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上杭「陶鄉」重煥新生,走向世界!

上杭網 今天


驕傲!上杭“陶鄉”重煥新生,走向世界!


工廠工人正在手工製作陶器。(上杭縣文化館供圖)

上杭縣湖洋鎮寨背村距國道205線只有3公里。作為上杭縣西部較大的物資集散地,每逢農曆“四”“九”日,除了本鎮周邊幾個鄉村,部分來自武平縣武東鎮、中堡鎮的村民也會雲集於此,開展各種農副產品交易。

寨背村的圩天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已經很難說清,但寨背村的發展源於製陶業的繁榮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史料記載,寨背村的製陶技藝可追溯到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又由於當地盛產高嶺土、瓷土,這裡的村民很早就開始從事制販陶瓷的營生,鼎盛時期甚至家家以製陶為業,湖洋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陶鄉”。後來,陶瓷業逐漸沒落,製陶工人四散奔走,“陶鄉”風光不再。

眼看著村裡的作坊一個個關閉,寨背村村民陳文丁毅然挺身而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寨背的陶瓷產業起死回生並得到長足發展,手工陶器甚至出口到美國、韓國等地。今年6月,湖洋陶瓷製作技藝入選龍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陶鄉”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起死回生

在寨背村猴牯灣的一處山坡上,有一座長約50米的廢棄磚窯。1987年,經文物部門鑑定,這座“龍窯”建造於明代時期。

令人驚奇的是,猴牯灣的“龍窯”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仍在使用。“那時候這裡還有很多作坊,坯子做好後就挑到窯子裡去燒。”住在附近的村民陳文成今年50歲,他仍然記得當年村民在這裡燒製陶器的情景。

“女人主要負責在家挑土、製陶,男人負責把成品挑出去賣。”陳文成說,那時的寨背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以製陶為主業,湖洋的甕罌碗缸行銷周邊各地。

製陶工序複雜,販陶更是一件苦差事。為了早點賣出自家產品,勤勞的寨背村民常常天不亮就點著蠟燭、打著手電,挑起擔子走街串戶,賣得快的話中午可以回家,賣得慢的要晚上甚至後幾天才回來。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機器製造的普及及社會審美的變化給湖洋的陶瓷產業帶來巨大沖擊,陶藝工人紛紛轉行,寨背村的作坊從原先200多戶減少到10多戶。眼看著村裡的作坊一家家關閉、龍窯一座座被廢棄,作為湖洋製陶技藝第25代傳承人的陳文丁心急如焚。

1987年,年僅21歲的陳文丁將剩餘十幾家作坊重新整合創辦成寨背陶器廠,後又更名為方大陶瓷製造公司。他大膽採用先進製造工藝,開發花瓶、茶具、耐火煲等新產品,同時大力引進和培養技術人才,終於將方大陶瓷打造成如今佔地1萬多平方米,年產值600多萬元的閩西最大陶瓷企業。

“土器”出海

“我們的瓷器是機器生產,但是陶器主要還是採用手工技藝。”在方大陶瓷公司的一個生產基地裡,陳文丁指著至今仍在使用的兩座“龍窯”和遍地的陶缸、陶罐告訴記者,相對於機器製造的陶瓷產品,雖然手工陶器生產效率低而且顯得粗糙土氣,但仍然是公司的重要產品。

實際上,由於市場需求有限,除了常年為本地酒廠定做酒缸,方大陶瓷公司的手工陶器曾一度淪為可有可無的邊緣產品。這些“土器”之所以能翻身,源於一次偶然的機遇。2013年,因為對方大公司的手工陶甕甚為喜愛,廣東潮州一位美國華僑專程來到寨背的工廠,“一次就下了10多萬的訂單,裝了5個集裝箱運到美國。”這些獨具特色的陶器很快在美國銷售一空,那位美國華僑由此成為方大陶瓷的老主顧。前年,廠裡的一款陶缸又被一位韓國客戶看中,“泡菜缸”於是又成為廠裡重要的出口商品。

隨著市場的打開,方大陶瓷的生產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今年我們打算在武平桃溪建設一個新的生產基地,50畝用地已經批下來了。”陳文丁說,除了寨背村,方大陶瓷早在5年前就已經在潮州建立了生產基地,待武平生產基地投產以後,3個基地的年產值將達到5000萬元。


驕傲!上杭“陶鄉”重煥新生,走向世界!


學生在製作陶瓷。(湖洋中心小學供圖)

陶藝進校

今年6月,龍巖市松濤小學師生一行70多人來到上杭縣湖洋中心小學。在這次校園交流活動中,湖洋中小的陶瓷校園文化令松濤小學的師生印象深刻。

走進湖洋中小的校園,操場旁邊的“陶瓷工藝館”格外引人注目。湖洋中小校長範子貴告訴記者,為傳承和發揚湖洋的陶瓷文化,該校將陶瓷藝術教育引入校園,開展了以“傳承陶瓷文化,陶冶優良品行”為主題的特色學校創建活動。2013年,學校斥資70多萬元建設了這座陶藝館,除了“陶瓷文化展覽室”和“陶藝作品陳列室”,裡面還設有“陶瓷工藝操作實踐室”等。

為了切實加強陶瓷文化教育,學校在邀請陶藝專家前來指導授課的同時還大力培養自己的陶藝老師。“學校規定每週每班至少安排一次陶藝課。”陶藝老師石春花告訴記者,為了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學校還曾派老師到德化等地進行專業培訓。

“除了設備損耗和電費,原材料費用也是很大的成本。”範子貴說,開展陶瓷文化教育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無論在軟件和硬件上的投入,陳文丁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實際上,除了派出技術專家進行授課,湖洋中小的陶瓷製作設備乃至陶土等材料都由方大陶瓷公司無償提供。

如今,湖洋中小的陶瓷文化教育獲得廣泛認同。近幾年來,來自廣東、廈門、泉州、龍巖周邊縣區等100多所學校師生、社會團體先後來該校參觀、考察……

“陶瓷製作過程中必須專心致志,而且必須具有很強的合作精神。”在範子貴看來,學校開展陶瓷文化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傳承傳統技藝,對提高孩子動手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培育學生品行也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