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马上要到期中考试了,又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暂时的失败时,要先找到原因,再帮孩子找到解决方法。可是让我们苦恼的是,在问孩子原因时,孩子常常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者找一些不沾边的理由来敷衍。

站在孩子对面,孩子只能找理由给你

回忆一下,某个期末孩子考得不好,我们是不是这样问的:“你为什么没考好啊”。再仔细回忆一下当时自己的神态,是不是拉长了脸,语气冷冷的,甚至还很生气?这样的语气下询问原因,其实是在指责。孩子感受到这种攻击性的指责,会本能地要建立防御,选择逃避,或者内心竖起一块盾牌来抵挡。他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者说是因为我没睡好没吃饱,或者别人打扰我了,总之是有各种理由的。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即便我们可能语气上很柔和,但如果心里已经先认定孩子没有上进心,那么再柔和的语气说出来的话,也一样会像利刃一样指向孩子的。孩子当然能感觉到我们其实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审视着他的,他会担心被刺中,所以这种情况下,也是不会去找真正的原因,再去想解决办法的。

和孩子站在一起,孩子才有勇气去面对

孩子有贪玩的一面,也一定有上进的一面,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一点,我们的任务是在这个基本信任的前提下去发现、激发和放大这个意愿,让它能够成为主导力量。当我们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那么就是孩子本身的力量,再加上我们提供的帮助。而如果站在对立面,孩子面对的是我们,而不是真正的问题,那么他解决问题的能量,是他本身的力量减去我们的力量,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所有的担忧、怀疑、不信任都是一种诅咒。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那要怎么做?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着卷子说:“这个成绩不够理想,我们来看看原因是什么?”这样我们和孩子就是站在一起的,是卷子有问题我们一起来面对它。这样,我们没有用矛指向孩子,孩子也就不需要用盾来防御,才会跟我们一起来看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

——不做评判者

孩子可能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题太多答不完,这次考的是我不会的,我语文怎么都学不好,我考试前没有复习到点儿上,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时我们要切记,不要做评判者,孩子一说出个原因就马上指正,而是要像工作时引导开展头脑风暴活动那样。

所谓真正原因是相对的。每个人归因方式不同,孩子内心认可的原因,我们并不认可。而且,这样做只会让孩子逐渐关闭自己的心门。

引导孩子面对失败的心态

怎么能够把这些原因转变成有效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呢?我们都知道:心智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孩子如何看待问题,决定着能否解决问题,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问题,这样他才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这远远比让孩子服从指令更重要。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心理学知识:归因类型

心理学家韦纳将找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分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指向内部的因素还是外部的因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的因素还是暂时性的因素,第三个维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还是不可以控制的因素。

*第一维度: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比如具体到孩子考试这件事上: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孩子说没考好是因为“老师题出得太偏”。这是指向外部因素。

如果是外部因素:“这次考试题出得太偏”,这次可能会让孩子心里好过一点,没那么自责。那么下一次考试前孩子有没有担心呢?当然会担心:“不知道这次考试老师会不会出些偏题”,我们甚至会发现孩子有类似迷信行为,念叨着:“考的都会,蒙的全对”。孩子不但担心考试会不会的问题,甚至会有考前焦虑的倾向。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孩子说:“我考试前没有复习到这一点”,这是指向内部因素。

如果内部因素,“我考前没有复习到这一点”。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考前没有全面复习导致的,这会让孩子当时很难过。但是下一次孩子一定会想:“我需要好好想想,怎么能够复习得全面。”

所以,面对失败时外部归因可以减轻孩子当时的痛苦,但是对于孩子的长远的提升是没有用的。内部归因才能让孩子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二维度:原因是稳定的还是暂时的

失败的时候,用暂时归因还是稳定归因?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我这个人解应用题的能力不行”。这是稳定归因。

——“这个应用题我暂时不会答,但是如果我学会了它的解题思路,下次这种题就会做了”。这是暂时性的。这就是“暂未获得”的信念,我只是暂时没有获得这个能力,如果我学习了,获得了这个能力,那我就可以做好。这样孩子便有改变的动力,所以失败时用暂时归因比较好。

成功的时候,用暂时归因还是稳定归因?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如果孩子说:这次考试考得好是运气好,那就是暂时归因。

——如果希望这次的成功经验,能让孩子更有信心,希望它对以后也有用,就要把这次的经验变成稳定的因素。这时我们要启发孩子思考,“我发现你这几次考试考得都不错,你是怎么做到的?”那孩子就会琢磨:“考试之前我总是全面复习,所以考试题总是在我会做的范围里边,所以我每次就能考好。“这样孩子就会把运气好,变成了稳定的归因,明白如何再次成功。

所以,成功时多用稳定归因,让成功的因素发展成为一个可以稳定下来的品质,就会促进孩子的发展。

*第三维度: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可控与不可控,是指成败的原因孩子自己能不能掌控。聪明是先天的能力,不可控,努力是后天的,可控;运气是不可控的,方法是可控的,比如全面复习。

“因为我能力不行,所以跟不上”。是不可控归因;“如果采用恰当方法,就可以跟得上”,是可控归因。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可控归因对孩子非常重要,是归因中的核心因素。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不可控的,孩子无能为力,没有办法去改变的话,那么这种归因是没用的。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把它变为可控归因,孩子才能采取后续的有效行为。

让孩子自己找方法

如果孩子说考试没考好,是因为考试前老师让补的作业太多了,没有时间来自己安排复习,怎么办?那我们要不要跟孩子讲道理:都是你平时作业没有按步骤做好,所以要考试前要补。不行!我们要问孩子:“那下次考试前可不可以跟老师讲,让他少布置点作业,那你就有时间充分准备了”。孩子会说这样不行,这时可以接着说:“说不定下次考试前老师还留这么多任务,可要先想好了,要怎么来应对”。我们不用直接讲方法,给孩子留一个问题,留一点时间让他去琢磨,去找办法。

培养孩子自信心:如何引导,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总结一下,归因就是找原因,而找原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找方法。“这次考得不够理想,我们看看原因是什么”,带领孩子找到原因后,不评价对错,顺着孩子想到的原因往下走,将外部的原因变成内部的原因;失败时做能力的暂时性归因,而成功时将成功因素发展成为稳定的品质。重点是原因是否可控,让孩子知道这个原因之下他自己可以做的是什么,这样把掌控感交回到孩子手里,让孩子能够从失败中获得力量。当孩子能够从失败中获得力量时,对孩子的将来,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