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在河南省新安縣鬱山腳下,有一個名字聽起來古色古香的村莊叫土古洞,20多年前,這是一個非常偏僻貧窮的小山村,山脊荒涼,村莊破敗,生活貧窮。而如今,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從1995年開始,土古洞村走集體道路共同致富,使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村民得到實惠,人稱洛陽“南街村”。從此,土古洞村便掀起了學習豫南臨潁南街村,“大學毛著、大學雷鋒、大唱革命歌曲”的三大活動熱潮。全村上下,幹群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進、人心思集體、人心思發展、人心思奉獻的良好社會氛圍。經濟建設一路騰飛,使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光彩照人、魅力四射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走進人間仙境般的土古洞村,矗立在村口右側的宣傳欄用工整的楷書著毛主席的光輝著作《為人民服務》的全文。左側是毛澤東同志的故鄉湖南湘潭韶山村書記毛雨時題的一幅佳聯“土古千年秀麗風光稱勝地,洞村十里英雄兒女創輝煌”。整個村子呈十字形,村民分四區居住。東西南北兩條主街道長千餘米,寬20米,綠化帶12米,民房均為一層或兩層的獨家小院。排排房屋之間,道路寬暢,全部綠化、粉壁潔牆,噴繪彩畫、標語,各家門口還有小型的毛主席語錄牌。村莊環境幽雅,令人心曠神怡。道路兩側,綠樹成蔭,鮮花簇擁,蜂歌蝶舞,鳥語花香,一派生機盎然,呈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朝氣蓬勃的新氣象。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土古洞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村內有100多米深大小洞環套的“土古洞”,相傳是北宋初年道教高人陳摶老祖隱居修煉之處,該村村名概由此而來。當你在村裡漫步時,走至村委會附近,你會發現每戶人家的外牆上都有毛主席語錄,讓人有一種時空錯亂之感。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1985年,新安縣鐵門鎮黨委按照年輕化、經濟型、開拓型、公廉型的選幹標準,廣泛徵求群眾意見,把有文化、有幹才、事業心強的共和國的同齡人鄭向東推上了村委會主任的崗位。繼而,他又接任了村黨支部書記。鄭向東一上任,就首先躬身基層,調查訪問,問計於民,鼓勵群眾暢所欲言。短時間內,收到群眾意見和建議46條。他和村支部其他同志認真分析,分類排隊,制訂解決方案。能解決的當即予以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定期解決,並向群眾做好解釋工作。從而溝通了幹群之間的感情渠道,消除了積怨,贏得了廣大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有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鄭向東幹好工作的信心和決心更大了。他一遍一遍地學習毛主席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等光輝著作,武裝自己的頭腦,並找出當年穆青等同志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認真細緻地反覆研讀。他在讀書筆記中寫道:我要以焦裕祿同志為榜樣,把他作為一面鏡子,經常對照自己。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要像焦裕祿那樣,一心為群眾謀利益,做一名好黨員、好乾部。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經過認真分析,鄭向東決定從解決“三難”入手,靠辦實事贏得民心。多少年來,“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一直嚴重製約著土古洞村經濟的發展。要想改變貧困山區面貌,必須首先改善人民的生存條件,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才能為全村經濟的騰飛插上雙翼。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土古洞村,交通閉塞,只有一條崎嶇的山間土路溝通與外界的聯繫。“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興。”1985年,鄭向東帶領全村幹群打響了向貧困宣戰的第一仗。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土古洞村原有的村道只有兩三米寬,特別是入村的一段“明洞路”,其實是一條長500米、寬十多米的大深溝。為修這段路,他帶領群眾從兩邊土崖上取土往溝裡填。沒日沒夜地幹了一個多月,終於把溝填平了。然而,夏季一場洪水,把溝裡新填的土衝了個淨光,一個多月的心血白費了。鄭向東沒有洩氣,雨季過後,他又組織群眾幹了起來。在溝裡開挖水道,讓水走在路西邊。他們在洪水入口處壘了一道石堰,把洪水攔在二道坪內。公路終於修通了,洪水也徹底馴服了。這條2.5公里的出村咽喉路,後來幾經修建、拓寬、取直、硬化、鋪油,現在已成了國標三級柏油路。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土古洞人過去吃水靠的是村邊的髒河水。洗衣、人畜用水一處,很不衛生。一遇天旱,河道乾涸,就得到四五里外的地方挑水吃。吃遠水,摔傷了多少老人和孩子;吃髒水,使村裡多次流行傳染病,給多少家庭帶來不幸。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村民吃水難問題,1988年他們決定修建自來水工程。利用村南五里外山泉自然落差,將水引進村裡。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工作,1990年春,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土古洞人翻山越嶺,挖土石千餘方,埋設地下塑料管道6000多米,終於使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結束了土古洞人祖祖輩輩天旱缺水吃、雨澇吃髒河水的歷史。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路修通了,水引來了,村裡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土古洞村的地下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1991年春,鄭向東費盡周折搞來了一套當地地質狀況的勘探圖紙。經實地勘測表明,土古洞村地下115米處的煤層,厚度達5米以上。“咱不能坐在寶山上餓肚子”!一句話撥動了全村人的心絃。在全體村民會議上,很快地達成了集資入股辦煤礦的共識。為集資辦礦,鄭向東帶頭賣掉了兩頭牛。在他的帶動下,全村集資入股10萬元,1992年3月15日是土古洞最值得慶幸的日子,這天,礦井打到115米處,果真出煤了,閃光的烏金像滾滾的財源昭示著土古洞人幸福的未來。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這以後,他又組織群眾大力發展林果業,在荒山上栽植各類苗木40000多棵。幹部靠辦實事贏得了民心,群眾從中得到了實惠,嚐到了甜頭。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明顯增強。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20多年來,土古洞村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大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學習南街,深入開展“三大活動”(大學毛著、大學雷鋒、大唱革命歌曲)。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戶”活動。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緊緊抓住家庭這個細胞,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妯娌”、“好婆婆”等評比活動,弘揚正氣,樹立社會新風,促進了村風民風的根本好轉,精神文明之花處處盛開,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友愛互助蔚然成風,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各項工作呈現出蓬蓬勃勃的新局面。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大學毛著,就是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樹立不怕吃虧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堅持每月一日的學習制度,除黨員外,吸收村組幹部、群眾代表、入黨積極分子參加。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大學雷鋒,就是要弘揚正氣,樹立社會新風。他們堅持每月2日為義務勞動日(即奉獻活動日)。提倡每個村民每月做好事1到2件,並建立了好人好事登記簿,一季度一總結。大唱革命歌曲,就是要振奮人的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大幹社會主義。在開展三大活動的同時,他們還經常進行“五講”、“四美”、“三熱愛”、“三德”、“三講一樹”教育活動;開展評比每年度的“十件新事”;開展“土古洞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大討論,百倍珍惜今天的大好局面,為美好幸福的太平盛世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外部環境。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全村形成了團結互助、平等友愛、美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村裡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群眾一呼百應。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土古洞人用心血、汗水和智慧澆灌幸福之花,使兩個文明建設一年一個新臺階,一年更比一年強。現在,村民住上了新修建的平房或樓房,燒上了無償供應的煤炭,日子好比芝麻開花節節高。土古洞的集體經濟也將在旅遊開發中得到快速地發展、鞏固和壯大。據村幹部介紹,預計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土古洞村工農業總產值每年將突破5000萬元,集體收入可達500萬元。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土古洞人對取得的輝煌成績並不以此為滿足,在鄭向東書記的領導下,又對村中的發展做了詳細科學的規劃。在溫泉洗浴中心周圍,土古洞規劃了幾百畝果園,已經種上了桃、梨、蘋果、葡萄、核桃等多種水果,圍繞溫泉洗浴中心大力發展休閒農業;村裡決定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一棟生態農業研究所大樓已接近竣工;村裡還決定把老村的窯洞開發出來,將來建成窯洞賓館一條街,發展農家樂;現在的土古洞,來往客人絡繹不絕,革命歌聲雄壯嘹亮,各項事業欣欣向榮。

一個千年古村,它是如何從生活貧窮,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在談到土古洞村發展前景時,鄭向東介紹說,土古洞村在大力發展招商引資項目的同時,該村在縣產業集聚區的統一規劃下,依託鬱山國家森林公園和豐富的地熱資源進行規劃旅遊休閒度假區,從而大力發展旅遊富民戰略,讓更多的遊客到土古洞溫泉山莊感受紅色文化,沐浴溫泉甘露,觀賞田園風光,領略農家風情,讓土古洞村這顆明珠更加璀璨奪目,奔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