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回忆:爱上美食的历程

陈晓卿回忆:爱上美食的历程

陈晓卿

我的老家地处皖北,那里的菜谈不上什么特色,它更像是鲁菜和豫菜的混合,与皖南的徽菜关系不大,加上母亲是皖西人,所以我打小就没留下特别固定的故乡口味的烙印,至今仍能毫无障碍地享受世界各地的美食。小时候也谈不上喜欢吃什么,父母是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为我们做所谓的精细菜肴,有时间也没这个手艺,基本上有什么,弄熟了就吃什么。更重要的,我的童年时代是以穷为光荣,只有生活艰苦朴素才能站到道德制高点上,这是违背人的天性的。因此,非要让我说喜欢不可,我喜欢邻居家的饭——邻居家的饭香。

陈晓卿回忆:爱上美食的历程

皖南名菜臭鳜鱼

即便如此,一直以来我也算是个好吃的人,并且越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就越是馋嘴。我曾经写过,我第一次背着父母做凉拌菜,自己采的枸杞叶子,焯一下,放点简单作料,那时我还不到7岁。1982年到北京上大学,家里每个月只给十五块钱生活费,就这样我都会努力挤出两块钱,和同学搭伙找个地方打牙祭。常去的一处是很有历史的四川饭店,那时候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份才七毛钱,荔枝肉片一份九毛,便宜又好吃,很是解馋。

陈晓卿回忆:爱上美食的历程

鱼香肉丝

四川饭店1959年由周恩来提议创办,从四川请的厨师,一个大宅院,郁郁葱葱的,不过我们不是进院子,而是吃院墙外的小吃部,经济实惠。那时候没有这么等级森严,有次同学还在门口见过邓小平的车,据说当年他的白毛黑猫理论就是在四川饭店说的,现在这个饭店已被香港人买下,改名为中国会,但一直有个雅间就叫猫厅。

陈晓卿回忆:爱上美食的历程

北京四川饭店

记得念大学那会儿,各地同学一开学都从家乡带吃的来,这时候我跟别人最大的区别就看出来了:我只能带些糕点年糕,但别人就总有家长做的拿手菜。新疆同学带来的是杏干和馕;四川同学带来腌菜头,用盐腌出来的一种泡菜;贵州同学带来一种肉酱,用辣椒粉、猪油和肥瘦相间的肉丁炒出来的,非常香。

陈晓卿回忆:爱上美食的历程

贵州香菇肉酱

对美食的深入关注和兴趣,从1987年的中国美食节开始逐渐明确,当时第一次拍一部与美食相关的纪录片,我做摄影,吃了不少从未见过的“高级”菜。2002年又因为制作一个大型系列谈话节目,认识了沈宏非和蔡澜。有了这一系列接触之后,发现享受美食的过程也可以囊括许多体验和观念,甚至人生态度,从此产生了强烈兴趣,也写起了美食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