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这七件事,何谈你了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中国人比较爱说的一句话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而且这句话从宋朝发端开始,使用者和受众就异常广泛,可谓老少皆宜,男女不限,又比如当下的流行新闻,今天出了个甘蔗西施,明天出了个鱿鱼西施,每行每业面容姣好,形象气质清纯的美女都会被冠以某某西施的头衔,而且从国人的盛赞来看,某某西施的称号显然比某某姐姐和某某妹妹的善意要多太多。

那么,提及西施,除了为世人熟稔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我们还应该多了解点什么。

(一)西施名字的含义和由来

西施原名叫施夷光,出生在春秋越国的诸暨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当时的苎萝有东西二村,施夷光居西村,因此就成了西施,相对呢,东村有个东施,于是就上演了东施效颦这个故事,丑女学美女捧心蹙眉出洋相,只能是更丑了。那么,西施可以理解为住在西村边的一个美女,相对的东施就可以说是住在东村边的一个丑女。

不清楚这七件事,何谈你了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1/6最年轻版西施:90后邬靖靖

(二)西施的身份是什么?

无论是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还是李清照的“通犀还解辟寒无。或是晏殊的“小园香径独徘徊”,直至清代才子纳兰容若的“断肠声里忆平生”,都离不开一个词牌名,浣溪沙(又名浣溪纱)。诗人们为什么都喜欢这个词牌,最早要和西施的身世有着藕断丝连的渊源。通俗的版本是西施的父亲是卖柴的,母亲是浣纱的,所以她也经常跟母亲到溪边浣纱,而这条小溪也被称为浣纱溪或浣溪纱。当然,也有不同的传说版本,一种是说西施原是嫦娥的掌上明珠,跌落凡间后,碰巧遇到浣纱的施母,明珠射体而孕,另一种是说法是鬼谷子妙点莲花穴,施父夜见莲花主得女而生。也就是说,鬼谷子当年云游四方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西施家是龙脉的风水宝地,就对施父略加指点,说莲花开后结莲蓬,莲蓬之内百子千孙,施家后代必定会兴旺发达。当然,后两种说法明显掺杂了个人传奇色彩。

不清楚这七件事,何谈你了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2/6少数民族版西施:班嘉佳

(三)西施那么美,她一定很自信吧?

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经常有女生这样抱怨:“我为什么不能长得像西施那么美,那样我就能博得到满世界的欢心了。”西施真的美吗,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就很自信自己的美吗,流传甚广的是她和郑旦相处的故事。前面说了,西施是个浣纱女,说的直白些,就是古代普通的一劳动少女,每天要勤勤恳恳地做很多劳务,因此,脚踏实地的结果就是脚丫很大,加上那时候根本没有缠足,所以,西施一看到自己略大的脚掌就很自卑,和同是美女的郑旦在一起走路都喜欢躲在她身后,生怕别人看到她裙下露出的脚丫。

郑旦知道原因后,就特意给西施缝制了一条长裙,这次盖住脚面了,西施的脸颊上也开始洋溢起自信的笑容,只是一天两人到溪边玩耍,西施又看到一条鱼见到自己后突然沉进溪底了,于是,这位倾国倾城的美女又很惆怅,觉得这条鱼一定是嫌怪自己的脸庞太小了,吓走了,郑旦又安慰道:“这条鱼儿一定是觉得你的脸庞太美了,才羞走的。”可西施还是有些将信将疑,又和郑旦比对起眼睛来,觉得自己的眼睛比郑旦小,不好看。郑旦笑了笑,又将西施带到井水旁照映,说两个人的眼睛在水中看上去就像四条鱼,鱼不是身体长就好看的,好比眼睛不是大就算美的。西施终于明白了,世间哪有十足的完美,讲求整体协调就应该满足了。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最后一起成了被进献给吴王的二大美人。

(四)西施是怎么被选进吴王宫的?

在《绍兴市志》第四十四卷人物传中,比较详致考究的介绍了勾践、范蠡、文种、西施和郑旦的人物记,综合来看可以这样讲,先是文种向勾践进献伐吴九术,其中第四术即为“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而综合其余八记语句含义来分辨,此中的“美好”即为美色,美女。随即,勾践采纳了文种的建议,派人在全国寻找绝色的美女,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随之又在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习歌舞、礼仪和容步,三年以后,西施就从一个普通人家的浣纱女出落成一个擅长舞蹈,懂得礼仪,步履从容,身姿曼妙的气质典雅美女,勾践让范蠡将西施和郑旦同时献给了吴王。

(五)西施和范蠡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是真是假?

上文说到勾践让范蠡将诸多美女送与吴王夫差,西施刚好是其中绝美之一,那么生性倜傥负俗的范蠡和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究竟发生怎样的情愫了呢?据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的《浣纱记》中所载,范蠡和西施在三年的培训中渐生爱意,两人在去往吴国的路上都闷闷不乐,结果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他谆谆教导两人说:“国家事大,自己事小,复国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还把手中的一篮又大又红的李子送给他俩。二人听了老者的话,决定先放下儿女私情,向老人行礼说:“老伯的话,千金难买,我们铭记不忘。”后人将这个地方称为携李。

勾践灭吴后令西施与他一起回越宫。还未起程,越王夫人赶来了,她怕勾践立西施为后,诬说西施是亡国的狐狸精,密令大将秦泽给西施拴块大石头沉江。碰巧秦泽的父亲正是当初给西施和范蠡送李子的老汉。他假装执行命令,暗中托老父把西施藏了起来。

自灭吴后,勾践他渐渐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见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决心归隐。临行前去看望秦老汉,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于是携同西施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最后定居在齐鲁一带,由于经商有方,成为巨富,人称陶朱公。于是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中国式美好浪漫开始在神州大地上流传开来,人们称赞范蠡聪明能干的同时都不忘了祝福下美人西施终获幸福。

只是,这种近乎童话似的幸福结局真的经得起推敲吗?《国语》越语下中写道: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结合《史记》越世家的记载:“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可以得出一个似乎很残忍的结论,就是范蠡帮助勾践完成伐吴大业后,自己乘坐轻舟或是带上自己的亲信部下漂流海上,再也没有回返。包括后来的范蠡在陶地有了三子都没有丝毫提及西施,而后来的《越绝书》中才将随范蠡轻舟泛五湖的亲信部下改换成美女西施。恰如金庸所说,他今生最佩服的两个人,于古要属范蠡,于今要属吴清源(棋圣),人们都希望范蠡西施能过得好,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像范蠡西施那般终成美满,只是,这种美好或许只留存于人们的想象,剥茧抽丝,历史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丝希冀,一声叹息,还有无匹的寂寞与怅然。我希望你能过得好,这原本就是一句很残忍的话。我希望我们都能过得很好,这才是记忆里最温暖的模样。

(六)西施在吴越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说起西施和吴越战争,很多人会将西施直接视为中国古代第一女间谍,这大概是国产谍战片看多了的缘故,看到一个美女就会自动将心机婊联系起来。

美色对古代帝王的作用,想必大家都清楚,小则怡情,大则伤身,不过是消磨帝王意志的幻药,可即便吴王夫差对西施百般宠爱,建了姑苏台和馆娃宫,在灵岩山上的泉水旁替西施梳发,泛舟采莲,骑马打猎,鸣琴赋诗,玩花赏月,可是,这和吴亡有没有直接关系呢?答案是有,吴王夫差玩物丧志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和良臣伍子胥的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了一些国家大政方针的偏离问题。但是,西施和吴亡有必然关系吗?答案是没有的,一介弱女子,远赴他国,成为吴王襁褓之妇,不过是尽一个后宫妃嫔之事罢了,尚且没有任何史料显示,西施给越国通风报信了,私传吴国的机密情报了,无论她看透看不透,她不过是勾践复仇棋盘上最直接的一枚棋子罢了,小卒过河,推出去就再也无法回返了,我们后世赋予她的特殊使命,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怜悯和慰藉罢了。那些看似美好的千年盛赞,背后都饱蘸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西施如此,昭君如此,我们想将国家和民族一己之兴衰强系于一介弱女子身上,这其实是一种浓重的民族历史悲哀,譬如二战日本实行的慰安妇行径,只能招致后世的唾骂,我们能关怀下她们苦痛的哀愁吗?像对待我们的亲人一般。

(七)西施的结局是什么?

在历代叹咏西施的诗词曲赋中,我尤为喜欢唐朝诗人施肩吾的七言绝句,《越溪怀古》:

“忆昔西施人未求,

浣纱曾向此溪头。

一朝得侍君王侧,

不见玉颜空水流。”

不清楚这七件事,何谈你了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很多咏叹西施的诗词曲赋大多是在称赞西施对于破吴的功绩或是抨击其美色祸国,政治导向十分明显,而这首诗,从情感上给予了西施一个浣纱弱女子应有的同情和人文关怀,尤其是结尾,将无限的怅然直抒胸臆,也道出了这场千古政治奇缘的无限悲凉。

或许,在一千多年前某个漆黑如墨的夜晚,一叶扁舟,撑起一对郎才女貌的美好憧憬,奔赴全是爱的远方,他们在潮湿的小舟里,相互依偎,窃窃私语,再没有战争的伤害,和政治的羁绊,他们像任何两个填满历史背景墙里的草芥一般,逐渐地消磨,也终而充盈起来。

也或许,在吴国灭亡的那一个夜晚,秋凉如水,夜色温柔,一个绝色美女在一队甲胄严整地士兵的羁押下,慢慢没入这波澜又死寂的江面,她一回眸,无限美好中又是绵延不绝的幽怨吧!

可我偏偏无法接受关于西施的第三种结局。“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我想,和林黛玉的这首诗词一般,大多数的中国人的千年绵延地西施情结也大抵如此吧!可以接受美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后的幸福,也可以接受美女在最美好的年华中仙去,却不能接受美人终成老妪,一副糟糠的样子面对世人吧!只是,谁人能不老呢?历史不也是个智慧老人,心朗气清的坐望着我们一代代年轻而倔强的终老,又终而微笑地站起来捧着我们的一抔尘躯聊着天,奔赴无边浩渺的远方。想必,那时候,美人便和我们一样和光同尘了吧!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11d34ab0125

來源: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