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白話文,胡適被此人提一刁鑽問題,無言以對

讀《三國演義》,相信沒多少人喜歡讀豎版繁體的版本;讀《資治通鑑》,估計多數人也不大喜歡文言文版本的。畢竟日常生活中,文言文基本絕跡,之乎者也也成為了歷史。而這一轉變,有一個人功不可沒,那就是胡適。

推廣白話文,胡適被此人提一刁鑽問題,無言以對

歷史上,胡適是一個牛人,有多厲害?生活中能拿到博士學位,在我們看來已經是很厲害得了,可是胡適一生拿了35個:美國31個,加拿大2個,英國1個,香港1個。

如果按照學科分,分別是法學27個,文學7個,人文學1個。雖然其中不少是榮譽博士學位,可胡適的厲害還是可見一斑的。除了在哲學、史學、教育學、考據學等方面卓有成就外,胡適在文學上也是很有名氣。自然也就和白話文運動有了極深的淵源。

歷史上白話文運動興起於20世紀之初,那個年代雖然已經是民國,從明清時代就出現了不少通俗文學,可是對於當時老百姓來說,閱讀多數書籍還是很困難的,因為居於主導地位還是文言文。

為了適應時代需要,提倡白話文的新文化運動就應運而生了。具體從何開始的呢?那就是胡適的一篇文章《文學改良芻議》。

推廣白話文,胡適被此人提一刁鑽問題,無言以對

胡適這篇文章,發表於1917年一月。在文章中,胡適提出了幾個觀點。比如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不用典、不講對仗等。

正是胡適這篇文章,吹響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為了推廣白話文,胡適也身體力行,可是遇到不少阻力,曾被一個人提出一個刁鑽問題,竟然無言以對。此人是誰呢?那就是黃侃。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

回國後,胡適有段時間在北大教書,身為高等學府,同時期在北大執教的大師不在少數。因為蔡元培兼容幷包的辦學宗旨,其中不乏論調相反的死敵存在。

因為《文學改良芻議》的發表,胡適也頗為得意,可是一天走在校園裡,卻被黃侃迎頭趕上拍了一肩膀:

“胡適,你口口聲聲說要推廣白話文,我看你可不是出自真心。”

當時學校內外,誰人不知道胡適在白話文方面的名氣?身為同事,黃侃竟然說這種話,胡適很納悶,於是虛心請教:

“黃先生此話怎講?”

推廣白話文,胡適被此人提一刁鑽問題,無言以對

黃侃慢條斯理地說:“如果你是真心實意為了白話文,名字就不該叫做胡適,而應該改為到哪裡去。”

原來在文言文中,胡字的意思廣泛,除了為什麼、什麼之外,還有哪裡之意。而適有一個意思是到哪裡去,比如適彼樂土。

參照古文翻譯的法子來看,不考慮人名,胡適兩字連在一起,確實有到哪裡去的意思。黃侃有理有據,胡適無言以對,可心裡想來是很不痛快的:父母起的名字,怪我咯?

在課堂上,胡適說白話文的好,黃侃就讚美文言文的高明。舉例就舉例吧,黃侃偏偏跟胡適過不去:

如果胡適的太太去世了,用白話文發電報的話會這麼寫:你的太太沒了,趕快回來。而如果用文言文只需要四個字:妻喪速歸。少寫幾個字就省去了三分之二的電報費。

這話傳到胡適耳朵裡,自然要心裡不痛快。而當時同樣反對白話文的,可不止黃侃一個。

推廣白話文,胡適被此人提一刁鑽問題,無言以對

那時候北京大學史學教授鄧之誠,祖父曾經是做過雲貴總督和兩廣總督的鄧廷楨。雖然也是胡適的同事,可是對於白話文,他也是很不喜歡的。考試中學生作答,凡是試卷上出現的的地方,他全部改為之。

有一天,他甚至用家鄉口音打趣胡適:同學們,千萬要聽明白,城裡面有個叫胡適的,他是專門地胡說。

歷史上,文言文佔據統治地位數千年之久,雖然有其長處,可畢竟那時候已經不再適應歷史潮流,白話文的興起也是必然的。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就是中國現代白話文學中贏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傑作。

所以在白話文的推廣中,雖然黃侃等名流極力反對,胡適也受到了一些刁難,可畢竟潮流不可阻擋,最終白話文還是走上了歷史舞臺。而期間這些趣事,也成為了當時新舊思想交鋒的意外點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