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回憶:愛上美食的歷程

陳曉卿回憶:愛上美食的歷程

陳曉卿

我的老家地處皖北,那裡的菜談不上什麼特色,它更像是魯菜和豫菜的混合,與皖南的徽菜關係不大,加上母親是皖西人,所以我打小就沒留下特別固定的故鄉口味的烙印,至今仍能毫無障礙地享受世界各地的美食。小時候也談不上喜歡吃什麼,父母是教師,沒有多餘的時間為我們做所謂的精細菜餚,有時間也沒這個手藝,基本上有什麼,弄熟了就吃什麼。更重要的,我的童年時代是以窮為光榮,只有生活艱苦樸素才能站到道德制高點上,這是違揹人的天性的。因此,非要讓我說喜歡不可,我喜歡鄰居家的飯——鄰居家的飯香。

陳曉卿回憶:愛上美食的歷程

皖南名菜臭鱖魚

即便如此,一直以來我也算是個好吃的人,並且越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就越是饞嘴。我曾經寫過,我第一次揹著父母做涼拌菜,自己採的枸杞葉子,焯一下,放點簡單作料,那時我還不到7歲。1982年到北京上大學,家裡每個月只給十五塊錢生活費,就這樣我都會努力擠出兩塊錢,和同學搭夥找個地方打牙祭。常去的一處是很有歷史的四川飯店,那時候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一份才七毛錢,荔枝肉片一份九毛,便宜又好吃,很是解饞。

陳曉卿回憶:愛上美食的歷程

魚香肉絲

四川飯店1959年由周恩來提議創辦,從四川請的廚師,一個大宅院,鬱鬱蔥蔥的,不過我們不是進院子,而是吃院牆外的小吃部,經濟實惠。那時候沒有這麼等級森嚴,有次同學還在門口見過鄧小平的車,據說當年他的白毛黑貓理論就是在四川飯店說的,現在這個飯店已被香港人買下,改名為中國會,但一直有個雅間就叫貓廳。

陳曉卿回憶:愛上美食的歷程

北京四川飯店

記得念大學那會兒,各地同學一開學都從家鄉帶吃的來,這時候我跟別人最大的區別就看出來了:我只能帶些糕點年糕,但別人就總有家長做的拿手菜。新疆同學帶來的是杏乾和饢;四川同學帶來醃菜頭,用鹽醃出來的一種泡菜;貴州同學帶來一種肉醬,用辣椒粉、豬油和肥瘦相間的肉丁炒出來的,非常香。

陳曉卿回憶:愛上美食的歷程

貴州香菇肉醬

對美食的深入關注和興趣,從1987年的中國美食節開始逐漸明確,當時第一次拍一部與美食相關的紀錄片,我做攝影,吃了不少從未見過的“高級”菜。2002年又因為製作一個大型系列談話節目,認識了沈宏非和蔡瀾。有了這一系列接觸之後,發現享受美食的過程也可以囊括許多體驗和觀念,甚至人生態度,從此產生了強烈興趣,也寫起了美食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