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條件差不多,憑什麼他能被錄取?

每個申請季,都會遇到老三樣:高目標、低配置、以及各種 “跟我差不多但拿遍天下錄取的我的XX同學”。

也想為眾多寶寶鳴不服,和教授或者是招生官嘴仗三百回合爭錄取。不過,大家都知道,學校發拒信,永遠一個態度:


明明條件差不多,憑什麼他能被錄取?

在每所大學的招生政策裡,確實都或多或少地有些“潛規則”,像是國際生裡面各個國家的名額和比例啦,對弱勢群體的傾斜啦,男女人數的平衡啦。當然啦,這些不會擺在檯面,明明白白告訴你,只能是學校自己偷偷打好小算盤。

但是,一些官網上明擺出來的申請細節,還有應該具備的申請常識,卻經常被大家忽略。於是便出現看似只差毫釐,實際天差地別的申請結果。下面銳晉隨手挑幾個說說。

卡你沒商量的語言單項小分

很多學校,在申請要求裡面,除了列出語言最低總分要求,還有各個單項小分。可千萬別以為人家只是隨便說說,真要人多不好挑的時候,分分鐘實力拒絕,少1分都不行。最絕的還是康奈爾大學,在網申裡就冷漠地告知:你出局了。

明明條件差不多,憑什麼他能被錄取?


除了康奈爾,死心眼兒錙銖必較的學校還有裡海大學,普渡大學,不過沒有康奈爾這樣鐵石心腸。像普渡大學會有貼心的小秘給你發封郵件,送上溫柔一刀:抱歉同學,你的託福貌似寫作差了1分呢,所以不會審核的喲~~

明明條件差不多,憑什麼他能被錄取?

背景質量實際高低

這也是最為隱秘的影響因素,當你幸運地進入了第一輪審核,開始真正和全世界申請者PK的時候,任何細節都有可能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

到高階PK,就不能光比數量了,還要看質量。比如同一個項目,別人出了論文,但咱們沒出;或是別人是第一作者,而咱們勉強蹭個四五六作者;別人的實習是高大上的世界五百強,咱們只敷衍地去小企業打打雜;別人的推薦人是學術大牛……在學校裡面咱們光比GPA,可能誰也不輸誰,但是一較真兒,咱就可能真輸了!

明明條件差不多,憑什麼他能被錄取?

有時候,同樣的GPA也有可能獲得不同待遇。比如,人家學校愛數理化倍兒棒的孩紙,咱們用馬哲體育拉上來的GPA怎麼看怎麼寒酸。到底啥績點行不行,還得人家說了算!


明明條件差不多,憑什麼他能被錄取?

矯枉過正自捧自殺

還有一種死法,叫

捧殺。這是大家過度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但申請條件和文書說辭判若兩人的結果。比如在文書裡花樣自誇學習能力如何牛掰,但是成績單隻有可憐的3.0以下。或者反覆強調自己領導能力有多一呼百應,簡歷裡卻沒有提到任何集體項目,或擔任領導角色的經歷,這不是給自己打臉麼?

招生官心裡只有一句話:沒有能力,就只能裝逼了。

明明條件差不多,憑什麼他能被錄取?

但說句公道話,大部分審核結果還是公正的。但凡進入了第一輪審核的,教授、招生官都會仔細看過大家的材料。發錄取發拒信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

其實,無論是申請者還是教授,目標都一樣,就是希望申請者能被最匹配的學校錄取。最關鍵的,還是要定位準確,把控好細節,和自我表現得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