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人眼里的城隍庙

中国乡趣网讯 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老西宁人身着长衣,聚集在最热闹的城隍庙中。有人一大早,从西宁四周赶来,将摊位摆在庭院两侧,凉面、酿皮、糖水等各种小吃,琳琅满目。逢年过节,这里摊贩云集、香客熙攘,宛若集市……这是当时老西宁的真实记录。本期《青海视野》通过画家的笔展现老西宁人眼里的城隍庙。

1城隍庙的由来

西宁城隍庙坐落在解放路,是老西宁人心中的地标性建筑,它集古建筑、泥塑壁画、楹联牌匾、砖雕木刻为一体,是一座掩映在闹市中的综合艺术殿堂。

《西宁城中文史资料》刊载了张奋生先生的《西宁城隍庙记忆》:城隍,道教所传为守护城池的神,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芜湖城隍庙,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又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皆加以祭祀。

城隍爷原初非神非仙,而是当地历史上曾为人民做过好事政绩卓著的人。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奉为隍老爷,修庙祭祀。

西宁的城隍,据说是东汉时来宁的护羌校尉邓训(威灵公)。据《西宁府新志》记述,邓训在古湟中期间,对羌人多用安抚政策,归顺者甚多。湟中诸羌皆言:“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邓训死后,数千人前来仰祭。之后,遂家人为训立祠。这大概就是西宁城隍邓训一说的由来吧。

西宁的城隍庙,据清顺治《西镇志》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指挥使李实始建。清康熙三年(1664年)总镇柏永馥加葺,康熙六十年(1721年)西宁道副使赵世锡又扩建,后遭兵燹而毁。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西宁官绅捐资重建,这就是我们于1958年以前所看到的原貌。它位于今西宁城中的解放路(原名隍庙街),占地40余亩,大小一进六院,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为古城西宁独一无二的庙宇,佛道混同的古建筑。

由于种种原因,1958年后,西宁城隍庙陆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占用。现仅留有第五院的鉴心殿和后寝宫。

金秋十月,画家鲁峻带着他历经两年之久的画作来到报社,这是一幅继《西宁古城风韵图》之后的又一鸿篇长卷《西宁城隍庙全图》,卷长5.5米,算上标题和跋,近七米。画卷完整还原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西宁老城隍庙热闹非凡的景象,整幅画卷完全按照史料记载和实物绘制,画中人物达1000多人,其神态各异,生动有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整体布局精巧、独具匠心。透过画,仿佛回到了上世纪,隐隐能听到摊贩们的叫卖声和吆喝声。

2当年城隍庙的盛景

在鲁峻先生的记忆里,城隍庙是他童年时代充满乐趣的地方。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为西宁城隍庙会,届时唱大戏三天,由中山市场的秦剧社演出,有些年还请了兰州的秦腔艺人周正俗、杨正俗、沈爱莲等名演员配合演出。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宁唱秦腔的孔庆成,五十年代在兰州很出名。1945年隍会唱的是黄河阵,唱得正浓时大雨瓢泼而至,会场上的观众皆被淋成落汤鸡。皋兰隍会是四月十八日,每年在西宁城隍庙也举办庙会。城隍庙香烟最盛要数正月初一凌晨二时到八时,各殿中灯火闪烁,香烟呛得人睁不开眼,每个人手执几支蜡、一束香在各殿跪拜插香点灯。据已故隍庙管事李秉义回忆,为了防止火灾,每年除夕之夜要雇用两三个人专管在各殿中收取蜡烛。遇到庙会、法会等活动,城隍庙异常热闹。

多年后,一些曾亲历过城隍庙盛景的老人相继离世,人们对于老城隍庙的记忆也逐渐模糊,鲁峻先生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要把这段记忆从历史的深处挖出来,抢救性地复原它的原貌。他仔细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之后,2016年,鲁峻先生绘制老城隍庙全图的工作终于开始,经过两年多的辛勤绘制,一幅长约七米的《西宁城隍庙全图》呈现在人们面前。

打开长卷,映入眼帘的是“西宁城隍庙全图”七个隶书大字,钤着印,古朴优雅。在画中,跟随鲁峻先生细腻的笔触,便可神游老城隍庙全景。

坐落在隍庙街的城隍庙,坐北朝南,是一座以中轴线对称的五进院落。它西临居士林(原广嗣宫),崇庆宫(青海省图书馆),东界三皇药王庙(解放路小学)。庙门对面路南有一座高约5米,长约12米的水磨砖大照壁,底层有五层,最下一层宽约1.5米,砖砌缝很窄,据说用米汁水和石灰浆砌筑,精工细琢,坚固持久,美观雄伟。隍庙山门是牌楼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柱子前后有人字形支撑柱,红柱基为一立方米石础。

进山门后即是宏伟磅礴的牌坊院,院里有两块不俗的挂匾,其寓意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曾触动过多少西宁人的心扉。第一块是四字横匾为“你来了吗”,挂在进城隍庙入第二院中间通道庭堂的正中上方,其意是人死了灵魂要进“阴曹地府”。另一块扇形横匾为“天理良心”,挂在与戏楼相对照的中间通道顶上。此匾成为当时西宁男女老少、众所皆知的名匾,意在提醒人们心存良善、多做善事。中门除了庙会时常关闭。春节除夕夜,院子摆放两座排灯,点燃蜡烛,为城隍庙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第二院正中有五间庭堂,中间为门洞,两边有无常的塑像,青面獠牙,手执铁锁,他想提醒世人,若做坏事就会受到惩罚;两旁东西侧塑有掌管人间寿命的“文书先生”,手拿生死簿,第二院东西无墙直通第三院。

第三院南为戏台,台高两米,戏台后三间屋呈品字形,有演员正在化妆。此院东西宽50米,南北长80多米,是城隍庙最大的院落。

第三院北正中为香厅,也叫照丹台。香厅地基较高,四周围着一米多高的花砖墙,前后各有约1.5米宽的五级台阶。香厅为宫殿式大殿,四米开间,跨度达七米。中间塑有城隍神像,供桌宽大,上置方形大香炉,专供神香。东西墙壁彩绘三国故事,殿前还有1.5米大煨炉。

第四院北殿为鉴心殿,院内鲜花飘香,两边各有一角院,它是城隍庙建筑群中最宏大的建筑。最后一院是后寝宫,东西有厢房,北为寝宫。寝宫东间有一台轿子,内坐城隍神像。每年隍会时将神像抬到城东北的行宫,当天又抬回。院内殿宇、厅堂、楼屋均为青砖、灰瓦、细缝,雕梁画栋,是典型的明、清砖木古建筑。庭院内的11棵老榆和古柏,将鉴心殿映衬得更加肃穆庄重。

鲁峻先生说,逢年过节,城隍庙里热闹非凡,有磕头焚香的、有聊天打招呼的、有坐在一起商量事情的,还有参观的,杂耍的,五花八门,更有甚者,有人从方圆十几里外赶过来,由于年龄大,拄着拐杖的。院子里不仅卖各种小吃,还有卖水的,有的摊贩卖老爷山的水,有的卖娘娘山的水。有五分钱一碗,也有二分钱一碗,这些水并不一定都是原产地的水,但人们喝了之后,都会心满意足,就是为了图个吉利。有的香客喝上一碗“老爷山的水”,口中赞叹道:“今儿我喝了老爷山的水了!”

3老百姓眼中的城隍庙

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如今的西宁早已旧貌换新颜。城隍庙,是座综合艺术殿堂,堪称寺观庙殿经典。这里为佛、道并存,历史积淀丰厚、寓意深妙。其中古建筑、泥塑群体、楹联牌匾、砖雕壁画,可说是西宁古城有史以来绝无仅有,其艺术手法的高超精湛,可以用无与伦比这个词来形容,实属全省乃至全国一流。而今的西宁城隍庙早已面目全非。

想要记录它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丝绸南路必经之地——西宁古城的风土人情。正是这样的情怀让鲁峻坚持三年精心创作出了长22米、宽0.36米的《西宁古城风韵图》,继《西宁古城风韵图》之后,又一力作《西宁城隍庙全图》问世。这幅记录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西宁古城历史风貌的画卷引发了很多老一辈人对于西宁古城的记忆。他们在画卷上找着曾经自己童年中戏耍谈笑的地方。

“在十殿阎君的敬台下,便是所谓‘十八层地狱’泥塑群。其中有‘目莲救母’、‘李翠莲上吊’、‘刘全敬瓜’、‘唐王游地狱’等。还有生前作恶者,拔舌剜眼、开膛剖腹、套枷戴索、吃蛆下油锅;生前行善干好者,神灵指点,登上‘望乡台’;作恶者,打入血流滚滚的‘奈河桥’下。这些泥塑群体形象生动,工艺精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已耄耋之年的杨靖康这样描绘。

“要说泥塑形象最大、最好的莫过于(隍老爷)大殿的鬼判掌谱,那油光漆黑、狰狞凶恶的形象令人毛骨悚然。殿堂前山墙两壁上的大型“四大天王”壁画,连环“二十四孝”图,堪称墙壁丹青彩墨一绝。

鉴心殿东西两侧各建三间厢房,为府辖三县、四厅城隍塑像。后寝宫两侧东西两胯院,供奉有地方名绅乡贤的牌位。殿宇、厅堂、楼屋均为青砖、灰瓦、细缝,雕梁画栋,为明、清砖木古建筑。百年名木老榆、古柏伫立庭院,更显得肃穆庄重。”另一位老人补充道。

“第一次见到这幅《西宁城隍庙全图》就勾起了我童年对于西宁古城的回忆。现在很多画上的古建筑已经见不到,更多的是成为我们西宁的古遗址。这幅画卷就是我们童年记忆中的老西宁的真实写照。”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李明亮说。

西宁的城隍庙,不仅寄托着老百姓惩恶扬善的希冀,也代表着一方水土人情,是老西宁的民俗文化载体。而今,鲁峻先生将其复原,完美展现在人们面前,更多了一层民俗文化传承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