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究竟來談的話,是用普賢行願來作證明

從究竟來談的話,是用普賢行願來作證明

“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如虛空,此乃能知佛行處。”

這種“志欲廣大深信人”,它能夠“安住普賢諸願地”。普賢願,很廣。我們這裡要告訴各位,願,這裡是講行願,不是發願。為什麼它講普賢行願,而不講地藏的願?大願地藏王菩薩,為什麼不講地藏的願,地藏的願跟普賢的願不一樣。地藏菩薩的願,大,就這麼大,那個大有點類似大小的意思。但是普賢的願,不是大小的大,它是一即一切,窮盡,一切即一。既然是一即一切的話,你做任何事都在普賢行願的範圍裡面。那麼既然我們發的任何願,我們所行的任何法,都在普賢行願的範圍裡面,那麼“安住普賢諸願地”是不是就成就了,就有可能了。

但是你沒有辦法安住地藏諸願地,雖然地藏菩薩行的也是普賢願,但歸根深結底,我們找核心,還是普賢行願。所以通常就不用地藏或者觀音,或者文殊,他們也都有願,但是他們的願完全符合普賢的願。所以我們從究竟來談的話,是用普賢行願來作證明。換句話說,一切諸佛菩薩之他們所以成就,都是依循於普賢行願而成就的。那麼,你要依循普賢行願,從哪裡來?你必須有文殊菩薩的大智,否則你不會走到普賢的行願裡面來。你看外面一些信佛的人,沒有文殊的智慧,絕對進不了普賢的行願。他隨便有的拜,就好了,觀音很慈悲;怕掉到地獄去,就拜地藏,他總會來救我,這哪有文殊的智慧?因此,你跟他講說普賢行願如何地殊勝,他就不能相應,因為他要的是“其心樂小著諸有”。這個完全不一樣。

“修行菩薩清淨道”,你安住在普賢行願當中,在“修行菩薩清淨道”。這個菩薩清淨道就是普賢道。因為這個清淨當中,是三輪體空。既然是三輪體空,菩薩行加三輪體空,就是普賢行。

“觀察法界如虛空”,法界是窮盡的,法界裡面充滿一切,我們講,心念所及都是法界。心念所及,所及就有東西,怎麼會沒東西?你在有的東西當中,能不能如法觀空?法界的存在是具體的,它要如虛空,你要如法觀空,如理觀察。所以說“觀察法界如虛空”,就是你要起觀,我們講心念所及,例如說,在我跟花之間有個空間,可是你知道,我跟花之間,你心念是放在花上面,換句話說,花已經充滿著我的心。在這種情況的話,你沒有辦法說法界是空的。所以我們一個腦袋裡面都是東西,因為你的心念都在想東西。

你能不能心念不及於物,這時候才能空掉。但是告訴各位,這個非常的難。與其心念不及於物,那不如如法觀空。我腦筋裡頭裝滿那麼多東西,你能不能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常?這個叫做“觀察法界如虛空”。你能夠觀察一切法空的時候,那充塞於我內心的是不是一下子就轉成空了,一念之間就轉空,我想這一點還比較容易。你要把已經充塞到你內心裡頭來的這些意識形態,或者種種是非得失,全部把它給一刀兩斷,不再讓它留在你心坎裡,我看這個很難很難。當然這是兩種修行法,你可以去試試看看,怎麼修都可以。

“此乃能知佛行處”,你能夠這樣觀察,大概你就能夠知道了,佛的心是安住在哪裡。所以“安住普賢諸願地,此乃能知佛行處”,這當中就是加了這兩句,那就更清楚了。“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這是過程。“觀察法界如虛空”這是要領,然後“此乃能知佛行處”,這樣的表達就很清楚。

擷自《世界成就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