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西方文化互通性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我国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儿童个人性格的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节日和习俗已在我国广泛流行。节日是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具备着一个地域或一个是国家较为鲜明的民俗特点。中西节日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通性,这种互通性都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的追溯,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优势资源。

利用中西方文化互通性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将这种东西方节日的互通性应用于儿童的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在其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幸福的种子,有利于品德教育效果的呈现。节日是儿童非常关注的特殊日子,利用中西方节日的互通性使儿童在节日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能够激发儿童对品德学习的良好兴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互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利用中西方文化互通性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一)中西方节日都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

尽管中西方节日在日期上和庆祝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有很多节日所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这也是中西方节日互通性的表现。比如,中国的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习俗都是国人为了纪念先人所展开的活动。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在西方的万圣节文化中,传说灵魂会在万圣节造访人世,因而人们通过呈现出圆满的收成来表不对鬼魂的款待和尊重。中西方的这两个节日都表现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尊重,对生命的崇敬。

利用中西方文化互通性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二)中西方节日都能够表现出美好的愿望

中西方节日的互通性都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以及美好愿望的向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节日里人们一般都会表达出自己美好的愿望,节日中的祈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中国的春节,不仅是一个极具凝聚力的节日,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西方的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的降生而产生的,西方人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也和中国的春节一样,非常注重家人的团聚,两个节日都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就这一点而言,中西方节日文化具备着互通性,都表现出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利用中西方文化互通性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三)中西方节日体现了人们对爱的向往

中西方节日的互通性还体现在共同的节日上,例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体现了人们对于人权的尊重。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互通性还表现着人们对于爱的向往,例如中国的匕夕和西方的情人节,都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和向往。爱是人类的主题,是构成人类社会情感中最基本、最真挚的情感,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为显著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