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九

米仓古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 距今约3500年。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汉中古道。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达州),下重庆。

米仓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九

米仓古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线路之一,与金牛道、荔枝道构成蜀道南段的三条主线路。《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汉中入关中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镜骆道,三曰子午道也;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也。”《资治通鉴》记载:“兴元(唐至元,汉中名叫兴元)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

米仓古道南段,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全长500余华里。

米仓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九

米仓道北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此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间,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

米仓古道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翻越米仓山,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据考证,米仓古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 距今约3500年,由殷代诸侯国“方”(又称“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时开通,由古巴国的今巴中出发,越米仓山北达陕西古梁州(后延伸到汉中)的“米仓古道”,是石牛道未开通之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名曰“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米仓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九

栈道孔

因此道是经过米仓山,应当说有米仓山名后有人通行时,就有人称米仓道,但要有史证可查,得从项羽入关灭秦后说起。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18个诸侯王,他不让刘邦占有汉中.将他封为汉中王,使他统辖巴、蜀、汉中一带,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又将关中分为三块,立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都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立秦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至黄河,都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立秦都尉董翳为翟王,统辖上郡,都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这三人分王关中,称为“三秦”,阻止刘邦东进。刘邦作为汉中王,占有巴、蜀、汉中一带共41个县。刘邦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进占“三秦”,与项羽争天下,也招募巴人,组成军队,并在米仓山一带征集、屯储粮草。据《通江县志》载,刘邦为保障前线补给,命萧何派兵到镇巴、通江一带建立粮饷转运基地,通江的“得汉城”,就是因汉王在那里储粮饷而得名的。意思是巴地保障了汉王的军需,才使刘邦得了天下,有了汉朝。正因为刘邦在大巴山一带募兵,在米仓山屯粮,又常从米仓道运粮北上,加上这条道又在米仓山间,所以汉朝时就有人称“米仓关”或“米仓道”。刘邦为汉中王时,北上有子午道、褒斜道、陈仓道三条路;南下有金牛道、米仓道两条路。三国时,蜀军又在米仓道一带屯兵储粮,据传诸葛亮出师北伐,曾在米仓道一带活动过。三国以后,米仓道的称谓名多不一,到了清朝又通称米仓道,现在又有新名,叫二南(南江至南郑)路了。

米仓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九

米仓古道 是我国最早的国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道在川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米仓古道纵贯秦巴山区,联接黄河长江流域,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四川以达南方,古称大行道。沿途高峰丛集,万壑分流,先民依势开道,成于夏商。北起汉中,经南郑入南江界,越米仓山,踌孤云两角,南抵巴中,其间西去成都,南至重庆,自古乃兵家必争之道。夏禹王会盟涂山,巴蜀往焉,萧何月下追韩信于韩溪河,曹操征张鲁而刘备筑牟阳城于大坝,唐代皇子李贤李重茂贬谪巴州集州;宋元之际蒙将桑入川攻合川钩鱼城;明朝设巡检司于大坝;清代白莲教义军横行川陕各州县;现代红四方面军建川陕苏区于川北等等。五千年古道,兵马驰骋,商贾营运,行旅往来,不畏崎岖险阻,至新中国初期,始废米仓道。旺苍县境内的米仓古道,主要有四条,至今尚存,有的路段还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间客商及游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沟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翻越此段米仓道后,在他的《题灵溪》诗中十分动情的写道:“溪山曲尽难名巧,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此段古道经越千载,经无数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补是在“大清嘉庆二十三年”至“大清嘉庆二十五年”间进行的,皆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培修整治的两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

东段

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汉中古道。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达州市),再下重庆。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平昌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均可佐证。

南段

米仓古道的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而因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故此道为“巴岭路”,全长500余华里,这是米仓古道最早、最为原始的名称及线路。虽然今古书上提到米仓古道有几条线路,而“巴岭路”是有史可考的古老线路。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公元前1300年至1295年间,武丁先后四次经褒斜道直达梁州,再经“巴岭路”南下伐巴方,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纣征集巴州 人到牧野会战仍经巴岭路出师北伐。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并巴中仍经“褒斜道”、“巴岭路”南下,巴方被灭后,要消除巴方之意识影响,将巴方开通的“巴岭路” 更改为“大行道”。大行道南端的“汉昌县”、“得汉城”等均为汉王命名,汉朝的强大昌盛靠的是汉昌人勇敢,汉朝天下的得来靠的“得汉城”的粮食,巴山背二哥们用铁的双肩将粮食背运到汉中,公元前200年左右,阆中人范目募巴中人为汉王平定三秦,都经大行道北上。公元215年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经大行道入巴中。

米仓古道的第三条路线,自汉中以西,沿濂水谷道和巴江(巴河,上游名南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今四川巴中市,也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该道全长250公里,自南郑向南循山岭经喜神坝、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该道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由汉中入三巴,此为捷径。此道是汉中去四川的捷径,但巴中比较偏僻,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故此道未能成为川陕交通主干线,也没有大规模修整辟成栈道,故道路狭窄、曲折、险峻。《南江县志》记载,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旧时《巴中县志》载,汉平关,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郃从此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 唐代两京的佛教造像艺术主要通过米仓道而输入巴中,即由汉中兴元府(今陕西南郑)向南越米仓山,经集州(今四川南江县)直抵巴州。在唐代,作为入川的重要陆道交通线之一,米仓道的地位仅次于金牛道。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入蜀即取此道。此道起于陕西汉中南郑,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南江县境,穿越南江县150多千米后跨入巴中,又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此乃水陆交融之“米仓道”之一。又其陆路,经蓬州(蓬安)顺庆(南充),再下合州(合川),直抵江州(重州),此乃南米仓道所经之路线。该道经南江长池和旺苍木门向南下巴中恩阳可与南米仓道汇合,向西经苍溪可以沿南方丝绸之路经阆中、南部、三台、中江沿线抵成都,此乃米仓道西线。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讨张鲁,张鲁即由米仓道南逃巴中。曹操击降张鲁后,留夏侯渊督张郃、徐晃等将屯汉中。夏侯渊曾遣张郃率军由米仓道入争巴中,进军至宕渠(今四川渠县),被张飞击还。木门当此大道,所以木门留下了较多的三国遗迹。蒙古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近年已在米仓道沿线发掘出大量文物。 米仓山古碑位于旺苍木门道上纪家河桥头。为米仓道上仅存的石碑。碑文上有“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文字,足证此道即为米仓古道。

北段

米仓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时期,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其中,西路沿濂水西侧而上,经今南郑县郭滩、高台、新集、濂水、圹口、庙坝,越米仓山,到焦家河后,或溯焦家河东至大坝,再折南经关坝,沿难江(今称南江)而下至难江县(今四川南江县),或顺焦家河西去,到白头滩后折东南行,经中坝子、新民、杨坝亦至难江县。此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上下攀登,十分难行。中路由南郑南去,经草堰、周家坪(今南郑县治所)、青树、红庙塘到喜神坝后,或折西南至庙坝,接合“西路”至难江,或南行10里至庙坪(南郑至南江公路经地),再折东行,翻越一个小垭口,下褒城坡,约5里左右至小坝,复由小坝沿冷水河上源东支流而去,越米仓山至大坝,再南行经关坝顺难江而下亦至难江县。此路庙坝附近的牛脑壳(牛头岭),山势高峻,登顶北望,南郑县历历在目,是控制米仓道之险地。东路溯冷水河而上,经油房街、高家岭、牟家坝至郑家坝后,或折西南经秦家坝至小坝与中路合,或折东南经清石关、回军坝、西河至碑坝后,再折西南沿沙坝河而下,亦可至难江县。此路地当老林,崎岖幽径,野兽出没其间,加之道路迂远,一般行旅很少选取此途。但由碑坝沿碑坝河南行,或沿后河而下,可达通州通川县(今四川达县)。这是唐宋时期沿子午道或傥骆道经汉中去东川的道路。南宋时,川东夔州路支援汉中的军需物资,多经由此路运给张浚指挥的军队。 西县(治所即今勉县老城)亦有路人米仓道。此路沿定军山东侧南行,经今杨家山、阜川、大河坝、钢厂至濂水,入南郑、米仓山间的“西道”而行。由城固入米仓道,大体是溯南沙河而上,经七星店、元坝、小盘后,或折西经法镇入南郑至米仓山的“中道”,或折东南经大盘、两河口、岩窝坪、廖家坝、西河至碑坝,人南郑至米仓山间的“东道”。行旅由西县、南郑、城固等地去川北、川东,选择何途,取决于出发地和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米仓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九

米仓古道的第四条就是从陕西宁强、南郑两县至旺苍百丈关的米仓古道,也是金牛道汇入米仓道的又一重要间道。这条米仓古道的起点是陕西汉中,终点是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

路线是从汉中到陕西宁强县经茅坝河(今陕西宁强县茅坝河镇),通过旺苍县的干河坝(今旺苍县干河乡)、鹰嘴岩(今旺苍县英萃镇),或者经旺苍县的万家乡、盐河乡、国华镇在两会寺(今旺苍县双汇镇)汇合,至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这是古人对旺苍米仓古道的真实写照。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是入川进陕的要塞,不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来的重镇古邑。古时候旺苍境内的南北交通运输通道,除了东河、后坝河的水道外,陆路交通就是米仓古道。米仓古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古道,均成为米仓山南麓的交通孔道和运输大动脉。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古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后来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上的旺苍米仓道上曾演绎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刘邦兴于西蜀,占据汉王山,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古道上,至今还在旺苍民间流传。传说这条古道上的东鼓城山山顶,当年诸葛亮曾屯兵演练“八阵图”,点将台至今依稀可见。川陕苏区时期,地下交通线(即红色交通线)的西线同样是这条米仓古道,红军发动陕南战役攻打汉中,大部是从这条古道上的国华一带出川的。

西段

最西边的一条米仓古道是陕西联平关至旺苍的白水道。这是金牛道汇入米仓山道的重要间道。路线自宁强县的联平关始,在金牛道上潭毒关分路,越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经白水场(今旺苍白水镇)至苍溪、阆中。南宋诗人陆游两次途经此道,有《题木瓜铺》一诗。

米仓道历史上的文化、军事、商旅活动十分繁忙。道路养护与建设历代都由官方所统揽。道路两傍碑刻很多,如早期的唐碑 “天宝四载,太守郑子信此南北路移险造阁记”;宋嘉泰三年碑“古道边江夏水暴涨,则不便往来,命道人何永德錾崖栽石,以取道为庶,试行千古不朽之迹,详题琉璃关”。宋绍兴三年碑“绍兴三年二月十五日,金贼犯兴元府,弓级任荣记”等等唐宋至清代的记事碑文。《四川通志》载:“旧设关隘6处,城堡3处,店铺21处”。近年来在米仓山和大巴山之间还发现粮仓遗址数处。

米仓古道上巴江两岸是楚汉战争粮饷供给保障基地,刘邦屯兵得汉城;萧何韩溪河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郃退兵巴州;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巴河东岸;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在得汉城、平梁城、小宁城屯粮抗元。

米仓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九

《寻踪米仓古道》是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报道了大量的现存历史文化、文物遗存,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河口栈道及桥桩孔遗迹、官仓坪遗迹、古琉璃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