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入「紅海」?成績單現端倪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競爭格局悄然生變。對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產銷仍然強勁,但補貼退坡,加上產業鏈上游部分行業前兩年擴建的產能充分釋放,企業業績分化逐漸加劇。

仍受益產業高增長

新能源汽車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吸引了新三板46家掛牌企業進軍相關產業鏈,從整車製造、電池電機電控、鋰電設備和充電樁等各個環節爭奪商業機會。從17家披露了三季報的創新層企業來看,第三季度盈利的有10家,佔比為58%,影響企業盈利的主要原因是補貼政策和行業產能的變化。

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的核心是補貼退坡、門檻抬高,同時補貼向使用長續航、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高性能新能源汽車傾斜。補貼新政從6月12日開始執行,對市場影響在三季度已然顯露。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1.2萬輛,同比增長112%,而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速為81.1%,數據說明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但第三季度銷量增速開始放緩。

從產業鏈上游來看,受益於下游需求持續增長,設備、材料生產企業保持利潤增長。前三季度,鋁鐵硼永磁材料生產企業金力永磁淨利為1.14億元,同比增長16%;電解銅箔生產企業嘉元科技淨利為1.06億元,同比增長65%;主營業務為石墨材料的東方碳素淨利為3704萬元,同比增長77%;負極材料龍頭企業貝特瑞淨利潤為2.75億元,同比增長5.35%。

不過,新能源汽車第三季度銷量增速的下滑開始拖累部分公司業績。一方面,第三季度淨利潤同比正增長的掛牌企業僅8家,佔比44%,其中兩家材料企業嘉元科技、金力永磁同比增幅最高,分別達105%、80%。另一方面,生產激光焊接設備的聯贏激光和生產高精度輥壓設備的納科諾爾雖然第三季度盈利500萬至600萬元,但是淨利潤同比降幅分別為27%和65%。

長城華冠是新三板中唯一的新能源整車廠商,是中國15傢俱備新能源整車生產資質的企業之一。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長城華冠營業收入3131.35萬元,同比下降1.06%;淨利潤虧損1.67億元。

長城華冠首款量產車型——前途K50電動跑車在三季度開始向市場銷售。對於三季報的虧損,公司董秘王立新解釋,長城華冠正處於戰略投入期,前途k50的主要任務品牌定位——錨定國內電動汽車的高端市場品牌。電動跑車在國內是小眾、新品類產品,又剛開始銷售,貢獻營收還需要一些時間。

電池和隔膜行業公司季報不佳

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下滑,對產業鏈上產能過剩的細分領域帶來的衝擊最大,首當其衝是動力電池。

動力電池行業已迅速從眾人追捧的“藍海”變“紅海”。前兩年是國內動力電池建設的高峰期。產能迅速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導致今年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只有約四成,同時排名前十名的企業產量佔比達到九成。

由於補貼政策的傾斜,續航里程高的三元電池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流技術路線。不過,由於訂單向行業龍頭企業集中,同為三元材料生產企業的天力鋰能第三季度雖然實現盈利1356萬元,但同比下降10%。

曾在磷酸鐵鋰上賺得盆滿缽滿的安達科技,第三季度僅實現微利,而且營業收入下降56%、淨利潤下降96%。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天豐電源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下降56%和319%。

隔膜也是上一輪擴產的重災區。紐米科技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為4571萬元,同比下降13%,淨利潤則虧損1594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