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上下武昌城 古今两鄂州

于延亮 东翔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武汉市素有“武汉三镇”之说,三镇指的是:武昌、汉口、汉阳。武昌是省委省政府驻地,是湖北政治文化中心。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鄂州距离武汉不到50公里,和武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武昌,过去叫鄂州,所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第一部法就称《中华民国鄂州约法》;鄂州,过去叫武昌,从公元221年一直叫到1913年,叫了一千多年。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也就是说,武昌和鄂州,互换名字了。现在湖北省实施“武(汉)鄂(鄂州)同城”战略,作为鄂州,是全省改革开放试验区,省里允许鄂州企业直冠湖北、直冠武汉名称,这样跟武汉的联系天然地紧密起来,鄂州有武汉港、武汉港工业园、武汉东建材城、武汉东海洋世界,连鄂州恒大世纪旅游城的酒店也可以登记为武汉恒大酒店,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因此,民间一直有“上下武昌城,古今两鄂州”的这么一种说法。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三国之武昌

三国时代是鄂州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东吴稳定了荆州形势后,于黄初二年(221年)四月,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是称武昌之始。同年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筑吴王城,徙建业之民千家,并划江夏郡东部立武昌郡。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九月迁都建业,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甘露元年(265年)九月,末帝孙皓又自建业迁都武昌,欲加强长江中游的守备。但江南世族不愿离开本土,左丞相陆凯引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上疏谏阻。宝鼎元年(266年)十二月,仍还都建业,留卫将军腾胤镇守武昌。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东吴立国60年,武昌既是郡县治所,又是孙吴国都或陪都,与建业并称“东都”“西都”,鄂州的政治军事地位在此时达到了她的历史最高峰。然而作为孙吴的政治军事中心仅仅九年(221 -229年)。可见,她只是特殊政治军事形势下的一个临时性都城。三国矛盾集中在荆州时,她对孙吴政权的作用很大,三国形势稳定以后,其作用就逐渐减小,地位也随之降低。不过,终孙吴之世,武昌县一直作为“西都”,常以亲王和大将军等重要人物镇守,先后镇守者有太子孙登、齐王孙奋、以及大将军陆逊、吕岱、诸葛恪和陆凯等。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上下武昌城

“上下武昌城”是指湖北的武昌府(军)城和武昌县城,这一说法出自唐人刘长卿《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诗。武昌府(军)城,即今省会武汉,亦故江夏县治;武昌县城,即今鄂州市区,亦三国吴都。府(军)城为“上武昌”,县城为“下武昌”。上下武昌,这种府(军)县异地同名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曲折。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孙吴亡后,古武昌地位有所下降,然历经两晋、南朝共324年,一直是武昌郡郡治。作为军事重镇,被视为“江东镇戍之中”具有“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的重要地位,其间,又曾为江州州治。前后有名将重臣60余人先后驻守于此。随着三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朿,武昌逐步由繁荣的顶峰走向低估。虽仍为郡治,但其领域逐渐缩小,军事地位也逐步为上游的夏口(今武昌)所取代。到南朝陈时,武昌县城几近荒废。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西晋时,武昌仍为郡治,先后隶属荆州、江州。太康元年(280年)始分武昌县为二:武昌县、鄂县(大冶市西畈)。不过,由于原属武昌郡的寻阳、柴桑二县析出,另置寻阳郡。武昌郡的军事地位也有所下降。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东晋偏安江南,武昌的地位再度上升。作为军事重镇,武昌不仅是郡治,而且一度为江州州治,大将军王敦及太尉陶侃、庾亮和庾翼先后以荆州刺史的身份镇守武昌,重臣温峤、傅综、庾冰和谢尚也以江州刺史的身份先后镇守武昌,扼守长江中游,可见东晋政权对武昌的重视。东晋后期,通过桓温等人的北伐,战略要地北移,江陵、枝江和襄阳地位上升,邻近的夏口也重要起来,武昌的军事意义下降,幵始走向衰落。至南朝刘宋,改江州为设郢州,治设夏口,武昌的军事地位急剧下降,虽然武昌郡仍然存在,但仅辖武昌、鄂、西陵三县,且均在今鄂州市境域之内。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隋朝,武昌由郡治下降为县治。从此,武昌县的政治军事地位完全被夏口所取代。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鉴于政区划分毫无标准,地方行政混乱,财政开支浩大,决定尽罢诸郡,本着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自东汉末年以来相沿400年之久的州郡县三级制复为州县二级制。开皇九年(589年),罢武昌郡,将所辖三县并为武昌县,本地武昌、鄂两县分治的局面结束。同年废江夏郡,并将江夏郡汝南县改为江夏县,又改郢州为鄂州,州治江夏。武昌县隶属鄂州。此为“鄂”字西移之始。江夏县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为长江中游的地区性政治中心,而武昌县则日益没落。宋乾德五年(967年),割三乡置大冶,武昌辖地更加局促。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又大举并省州县,鄂州改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今白浒镇,613年废,仍入武昌县)。其后,武昌的地位虽不及江夏,但仍不失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代均有文人墨客游历至此,并留下了凭吊诗篇。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从隋朝到清代1300余年,中国基本处于大一统的局面,除了宋室偏安江南之际,鄂州一度升为寿昌军外,多维持在一个县级行政单位的水平。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改江夏郡为鄂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鄂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鄂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重改鄂州为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江夏郡为鄂州。肃宗至德年间(756年一758年),置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今武昌区)。是为“武昌”西移之始。是时,军城与县城并存,故刘长卿(718-790年)始有“上下武昌城”之说。元和元年(806年),升鄂岳观察使置为武昌军节度使。元和五年,改为鄂岳都团练观察使。此后,又设置过多次武昌军节度使。终唐之世,道、州、郡之名几经变更,武昌均为县。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五代十国(907-960年),武昌县先后隶属扬吴鄂州、南唐鄂州。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宋代,武昌由县升军。开宝八年(975年),隶荆湖北路鄂州。至道二年(996年),属鄂州武昌军节度。至道三年,属荆湖路鄂州。咸平二年(999年),属荆湖北路鄂州。自此,武昌县属荆湖北路鄂武昌军节度。宋南渡后,因武昌地扼上流,为江西要冲,遂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升为武昌军使,次年,续升为武昌军,为江西路治所。因军名与鄂州武昌军节度之名相类,改名寿昌军,领武昌县,直隶武昌军节度。是称“寿昌”之始。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仍为武昌县,隶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又升为寿昌军,仍领本县,直隶武昌军节度。至此,可以发见,分裂割据时代,古武昌地位抬升。大—统之世,古武昌地位则走向低谷。由此说明,古武昌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历代兵家所必争,正应“左控肥庐,右连襄汉,扞御上流,西藩建康”之言。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元代西移的“武昌”由军事建制成为行政区划。元初沿宋制,仍为寿昌军。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散府,仍治本县。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废散府复为武昌县,属湖广行省湖北道武昌路。陈友谅占领武昌时,武昌县亦曾徙治于保安(今属大冶)。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境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武昌县属之,直至清末。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民国初年,武昌县先后隶属武昌盐法道、武汉黄德道武昌府。民国二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而原武昌县改为寿昌县。至此,本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被江夏取代。民国三年(1914年)元月,因县名与浙江的寿昌县名相同,改称鄂城县。是复称“鄂城”之始。“武昌”一名,从它一变为二时算起,到最终移于江夏,中间历经1100多年。此后,本地先后属于鄂东道、江汉道、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鄭南行政专员公署)、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鄂东行政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鄂城县曾四次侨寄于邻县。

1949年以来,鄂城县曾先后属大冶专区、黄冈专区和咸宁专区。其间,也出现过县市并存的局面。直到1983年设立省辖市鄂州。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古今两鄂州

上下武昌城异地同名,古今两鄂州也是异地同名。上下武昌城先出,古今两鄂州后出。秦汉时,鄂州始称鄂县,先后隶属南郡、江夏郡,县治设今市区东。秦朝是鄂县(今鄂州)历史上县域面积最广的时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冶、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山等市县和武汉武昌区、江夏区。汉高祖时分鄂县置沙羡(今武昌区)、下雉(今阳新东南)二县后,鄂县领域有所减小,却仍有今鄂州、黄石、大治三市和阳新县富水以北部分的广大地区。随着历史由古而今的推移,鄂州县域总体日益缩小,地位也逐渐下降。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古鄂州,始置于隋,元为鄂州路,又改武昌路,明清为武昌府,治江夏,也就是今湖北省会所在。1983年,撤销鄂城县、鄂城市,将黄冈县的黄州镇及长江乡并入,建立省辖市一一鄂州市。“鄂州”一名,由原来的江夏(今武昌)移到古武昌(今鄂州),中间亦经历了千余年。


武昌与鄂州的爱恨情仇


回首千年的历史,鄂州先民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创造了不朽的业绩。鄂州作为鄂东地区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自春秋战国以来,始为鄂邑、继为鄂县,后为武昌县,时为郡治,时为州府,其间亦曾作为帝都,名称变易繁复,然始终不离“鄂”与“武昌”三字,湖北之“鄂”就是从鄂州之“鄂”得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