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霍建華飾)與紅拂女(舒淇飾)
1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誣告”。在任何時代,這兩個字都讓人心驚肉跳。
明朝馮夢龍的《智囊》一書中,簡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李靖為岐州刺史,或告其謀反,高祖命一御史案之。御史知其誣罔,請與告事者偕。行數驛,詐稱失去原狀,驚懼異常,鞭撻行典,乃祈求告事者別疏一狀。比驗,與原狀不同,即日還以聞,高祖大驚,告事者伏誅。”
李靖,唐代名將,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第八位,“風塵三俠”的故事流傳甚廣。他甚至成為“託塔李天王”的原型。但這裡,他是弱勢群體,淪為一樁誣告案的受害人。
故事情節大體是這樣:
李靖做岐州刺史時,有人告他謀反。唐高祖李淵命一位御史前去調查此事。
當時的岐州即今陝西鳳翔縣,距離都城長安不算太遠。這位御史請求與檢舉者一同前往,李淵批准,二人上路。走了一段,御史忽然驚慌失措,說自己不小心把那封檢舉信丟了。他一面作勢要鞭打保管信的人,一面哀求檢舉者,讓其再寫一遍。
檢舉者無奈,只好又寫了一遍。這一來就中了御史的招。
原來,御史早就料到,這個檢舉者是在誣告。這時,他將兩封檢舉信一對比,發現內容居然不一樣——檢舉者自己都記不清當時信中的細節了,不是誣告是什麼?
於是,御史趕緊奏明李淵。李淵大吃一驚,將誣告者斬了。
這位御史很聰明,只不過遺憾的是,他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
惡人伏誅,好人脫困,故事讓人很快意,誣告者似乎成了一個笑話。
只不過,細想來,這件事也並不簡單。馮夢龍這本書,只能算野史。在正史《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中,並沒有這一記載,但是關於李靖被誣告的其他記載也並不少。
在唐代開國名將當中,李靖的功勞是數一數二的,那麼,他為何屢屢成為誣告者的靶子?這個問題,值得好好研究。
紅拂女
2
不妨先看一下李靖的生平。
李靖,本名藥師——《射鵰英雄傳》裡,黃藥師的名字大概是從這裡來的。他出身世家,文武全才,少懷壯志,曾說:“丈夫遭遇,要當以功名取富貴,何至作章句儒!”。
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名將韓擒虎,曾俘獲南朝最後一位君主陳後主,戰功赫赫。杜牧有詩曰:“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但韓擒虎非常佩服這位外甥,認為李靖日後足以跟“兵聖”孫武、吳起相提並論。隋朝權臣楊素更是拍著自己的座位說:“卿終當坐此!”
李靖在隋朝為官,做馬邑縣(今山西朔州市)的縣丞。這官很小,但馬邑是北邊重鎮。此時,李淵正以抵禦突厥之名,暗中招兵買馬。李靖覺察出其動機不純,極有可能謀反,於是自己扮作囚犯,去向隋煬帝告發。當時,隋煬帝正在揚州,李靖只走到長安,道路已被堵塞。而李淵也在太原起兵,攻佔長安,抓住了李靖。
李淵很生氣,要殺李靖。臨刑之際,李靖大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李淵聽了這話,感覺李靖不一般。加上當時的秦王李世民一再求情,便將其赦免。自此,李靖就成了李世民手下的將領。
可是,李靖當初告密這件事,李淵一直記在心裡。這也給李靖日後的路埋下了一顆“地雷”。
風塵三俠 劉旦宅
3
李靖跟隨李世民討平王世充,立了一些戰功。
不過很快,李淵就把他調走了,命他加入討伐江南蕭銑(xiǎn)的南路軍。李靖帶領數人火速前往,在半路因戰事遇阻,順便幫廬江王李瑗(李淵的堂侄)打了一場勝仗。然而這一停留,差點讓他丟了性命。
李淵認為李靖故意逗留,屬於抗旨,傳詔命都督許紹將其斬首。幸好,許紹曾與李淵同學,敢於說話,把李靖保了下來。李靖再次逃過一劫,趕忙前去輔佐趙郡王李孝恭(李淵另一個堂侄),打敗夔州的敵人。
對此,李淵說了一句著名的話:“使功不如使過”。他還親自給李靖寫了一封信,說:“既往不咎,你當年告密那件事,我早就忘了。”
李淵看起來很大度。他認可了李靖討伐蕭銑的計劃,還封他為行軍總管,兼任李孝恭的行軍長史,這就等於將南路軍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他。
那麼,李淵是否真的很豁達、很英明呢?也許真是如此。甚至,《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認為,李淵一直被低估了,他應該比正史中記載得要出色得多。而造成他被低估的直接原因,就是李世民時代的修史。
只是,兩次差點被殺,不能不給李靖留下陰影,也給了很多同僚想象的空間。
李淵一直被低估了
4
在與蕭銑的戰爭中,李靖大放異彩。
一開始,李孝恭不聽李靖的建議,招致兵敗,而李靖看準時機,反敗為勝。在此之後,李孝恭知道厲害,對李靖言聽計從,所戰連捷,直至逼降蕭銑。
在李靖約束之下,這支軍隊秋毫無犯,掃平了整個江南,連嶺南地區也聞風而降。後來,李靖又輔佐李孝恭,蕩平了輔公祏(shí)的農民軍,將其斬首。
整個江南地區,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靖輔佐李孝恭平定的。
立大功之後,李淵對李靖多有封賞,命其坐鎮揚州。而後,突厥入寇太原,李靖又奉詔北上,抵禦突厥。此時,應該說,李淵已經很信任李靖,也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說他超過了韓信、白起、衛青和霍去病。
但此時,李靖與李世民的關係,又開始微妙起來。
李淵與李世民關係越來越微妙
5
一方面,李靖輔佐李孝恭立下蓋世之功,這也使得在唐初諸王當中,只有李孝恭的功勞堪與李世民比肩。這就等於他以一己之力,為李世民製造了一個“政敵”。尤其是,當時天下初定,而李淵對於傳位給誰態度比較曖昧,父子之間矛盾開始顯露。
另一方面,李世民雖對李靖有救命之恩,但大多數時間中,李靖並不在李世民麾下效力。李靖的身份更像是一個外藩大將,這與秦瓊、尉遲恭、程知節(程咬金)等秦王府家將並不相同。簡單說,李靖不是李世民的人。
事實上,李世民也比較忐忑。就在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矛盾激化,決心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夕,曾經派人探過李靖的底。《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猶豫未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可見,李靖和另一員大將李世勣(後因避李世民的諱,改名李勣),都不想捲入其中。
對此,可以有兩種解讀:其一,李靖潔身自好,愛惜羽毛,他在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帶兵,距長安千里之遙,不想捲入這場爭皇位的政治爭鬥;其二,李靖是為李世民考慮,因為他作為外藩大將一旦捲入其中,會讓玄武門之變的性質改變,從家事變成內戰,不幫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李世民才會更加看重他。
但是,無論如何,在李世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李靖沒有援手。不管史書上說李世民有多看重他,在後來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戰功數一數二的李靖只排到了第八位。當然李勣更慘,排倒數第二。
玄武門
6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仍然重用李靖。先封其為刑部尚書,又為兵部尚書。
後來,仍命李靖抵禦突厥。李靖曾率三千鐵騎,從馬邑出發進逼突厥大本營。突厥的頡利可汗大驚,說:“假如沒有傾國之兵,李靖怎麼敢提孤軍至此?”各部落都很害怕。李靖又發動間諜戰,襲取定襄(今山西定襄縣),頡利可汗嚇得落荒而逃。
其實,在貞觀初年,唐朝的兵力對抗突厥並無優勢,而李靖竟以奇兵取勝。李世民喜出望外,說:“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蹀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他認為,李靖這一場勝利,足以洗刷他當年在渭河之畔被突厥侵凌的恥辱。
此戰後,頡利可汗遣使者謝罪,請求舉國投降。李世民答應下來,派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前去撫慰突厥。
按說,這場仗已經打完了。但這時,李靖對副將張公瑾提出,趁突厥放鬆警惕之時,派一萬精騎前去偷襲。張公瑾很不理解,說:“皇上已經答應接受投降,而且我們的使者還在那邊,豈能貿然進兵?”李靖說:“機不可失,這就是當年韓信破齊的道理,和國家相比,區區唐儉之流的命算什麼?”
於是,果斷出兵,大破突厥,斬首萬餘,俘虜十萬。頡利可汗逃走後也被抓住,突厥自此一蹶不振。
然而李靖班師回朝後,就被告了一狀。告狀之人是誰呢?《舊唐書》中說是“御史大夫溫彥博害其功,譖(zèn)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譖”的意思是誣陷,中傷,這顯然是一場誣告。《新唐書》則說是御史大夫蕭瑀告狀——他是個老夫子。
唐儉
7
面對誣告,李世民召來李靖,大加責讓。李靖並不解釋,只是磕頭謝罪。
過了一會兒,李世民自己明白過來,緩聲說:“以往,隋朝大將史萬歲大破突厥達頭可汗,未獲封賞,反因別人告狀,為隋文帝所殺。朕不然,赦公之罪,錄公之功。”對李靖加以封賞。
隨後,李世民又對李靖說:“那是有人誣告你,朕現在已經醒悟了。”加賜帛一千匹,升李靖為尚書右僕射,也就是丞相。
李靖性格沉穩,很少說話。沒幾年,他上書稱足病發作,請求告老還鄉。李世民派老臣岑文本前去看望,並對李靖說:“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於是,特許李靖在家休養,追加各種封賞,身體好些時,可每三兩日去處理一次政事。
不久,吐谷渾寇邊。李世民又希望李靖掛帥。而李靖自己也主動去找宰相房玄齡,說:“靖雖年老,固堪一行。”李世民大喜。
李靖深入敵境,連番激戰,大破吐谷渾。迫使其臣民殺死可汗,投降,李靖另立國王,班師回朝。
然而,他又一次被誣告了。此前,利州刺史高甑生因領兵遲到而被李靖責罰,懷恨在心。這次,他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告李靖謀反。李世民命令追查此事,很快真相大白。高甑生等人被治罪。
這件事之後,李靖不再出門,謝絕賓客,即便親戚也不能隨便進他的家門。就這樣又過了十四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李靖
8
在古來名將之中,李靖的確堪為“一代楷模”。
徵高麗之前,李世民曾召見他,問:“公南平吳,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惟高麗未服,亦有意乎?”
李靖比李世民整整大了二十七歲,聽聞此言,仍要隨駕出征。但他實在太老了,李世民心下不忍,沒讓他同行。
李靖家中藏有很多李世民寫給他的詔書、信函,其中語句頗為感人。這一對明君與名臣之間的關係,在後世傳為佳話。然而,事實上,這一段佳話也是在雙方小心翼翼的呵護下,才得以畫上圓滿的句號。
不妨回過頭來看,面對誣告時,李靖為何只是磕頭而不解釋?
因為他自知功高震主,稍一解釋都可能戳中皇帝的心病,被當成居功自傲,飛揚跋扈。這一點,歷史上的教訓並不少。即便誣告者得逞,他也罪不至死,而假如讓皇帝有了心病,那恐怕會有滅門之禍。孰輕孰重,他心裡清清楚楚。
另外,李靖也瞭解李世民。這位唐太宗很英明,但極愛面子,一般的事,別人糊弄不了他,而駁了他的面子,問題就可能很嚴重。
李世民也不容易,李靖的本事有口皆碑,一生從無敗績,用兵天下無敵。如何與這樣一位大將和平共處,並有效平息群臣的嫉妒之火,很考驗他的情商和智商。
對這對君臣來說,“謀反”是個最可怕的字眼。所以,當誣告牽涉到這一點,李靖就果斷閉不出戶,自動了解政治生命,得以善終。
李靖成了“託塔李天王”
9
需要追問的還有另一點:為什麼總有人願意誣告李靖?
第一,因為嫉妒。《舊唐書》中所說的溫彥博即屬此類。功勞太大,總有人看不過眼。
第二,為了報復。高甑生就是一種。
第三,有人揣摩上意,想借機上位。這種人猜測,皇帝心底裡對某人很有意見,於是就通過誣告來投機一把,撈取政治資本。
無論溫彥博,還是高甑生可能都有這種心理。尤其是高甑生,他是李世民的親信,知道皇帝的忌諱在哪裡。而且,誣告李靖謀反的人中,還有一位廣州都督府長史。在唐代,廣州都督府主管嶺南事務,而嶺南正是李靖一手平定的,他在這一地域威望極高。嶺南地方官告發謀反,極容易讓皇帝覺得李靖勾連地方勢力,用心極為險惡。
多虧了李靖智慧超群,善於明哲保身,而李世民也是一代明主,沒有殺功臣的陋習。兩者假如少一點,在小人搜腸刮肚羅織罪名之下,李靖都恐難倖免。
再說了,假如不是李靖此前運氣好,遇到了許紹,他很可能連李淵那一關都過不了,早就被殺了。
閱讀更多 廣漠長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