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心理學:快思考與慢思考之下的營銷策略設計

來源:宇見(ID:yujianyingxiao);授權 DoMarketing-營銷智庫 發佈。

在進入今天的內容前,請先來做一下這道題:

球拍和球一共1.10美元

球拍比球貴1美元

請問球多少錢?

……

現在你或許已經馬上有了答案——10美分……

然而如果我們來仔細計算一下,假如球是10美分,球拍比球貴1美元的話,那麼兩者一共就需要1.20美元……

所以正確的答案其實應該是5美分。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探討“快思考”與“慢思考”對品牌營銷的影響,該話題涉及心理學當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通過上邊這個小測試,我想你已經對“無意識思維過程”有了一次生動的體會。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上邊這個測試,來自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今天我們的討論,也將主要圍繞著他在這本書中的核心觀點展開。

卡尼曼通過深入研究發現,人們的生活普遍受到兩個心理系統的影響。其中,“系統1”是我們基於直覺自主運行的“快思考”系統,而“系統2”則是依賴於邏輯與理性分析,“需要付出額外努力”的 “慢思考”系統。

人的兩套心理系統各具不同特點。

比如,系統2非常“懶惰”,這意味著我們絕大多數時候的認知與決策,都是在受系統1的自主支配(就像在面對上面那道題時,大多數人都會“憑感覺”給出答案一樣),不到“萬不得已”,系統2絕不會輕易介入一件事情。並且就算介入,它對問題的處理方式也會更多地依賴於系統1的暗示與引導。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卡尼曼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的分工其實是很合理的,因為在大部分時間,系統1確實足以應付我們的日常生活。現在,如果要我們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去依賴於系統2解決,那麼這樣的生活就會變得異常疲憊,而且毫無樂趣可言(換句話說,人類心智的顯著特徵,就是不會為那些“不值得”的事情多消耗一點心力)。

瞭解這兩個心理系統,對營銷人的工作極具現實意義。基於這一發現,博達大橋廣告的馬修·威爾科克斯又在他的《暢銷的原理》中,進一步強調了用戶對不同品牌的心理參與模式——低參與度模式(Low involvement processing)和高參與度模式(High involvement processing)。

處於低參與度模式時,用戶是在“自動”地運用著他們的系統1,而在高參與度模式下則是在“有意識”地運用著系統2。

卡尼曼與科克斯的觀點,共同促發了我對不同品類“用戶心理參與模式”的思考。

我進而想到,有的品類(比如電池、軟飲料、方便麵或是紙巾),或許“終其一生”都是在跟消費者的“系統1”打交道。試想,一個人一輩子對“方便麵”的深度思考恐怕也不會超過5分鐘;而另外一些品類(比如房地產、汽車、高端科技產品),則顯然有機會去面對消費者的“系統2”。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從SDi(發現營銷理論)的觀點來看,只有更充分地意識到用戶參與模式的不同,我們所設計的品牌營銷策略才會更有針對性。

一、低參與度模式下的品牌營銷策略

讓我們先來探討“低參與度模式”下的品牌營銷策略。如果你的品牌,來自一個“低參與度心理模式”下的品類(例如前述的快消品),也就是說,由於你始終面對著的是消費者的“系統1”,那麼決策者就必須意識到,你的品牌對於消費者來說,將始終處於一種“有意思,所以有道理”的認知範式之下。

此時,讓消費者覺得“有趣”或者“特別”,就遠比強調你的功效與功能重要。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系統1這種“快思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會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會習慣性地用一個簡單問題(我對它感覺如何),來代替對一個複雜問題(我對它評價如何)的回答。

拿一個《思考,快與慢》中的例子來說——某男士在一次慈善晚宴上認識了一位名叫“瓊”的女士,他發現她既迷人又健談。現在,她的名字再次出現,並且是被叫去捐款。他知道瓊有多慷慨嗎?事實上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由於瓊給他留下了迷人的印象,同時由於他自己非常慷慨,於是,他現在就會更傾向於相信瓊也是非常慷慨的。

這種心理現象在卡尼曼的研究中被稱為“情感啟發式”。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注意!“情感啟發式”是系統1不可避免的一種“系統性偏見”。

比如,現在讓我們將一些品牌想象成上例中的“瓊”,當我們感知到寶馬所渲染的“駕馭之悅”時,當我們體會到紅牛所象徵的“能量生活方式”時,我們對寶馬的駕駛性能以及紅牛補充體能的功效就會變得更加相信。這就是我們說的“有意思,所以有道理。”或者說——“有意思,才會有道理。”

在發現營銷理論中,我們常說一個品牌要構建的用戶認知大致涉及“功能”、“形象”、“價值觀”三個維度。基於上述邏輯,在低參與度模式品類中,品牌應該始終將構建“形象”與“價值觀”的認知作為自己的首選策略。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舉例來說,假如“海飛絲”能夠持續基於“去屑”去講一個“讓你自信”的故事,則要比持續去講“去屑”本身更為可取。如果拿士力架的傳播——“橫掃飢餓,做回自己”來對照,我們會看到,“橫掃飢餓”被包含在了“做回自己”這樣一個品牌觀點當中(價值觀),並且該品牌的廣告始終保持了一種無厘頭的搞怪風格(形象),這顯然就是一種更好的策略設計。

另一個讓低參與度模式下的品牌變得“有意思”的方法,是多去創造一些“無意義的差異化”(儘管聽上去有些奇怪)。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品牌在廣告中表現自己的典型特徵,像是“有個圈的薄荷糖”、“金罐涼茶”或者“藍瓶鈣”,這些特徵對於產品功效而言並無實際意義,我們不能說“金罐涼茶”就一定比“紅罐涼茶”口感更好,或者功效更突出。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由於強調了這些特徵,品牌就能夠被消費者的系統1更好地“偵測”到,從而獲得一種在同品類中被“凸顯”出來的認知效果。

這也就是菲利普·科特勒所說的:“沒有意義的差異化也是有意義的。”

如果要深入追問這一做法的心理學依據,那麼應該說,它的作用機制與“情感啟發式”略有不同,乃是基於系統1的另一種“典型性啟發式”,即我們會傾向於用具有典型性的特徵歸納,來代替一個複雜評估過程的認知偏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像“他學習成績好不了,看看他那一身紋身吧”這類評價,這就是受到了“典型性啟發式”影響的例子。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受此心理效應影響,如果一個品牌能夠在傳播中持續凸顯其獨有特徵(例如上邊“絕對伏特加”的例子),那麼久而久之,這些特徵也就容易與該品牌的其它(功能、情感)價值“揉合”在一起,而被系統1“自發”地解釋並賦予其意義。下一次,當這類特徵又在顧客生活中出現時,消費者關注、選擇該品牌的概率也就會隨之大增。

二、高參與度模式下的品牌傳播策略

比上邊這個問題更復雜一些的,是討論“高參與度心理模式”下的品牌傳播策略。

首先,高、低參與度模式下的品牌,究竟有什麼最顯著的區別呢?

應該說,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低參與度品牌的日常傳播,只需要更多地去考慮消費者的系統1,而高參與度模式下的品牌則需要兼顧好消費者的系統1和系統2。

我想起幾年前,我問一位(專門服務於地產客戶的)Agency的負責人——“為什麼房地產品牌不像汽車客戶那樣熱衷於打廣告呢?”他看了看我,然後輕描淡寫地回答說:“嗯,主要是因為這個行業太特殊了,它的信息傳遞在很多時候都不是通過廣告完成的。”

廣告不就是為了傳遞信息嗎?我想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完全理解這位負責人看似有些玄妙的話,但是如果結合“消費者心理參與模式”的概念來看,他的意思其實就再明顯不過了。

在眾多品類中,房地產很可能是屬於消費者參與程度最高的那一類了,這個時候,他們對某一品牌的認知和最終消費,絕不可能只是通過單純的廣告信息,而更多地要通過自己的周密調查、嚴謹的分析對比、通過親友的口碑推薦,通過反覆多次的實地觀察與體驗而形成。

這也就是高參與度品類的消費者,不同於低參與度品類的消費者,主要通過廣告來獲取品牌認知並做出消費決策的一個很顯著的差異。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將這一差異帶入SDi結構中研究,我們就會發現,與低參與度品類的營銷策略應該聚焦於“表達”層不同,高參與度品類的營銷策略,必須兼顧好“表達”與“交互”。

換言之,在高參與度品類的營銷活動中,一個品牌能否為潛在顧客創造出良好的溝通體驗;用新型的信息交互方式連接他們;為處於不同狀態和階段的潛客提供差異化溝通;以及能否為他們創造出更多“收集實用信息”的場景,或者與他們進行沉浸式的深度溝通,這些“交互”工作的重要性,都絲毫不亞於用內容與廣告去“表達”。

不過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上很多處於這一類型的品牌,無論是房地產、汽車還是一些B2B業務(例如大數據與雲服務),管理者們其實大多也意識到了要貼合消費者的系統2,也就是說,上邊所說的那些“交互”工作,他們或許一直都在追求改進。但問題恰恰在於,管理者們也很有可能會在這種先入為主的認知之下,忽略了去針對目標消費者的系統1。

因此,在我看來,那位Agency負責人的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的確,高參與度品類的核心信息很多都不是通過廣告去傳遞的,但是別忘了我們在開篇談到的,由於系統2處理問題的方式,幾乎毫無例外地會受到系統1的暗示與引導,因此如果我們能先“照顧好”消費者的系統1,那對於更好地匹配他們的系統2就會事半功倍。

這樣說或許略顯抽象,讓我來嘗試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我看到了一個房地產廣告,在一個“為家人奮鬥打拼”的故事中(雖然略顯老套),廣告提出了一個很有洞察力的觀點——“好房子,一套就夠了。”這個廣告之所以會給我留下印象,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品牌提出了一個能令人認同的觀點。假設此時我恰好有買房計劃,那麼在同等條件下,我想我就很可能會對這個品牌予以多一些的關注(至少,在接觸到該品牌的信息時,也會比其它品牌更加敏感)。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有意思,所以有道理”的營銷邏輯並不僅僅適用於低參與度品類,對高參與度品類也同樣如此。由於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自己的認知偏見,就像在上例中,我完全明白“廣告如何”和“房子如何”完全是兩碼事,然而即便如此,在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中,“情感啟發式”也足以發揮出它的威力,讓我在同等條件下更傾向於關注這個品牌,這個過程恰恰體現了系統1對系統2的暗示與引導。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通過上邊這些分析,最後總結來說,對於高參與度品類而言,在設計營銷策略時,我們應該致力於讓品牌顯得“既有意思,又有道理”——用“表達”完成“有意思”的命題(優先構建“形象”與“價值觀”層面的品牌認知),而用“交互”完成“有道理”的使命(提供卓越的溝通體驗,同時構建“功能”認知),從而讓這兩者進入一種彼此勾連,相互促進的狀態。

區分用戶的心理參與模式,很有可能會給你的營銷實踐注入一些新鮮視角,尤其是當我們作為Agency,要來為不同品類的品牌構思營銷策略之時。

希望甲乙雙方都能夠從這樣的思考當中獲益。

點擊下列關鍵詞 讀更多精彩文章

营销心理学:快思考与慢思考之下的营销策略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