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衰落?

蛋丁图说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兴衰的过程,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当然也不例外,这和社会制度、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无关。

日不落帝国之前是用来称呼西班牙帝国的,西班牙帝国衰落后,英国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从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开始,英国就开始了疯狂地对外扩张过程,通过英国几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立起了面积达3367万平方公里,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大帝国,面积占到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

然而,这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英国的衰落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居高不下管理成本

日不落帝国的衰落,首先体现在对殖民地控制力的减弱,而导致控制力减弱的根本因素就是居高不下的管理成本。

和沙俄殖民西伯利亚不同,英国的殖民地全部都在海外,英国人想要管理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方,需要漂洋过海,跨越大半个地球,在这样的情况下,光路费就足以让英国吃不消。

以1899年开始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为例,此战历时2年零7个月,英国前后投入44万大军(其中25.6万为英国正规军,10.9万为英国志愿军,5.3万为南非英国殖民地军队,3.1万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伤亡2.2万人(参加战争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部队共有1072名军官和20870名士兵阵亡),消耗军费超过2.5亿英镑。

战争期间英国通过海路运到南非的军队前后共计38万,此外还运送了35万匹马、10万匹骡子, 134万吨军事装备和其他物资,先后动用了1027艘舰船。而对方的布尔人总计才有44万人,参战人数也才8.8万。

虽然英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元气大伤,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出现动摇,直接导致日不落帝国由盛转衰。

而且,居高不下的管理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高。可悲的是英国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因为积重难返的旧有模式而无法做出改变。因为对殖民地的高投入,英国无法紧跟美德两国引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导致英国不可避免地被美德两国逐渐超越。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别国的迅猛发展,自己不进步或者发展缓慢都会导致落后和衰落。

2、常年累月的战争消耗

如果说布尔战争开启了日不落帝国衰落的前奏,那么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导致日不落帝国最终崩塌的主要推手。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名为赢家,实际上战争导致了日不落帝国的崩塌,掉出一线强国行列,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大输家。

一战之后,因为巨大的伤亡和消耗,英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面对全球殖民地统治的高昂成本。在这样的条件下,1931年12月11日,英国国会制定了《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白种人统治的自治领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与英国组成英联邦。

自治领是“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同拥戴英王为国家元首”。这意味着英国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已遭到削弱,日不落帝国开始走向解体。

1929年经济大萧条,英国经济再受打击,再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彻底遏制苏联,英国和法国不惜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的崛起。

而战争的发展出乎英国的意料,德国在进攻苏联前,以避免两线作战的考虑对西欧进行了大举入侵,并对英国进行猛烈的进攻,英国由此被拖入二战。

因为英国的参战,德国的盟友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对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发起一系列进攻,摧毁了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统治基础。

长达6年的二战使得英国再次遭受惨重伤亡,美国趁势崛起成为超级大国,英国不得不沦为二流强国。

由于对殖民地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英国再也不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3、不可避免地内外挑战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除了频繁的征服战争,更多的是巧取豪夺,比如通过击败荷兰、法国等竞争对手,夺取他们的殖民地。通过笼络殖民地当地的土著达到殖民的目的,比如拉拢印度的土邦领主。

因为英国只是个面积狭小的岛国,注定了英国不可能像今日美国这样财大气粗的实力,这意味着英国更多的只能采取非战争征服的手段。

这就非常危险了,因为决定英国殖民统治是否稳固的决定因素,就是殖民地高层对英国的态度,如果英国足够强大,那么一切皆大欢喜。而如果英国衰落,殖民地高层不想跟英国玩了,那么英国的殖民统治就会摇摇欲坠。

一战之后,民族独立意识觉醒,各自治领寻求独立的呼声越发强烈。二战之后,各直辖殖民地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这使得英国的统治难以为继。

除了殖民地的反抗,英国的竞争对手从来没有消停过。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走向独立后,逐渐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而作为相爱相杀的小伙伴,法国一直和英国水火不容。等到两次世界大战英法美等国走到一起,英国的没落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而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对英国的打击更是猛烈,是摧毁日不落帝国根基的最大推手。

所以,日不落帝国,终归会落下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英国之所以慢慢的衰落了,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够理想。世界上没有千年的王朝,大英帝国也概莫能外。就从近代来说,英国之所以一度成为超级大国,可以碾压其他西方列强,是由于科技大爆发,而科技大爆发是由英国国内的铁路交通业的迅猛发展所牵引。而铁路之所以首先诞生在英国,是因为在英国发现了大量的优质煤田。一方面,煤矿提供给火车以动力,一方面,煤矿需要出口,而依靠传统的马拉车肯定不行,所以煤矿老板的需求直接催生了铁路。没有煤矿,就不会有铁路这种快捷交通方式的诞生,而铁路又是生产力革命的重要基础。英国独特的地理资源,保障了生产力的革命。但是,英国的本土国土面积实在太狭小了。与世界上其他领土面积大的国家比,英国的面积只能算得上是中下等,一个岛国,面积又能大到哪里去呢?而国土面积不够,则意味着英国人口数量的上限很快就要到来。地理决定了人口的上限,英国缺乏足够的人口,没有人口,就没有足够的军队去镇守那庞大的殖民地。

可以说,英国的地理位置先天就不足,以一个岛国可以称雄世界达几百年已经难能可贵,但与大陆国家比较,它还是力有不逮。加上新一轮的科技大爆发,英国落在了美国的后面,注定英国只能被美国越甩越远。二战之后,邱吉尔竭力想恢复昔日大英帝国万邦来朝的荣光,无奈国力已经不允许。如果一味的强求,必定遭遇春秋五霸中宋襄公所受到的耻辱。


怀疑探索者


大英帝国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殖民帝国,统治范围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号称“日不落帝国”,威压全世界。有一段话最能形容当年的盛况“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大英帝国最后分崩离析最重要的就是本土体量太小,不足以掌控所有领土,在面对此起彼伏的民族独立运动中无力镇压。

在当时英国本土人口都不到五千万,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盟等地的白人人口才勉强超过一亿,想依靠这些人口去完全吸收消化大英帝国治下的十亿民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大英帝国的统治实际上非常松散,在非洲和印度,英国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有独立地位,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

这种“间接统治”的方式减轻了英国的殖民成本,但当遇到反抗的时候英国也无力镇压。一战时期为了全力应付德国的威胁,英国政府允许殖民地、自治领拥有自己的陆军、海军,这更是给了各地反抗英国本土政府统治的资本。

一战中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债台高筑,不得不从各地抽调力量回到英国本土,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二战后英国本土一片废墟,完全衰落,各个殖民地纷纷独立,甚至于同文同种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都脱离英国统治,“日不落帝国”分崩离析。



说白了吧蛇吞象永远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一旦消化不良就会反噬自身。英国本土狭小、人口不足是殖民帝国崩溃的最大原因,要是英国有个7、8亿的本国人能够使用,就能将主要殖民地完全同化成自己的国土,哪还来的独立运动呢?


当狗容易做人难


我们通常称为“英国”的这个国家,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本土面积仅24万平方公里,今天也只有约6000万人口,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它却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然而,在20世纪初,英国却罹患了“英国病”,经济地位每况愈下,以致被称为“欧洲病夫”。1979年,英国驻法国大使尼古拉斯·亨德逊在离任前,向英国外交大臣呈交了一份报告,题目是《非迎合性报告:英国的衰落,其原因和后果》。他痛心疾首地指出:“今天的英国不仅不再是一个世界强国,甚至已不是欧洲的一流国家。今天,我们就像昔日被看成是成功的化身一样,被看作是疾病的化身。”英国的衰落,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下面,我分别进行扼要论述。

早期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19世纪最后30年是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这两个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迅速崛起,如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工业化道路上跳跃式行进,而英国却如步履蹒跚的老人。它的工业总产量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在20世纪初被德国超过。在1870至1913年,美国的对外贸易增加了160%,德国的对外贸易增加了180%,而英国只增加了89%,同时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22%下降到15%。英国农业也急剧衰落。

中期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在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不断被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赶超,丧失了金融垄断地位。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原先的德属殖民地,使殖民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增加了388万平方公里和3500万人口。然而,美国和日本在战争中比英国获利更大,对它形成了有力竞争。在这一时期,英国从盘踞了250年的海运垄断地位上跌落。同时,战争使英国从战前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战后美国的债务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远超英国。1928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7%,而英国仅占10%。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被纽约取代。20年代初和20年代末,经济危机两度袭击英国。1931年,英国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了1.04亿英镑的国际收支赤字。同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晚期是20世纪60、70年代。60年代初,“英国病”的说法开始流行。至70年代,世界舆论开始将英国称为“欧洲病夫”。这一时期的“英国病”主要有几个症状:第一,经济增长缓慢,增长速度在战后居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倒数第一位,而且危机频繁。第二,产业结构老化,产业比重失调,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三,内外矛盾重重,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低落,至1980年降到第26位,被认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穷亲戚”。

但是,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断然推出各项改革措施,使英国经济开始止跌并企稳回升。


冯玮


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长盛不衰,“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本身就能说明问题。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结果如何?“日不落帝国”又成了英国的代称。其实,失落的原因就在于“树大招风”,向你竞争的人太多。导致其疲于应付,力量减弱。

(1)作为世界第一,掌握着“国际秩序”的话语权,强大的竞争者颇多,失去话语权之后,自然就会衰落

与英国竞争“世界第一”地位的国家很多,英国先后向西班牙、荷兰这两个国家的“世界第一”发动挑战。其后,和法国不断地竞争。直到1763年,英国在“七年战争”胜利后,才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其后,俄罗斯、德国、美国、日本先后成为竞争对手。

这种竞争主要是经济角度,这是根本的但并非直接原因。

(2)战争是“日不落帝国”衰落的直接原因,虽然胜利但战争总要有代价,特别是战争的胜利让美国捡了便宜

英国凭借“七年战争”打败法国,法国凭借“美国独立战争”又扳回一局,之后就是拿破仑横空出世。拿破仑被打败之后,英国又迎来沙俄崛起。之后,法国被德国超越。后来,又加入了“新的帝国”美国于1898年开始加入竞争集团。最后是日本介入。

“一战”和“二战”,英国虽然都是赢家,但最大赢家却是美国和苏联。

(3)随着众多竞争对手崛起,“庞大的殖民地”和“广泛的经济利益”使其国力摊薄,各地的反抗势力越来越多,英国疲于应付,结果处处利益丢失越来越多

英国在非洲、亚洲、美洲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和经济利益,但竞争对手的发展,使其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力愈发薄弱。美国在美洲,沙俄和德国在非洲,沙俄、美国和日本以及法国、德国在亚洲,都对英国的利益进行了吞噬。

从单个国家看,这些国家的实力在“一战”前都没有英国强大,但是英国是全世界性的,这些国家则限于洲或地区,相对所能拿出来的物质和精力就比英国强大。

因此,在美洲英国势力退却、在整个亚洲东部英国的势力也在退去,非洲也是如此,在这些地区内,被英国殖民的地区无法供给他所需要的物质力,竞争对手势力渗透越来越强,你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就越弱,英国最终提供的成本与收入之比越来越逆差,那么,其“日不落”的总体实力也就越来越弱。

失败也就必然了。


坐古谈今


第一点,英国的衰落是从二战开始就走下坡路了,二战过后就是各个国家民族的独立,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一个个的独立了,以前英国为什么强,那是因为英国有全世界的殖民地为英国不断的输血,殖民地为英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原材料,英国才有日不落帝国的称号!现在没有了殖民地,英国不大的地方,没有了廉价的原材料,英国的经济想发展就难了啊,九七年香港回归的时候,落寞的查尔斯说过他看到了英国的末日,还用你说啊,最后一块殖民地都丢失了,不是末日是什么呢!

第二点,英国的内部政权并不稳定,英国说白了就是个联合的政府,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北爱尔兰联合组成。前些年,苏格兰脱离英国的公投活动,虽然最终苏格兰没有独立,但是有百分之四十多支持独立啊!现在英国脱欧了,英国不可能再得到欧盟经济的支持,那让苏格兰他们怎么想啊,毕竟资本主义国家说白了就是利益集团的结合体,每个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英国给不了利益,那苏格兰其它的集团可以再加入欧盟啊,你英国没有足够的利益给苏格兰那些集团,那么矛盾就产生了,没有利益还留在英国干嘛啊!英国内部政权都不稳定还谈什么强大,不衰落才奇怪呢!

第三点,英国的福利比较好,导致了英国民众懒惰性的增长。按道理说一个国家福利好的话,国家会强大才是啊,只不过社会福利是给民众奋斗的台阶,不是让人在台阶睡着了。可是人就有惰性,既然不用干活,国家就有福利发,我为什么要去拼命的干活呢!现在英国的经济不行了,再也不能提供以前的福利了,要求民众自救,拼命干活,那就捅了马蜂窝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检难”,民众可不管你政府难处,现在福利没有了,民众就会跟你闹,天天上街游行抗议,一届届政府解决不了社会福利问题,英国民众就天天跟政府闹,闹的每个政府都下台。政府都不稳定了,民众的工作岗位保证不了,英国不衰落才怪呢!

第四点,英国失去了中下端制造业的竞争力,高端的也基本被中美取代了,导致英国整体工业能力的下降。以前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可是“世界工厂”啊,现在中国才是“世界工厂”,中下端的制造业可是能大量的创造财富啊,同时保证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现在的英国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还怎么发展经济啊!未来是智能时代,中美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发展,英国没有动静,为什么呢,因为英国衰落了,没钱了,有心也没力了,只能看着别人眼红了!

九十二岁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老佛爷”还健在,她的一生可谓是看着英国一天天走向衰落的,这处境怎么和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老佛爷”那么的相似呢,我想女王心里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好不酸爽吧!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是人口减少没有了生命力的鲜活度,加上欧洲联盟折腾,又退出欧联盟折腾的伤筋动骨损失大。



太阳出来暖洋洋张爱琴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曾经几乎占据半个地球。可今天它早已经没有当初的影响力了,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英国会衰落呢?最近今日头条转载的一篇文章说,造成英国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殖民地阻碍了工业革命。

我们知道,大英帝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获益者。因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和拿破仑打仗,只有英伦三岛消停下来,所以它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而且,当时英国已经开始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这也是欧洲国家里最成熟先进的。所以,英国的生产技术突飞猛进,到处占领殖民地。而且哪项新技术的殖民效果好,哪项技术就会快速推进。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蒸汽船的使用。后来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说过,拿破仑就是因为拒绝了蒸汽船,才输给了英国海军,最终功亏一篑。

但是,等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却是败也工业革命。为什么呢?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英国已经在全球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反正有大片的殖民地,东西卖不掉就去殖民地倾销,不升级机器装备也能赚钱。当然没人会花什么冤枉钱去搞科研。这就好比一个吃撑的人,很难再对什么新营养品感兴趣。所以,英国最自豪的工业水平就落后了。而在这个时候,西方国家里新崛起的德国和美国,情况却正好反过来。最典型是德国,这国家技术水平高,崛起的却太晚,等有了扩张的实力,全世界的殖民地早已经瓜分完了。它只能在技术上比别人强,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站住脚。偏偏德国又是个军国主义体制,虽说军国主义不民主,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他们集全国之力搞工业,技术上很快就超过了英国。德国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在殖民地上的优势反而会阻碍技术进步。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个原因,就是英国僵化的外交政策。

一直以来,英国在欧洲的外交政策就是联合老三,痛打老二。比如,一开始是联合俄国揍法国,后来又联合法国揍俄国。通过这种方法英国始终保持自己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优势。这个政策长期以来都能让英国尝到甜头。但这种外交政策有个问题,就是要全靠政府对欧洲局势的判断,一旦判断错了,补救就没机会了。果然,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看走了眼,眼睁睁看着一个强大的德国,从自己眼皮子底下崛起了。

德国和法国、俄国这些老牌国家不一样,它没多少殖民地。所以它和掌握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之间必有一战。于是,在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拼了老命才把德国打下去,但自己也是损失惨重。英国王室积攒了二十年的财富,一战开战没俩月就打完了。英国的贵族阶层呢,在一战中也是伤亡惨重,在团以上的军官伤亡中,王室贵族子弟占到了五分之四。换句话说,英国的财富和精英阶层,几乎被一扫而空。这样一来后果是什么?英国和德国玩命了四年,到头来却便宜了美国。于是,日不落帝国的颓势已经不可避免。

更要命的是,英国打德国把军队打残了,它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就大不如前了。一战前,英国吞并印度,印度土兵奋起反抗,当时的英国军事实力强大,把新加坡、中国的英军调来,镇压了起义。但是一战之后呢,这就不可能了,英国精锐的军队打没了。英国人没法子,也调整了和殖民地之间的外交政策,大幅缩减控制殖民地的成本,尽可能的扶持本地势力来维持统治。这种做法在实力强的时候没问题,实力弱的时候,完全就是割肉喂狼。像东南亚、马来西亚、非洲这些反英国的势力,最初都是英国自己扶持起来的,最后都砸了英国人自己的脚。

英国的衰落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

不开玩笑的说,虽然近代史上的中国都是落后挨打,但哪怕中国最弱的时候,也是西方列强争霸不可缺的一环。谁和中国关系好,谁拿到了在中国的最大利益,谁就是当时的世界一哥。最典型的就是英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口岸开了,太平天国灭了,圆明园烧了,又和中国搞好了关系。通过对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大量的特权利益,这也奠定了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里长期的一哥地位。

后来英国的衰落,是因为他选了一个猪队友日本。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崛起,开始讨好英国,促成了《英日同盟》。也正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暧昧关系,甲午战争的时候,英国就拉偏架出卖清政府,帮日本人的忙,而且条约签订后更是各种支持,比如,日本后来打败俄国,也是英国人在背后捣鬼。

但英国没有想到,英国在中国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的布局,全被日本破坏了。收了这个小弟之后,在英国的大事上,日本非但不帮忙,反而拆台。比如,一战英国和德国在欧洲掐,日本不仅不帮忙,还抄了英国的后路,把英国在中国的利益夺了过来,逼着中国签了二十一条,要独霸中国。在这些事上,英国为了继续用日本来制衡东方,居然没有和日本撕破脸,各种姑息纵容,哪怕到了九一八事变,英国还在和稀泥。结果英国殖民体系崩溃之后怎么样,首先就是日本这个小弟,和中国还没打完,然后翻脸打了英国,夺了英国控制的东南亚。后来虽说日本战败,但这些被日本吞过的地方,英国回来后再也守不住了,只能一个个放掉。所以说,英国日不落体系的崩溃,日本也是导火索。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没处理好中国这个因素。

以上就是日不落帝国衰落的三个原因:殖民地太多,阻碍了工业革命;外交政策失误;没处理好中国问题。


H瓜皮h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对日不落帝国衰弱是这样解释的:19世纪末,英国尽管在本土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却没有在国际社会建立包容性制度。作何解释?

首先,英国没有把殖民地的民众作为英国公民对待,这样必然会导致殖民地对英国离心离德,为日后英国海外殖民市场的坍塌埋下伏笔。二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要求民主,而英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无力管理殖民地事务。

其次,英国缺乏国际制度建设来维持国际经济秩序,对于新兴的大国难以进行约束,进而将其吸纳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比如统一后的德国,崛起的日本,甚至对法国都是阳奉阴违。

因为工业革命让英国通过武力,建立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维持强大的帝国,不单单是通过武力,而是强大的政治、经济等,但英国在这方面却没有跟上。


五味社


其实用中国的一句成语解释英国的衰落非常恰当那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英国的成功基于自身的岛国的资源,市场狭小的限制而被迫扩张于海外(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对资源,市场产生爆炸性的极度渴求)进而从殖民地获取资源,在英国本土加工为工业品再返销回殖民地谋取暴利,同时以帝国特惠制阻止其他国家进入殖民地的市场,而维持这种特惠制的基础力量就是庞大的耗费巨大的海军!这就形成了一种投资循环,即工业投资需要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获取的利润再投资于工业与海军,而海军又维持了此种利益输送的关键所在——殖民地!可是英国的这种利益体系的致命伤就是一旦海军投入无法带来利益必然导致体系崩塌,所以英国历史上在关乎国家安全的欧洲大陆问题上始终都是采取均势策略,即避免欧洲大陆某个国家过于强大进而威胁英国,迫使英国在军事上投入过多资金,从而影响英国的从殖民地获取利益!事实上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衰落就是基于这个现实,即在无法获利的军事力量上投入过大(二战后二年英镑就彻底崩溃)这样的情况导致英国无力维持海军,从而无力维持本土工业——殖民地资源,市场——海军,这一利益体系,最终不可避免的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