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爭霸:君子終將敗給不擇手段的梟雄

吳越爭霸:君子終將敗給不擇手段的梟雄


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最初,越王勾踐乘吳王闔閭征戰楚國之際,偷襲吳國。吳王闔閭及時回兵,越王勾踐退兵。

徹底解決楚國的事情之後,吳王闔閭咽不下這口氣,舉兵伐越。雙方在檇李這個地方展開決戰。決戰一開始,越王派一干死士上陣挑戰。死士高聲呼喊,呼喊完畢之後,自刎而死。

這壯烈而殘酷的一幕讓吳國軍隊看呆了。越王勾踐就在吳國士兵發呆的時候發動攻擊。吳兵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吳王闔閭的指頭都被打斷了。

那個時代,一點輕傷就有可能致命。吳王闔閭就因此而喪命了。臨死前,他交代太子:你能忘記越王勾踐與你的殺父之仇嗎?

太子哭著回答:不敢忘。

太子繼位後,便是吳王夫差。揹負著沉重的殺父之仇,吳王夫差勵精圖治。他任命了一名官員訓練精兵,準備復仇。這個官員名叫太宰嚭。這個名字很重要,他還會在我們的故事中出現,只不過那時他是一個反派角色。

三年之後,吳王夫差發兵攻打越國,為父報仇。戰鬥進行得很順利,越國大敗。

歷史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越國大夫文種帶來了越王的心願:只要吳王能放越國一馬,越王願意為吳王當牛做馬,越國願意成為吳國的附庸,孝敬吳國。如果吳王不願意,那麼越國人大不了死光死絕,但臨死之前也要拉上幾個吳國人墊背。吳王你看著辦吧!

此時的吳王夫差面臨著兩個選擇,或者徹底滅了越國,或者放越國一條生路。

吳王夫差選擇了後者。

在這一選擇過程中,吳王闔閭的老臣伍子胥是一派,吳王夫差的新寵太宰嚭是一派。

歷史記載,先王老臣伍子胥建議夫差徹底吞併越國,他的理由是,吳越是世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沒有共同存在的可能性,所以,放了越王勾踐是養虎為患;而且,吳越地理地貌類似,吞併越國對吳國有大大的好處。

但太宰嚭反對。據歷史記載,太宰嚭好色,所以越王勾踐送了若干美女過去,希望他能建議吳王對越國寬大處理。太宰嚭接受了美女,答應了越王的請求。他建議吳王夫差放越國一馬,他給出的理由是:真正的霸主只要對方表示服從,並不滅亡他人的國家。不僅如此,如果別人國破家亡,還有幫助他人復國的義務。

父王夫差被太宰嚭的這一番言論打動了。吳王同意了越王和解的請求。

實際上,除了他寬容大度的性格之外,更主要原因是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北上與齊國、晉國一決雌雄,成為一個真正的霸主。

吳王的榜樣一直是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雄主。齊桓公、晉文公在他們最輝煌的時代,只要說一句話,諸侯們便紛紛前來朝見。但他們並不滅人國、毀人祖廟。他們是他們那個時代國際正義的主持者,代表著一種國際法秩序。他們甚至帶領諸侯朝見權威早已蕩然無存的周天子。

吳王夫差想成為這樣的人,想去征服強者。

而越國,一個已被打殘的小國,滅或者不滅又有什麼區別?對於弱者,無妨寬容以待。

所以,實際上是一個偉大的目標促使他做出保留越國的決定。而歷史卻將其解釋成吳王的昏庸與太宰嚭的無恥。

這是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喜歡將自己的勝利打扮成正義與英明的勝利,而將敵人的失敗打扮成邪惡與昏庸所致。

這個故事下半部分的主角是越王勾踐,越王勾踐的故事是一個復仇的故事,更為我們熟悉。

與當初的吳王夫差一樣,越王勾踐也開始勵精圖治,圖謀復仇。顯然,他所有的卑躬屈膝都是隱忍與韜光養晦,是迷惑敵人的謀略。

他公開招募人才,他宣稱:如果有誰能使越國富強,他願意與他共治越國。文種批評他說:真正聰明的人都是未雨綢繆的,你現在才開始招募人才,太晚了吧!

越王沒有生氣,反而摟著文種的肩說:能得到你這樣的人才,可見還不晚。文種立馬被征服了。

越國人少,他便出臺法令,想盡各種辦法增加人丁。生得多的,有獎賞;生不了孩子的,有懲罰。

為了籠絡國民,提升國民備戰積極性,他放下身段,讓自己顯得像是老百姓的一員。

為了爭取國際支持,他對每一個來到越國的外國名人都恭恭敬敬地迎接。

一切的行動,都服務於對吳復仇這個目標。

他甚至怕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仇恨,臥薪嚐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復仇。

就這樣,數年之後,乘著吳王與北方諸國征戰之際,越王勾踐發動襲擊,攻打吳國。

吳王回兵,但連續征戰中原大國之後,吳國的軍隊疲敝不堪。再加上北方國家的侵擾,毫無意外地,吳國兵敗。

越王勾踐沒有放過吳國,他沒有效仿吳王夫差當初的大度,毫不猶豫地滅絕了吳國,虛偽地留給吳王一小塊地方養老。

但吳王不想要這樣的一個結局,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屈辱,他選擇了自刎。

這個故事,因為一個正能量的成語——臥薪嚐膽,以及一個傳說中的絕世美女——西施,而被中國人熟知。

在這個故事中,主角是越王勾踐,他是正義、英明的一方。他隱忍、刻苦、能屈能伸,並最終得報大仇,成為歷史的勝利者。

而吳王夫差是配角,他是邪惡、昏庸的一方。他聽信讒言、誅殺忠臣、貪戀美色,最終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為後人恥笑。

但如果跳出以成敗論英雄的邏輯,實際上吳王夫差才是更值得欽佩、同情的,吳王夫差身上那種貴族君子遺風,才是真正可貴的品質。

他放過自己的敵人,寬容弱者,不是因為昏庸,而是因為他有自己的原則以及偉大的目標,他願意為了原則而放棄眼前的利益,他要以真正的強者為對手。失敗之後,他有自己的驕傲,寧願一死,不願意屈辱地苟且偷生。他秉承了春秋時代君子之風的孑遺,還恪守著貴族君子的某些人格原則。

而越王,則是那種我們熟悉的梟雄典型。他們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他們沒有什麼原則可言,能為了一個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們信奉能屈能伸的蛆蟲邏輯,絕不會為了所謂的榮譽而犧牲生命。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惜綁架一國老百姓。而一旦達成目的,他們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清除那些可能威脅到自己利益的盟友,確保自己的利益萬無一失。

只可惜,歷史不需要寬容,也不需要所謂的君子原則,歷史青睞那些不擇手段的陰謀詭計,以及斬草除根的狠辣。有貴族君子之風的人往往會敗給流氓與梟雄,如同後來的項羽敗給劉邦。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在勝利者的筆下,前者成了愚蠢,而後者則是英明與堅毅。比如,春秋時期“退避三舍”的宋襄公,就被毛澤東稱為“蠢豬”。

而中國人就在這樣的歷史薰陶下,在現實的一次次選擇中,奉後者為英雄,崇拜他們,跪拜他們,效仿他們,最終培育出一種信奉厚黑與不擇手段,唾棄原則與榮譽的民間文化,時至今日,依然陰魂不散。

吳越爭霸的結果,預示著春秋時代的那種貴族君子之風被歷史拋棄,而那種能屈能伸、不擇手段的梟雄開始登上中國歷史的舞臺,並支配中國此後數千年的歲月。

雖然歷史沒有選擇吳王夫差,但也留給了他一抹詩性的亮色,那就是西施的故事。

在傳說故事中,越王為了迷惑吳王,蒐羅了美女西施獻給吳王。不過,西施雖然負有政治任務,她卻真正愛上了這個有貴族君子遺風的男人。他們在姑蘇共同度過了幾年的時光,留下了館娃宮的風流傳說,留下了詩一般的悲情傳奇。關於西施的結局,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在吳王兵敗自殺之後,西施也跟著投水自盡,伴隨吳王而去。

而歷史留給越王的,只有一個以復仇為人生目標、臥薪嚐膽的陰暗背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