城鎮一般居民水平,將實現小農戶向職業農民的蝶變。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的農業園,他叮囑說:“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農業專家的成果就是要體現在廣闊的土地上,把科研創新轉化為實踐成果。”我堅信,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做下去,戴莊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改革開放40年來,句容茅山革命老區發生了巨大變化,想到自己也出了一把力,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國文明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