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說:歧視無處不在 你會不會懷疑人生?

從經濟學角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歧視行為。

經濟學說:歧視無處不在 你會不會懷疑人生?

稀缺即東西不夠——這時候你就必須做選擇,一旦做選擇,你就必須有選擇的標準,而選擇的標準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1.歧視不可避免

稀缺、選擇、區別對待和歧視這四個概念,其實是一體的,只要有一個就意味著同時有其他三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避免歧視,而只能夠討論:人在什麼時候會歧視,歧視的條件又是什麼,誰來歧視,以及歧視的後果是什麼。

我們永遠不能避免歧視。比方說:

資源有限,一塊木材,拿來做鉛筆,就不能拿來蓋房子了;

時間有限,今晚我去看電影,就不能留在家裡面看電視了;

金錢有限,我買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買別人的唱片了。

我跟太太結婚,也是做了選擇。我娶了她,就歧視了世界上其他的女人,當然也有可能包括其他男人。

所以說,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選擇就不可避免,區別對待就不可避免,歧視,也就不可避免。

經濟學說:歧視無處不在 你會不會懷疑人生?

2.歧視與逆向歧視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反歧視的法律。比如美國就有反歧視的法律,他們“ 平權運動 ”的宗旨是:讓那些弱勢群體也能得到平等待遇。

1978年美國發生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案子。原告人巴基是一個工程師,早年學的是工程,後來參加越戰,在越南打仗的時候看到許多傷病員,萌發了治病救人的願望,所以回到美國,就打算報考醫學院去學醫。

可是,他年紀有點大了,30多歲。他考了十幾所大學,當時美國的大學有嚴重的年齡歧視,覺得30多歲的人就不應該再接受大學教育。結果所有的大學都把他拒絕了。這時候,巴基發現加州大學招生有一個特別條款,是專門照顧弱勢群體的,他們在100個招生名額中,留了16個名額專門照顧弱勢群體。

因為年齡偏大,巴基覺得自己也是弱勢群體,於是向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醫學院提交申請,說能不能把他當作弱勢群體照顧,允許入學。實際上他的成績,離必然錄取的分數也只差兩分。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由於自己是個白人,所以加州大學從來沒把他當作弱勢群體,於是明確告訴他,他不能夠利用這個條款入學。巴基覺得自己受到了歧視,就把加州大學告上了法庭(這個案子最後到了美國最高法院)。

加州大學明文規定要照顧弱勢群體,而弱勢群體不包括白人,這種條款到底是不是一種歧視?你看,原來是為了消除歧視,卻產生了新的歧視。我們稱之為逆向歧視。

經濟學說:歧視無處不在 你會不會懷疑人生?

3.不準明晃晃虧待白人,就只能靜悄悄照顧黑人

這個案子最後打到了美國最高法院。有意思的是,最高法院9位法官的意見高度不一致。他們總共發佈了6份裁決書。簡單來說,他們的主導意見是:學校根據學生的種族因素予以照顧,並不違反憲法。但是,實施剛性的配額制度是違法的。

也就是說,你要照顧弱勢群體可以,但不能公然的、有指標的、定量的、有配額的推行平權運動。最後這個巴基被允許入學了。

這個判決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法官繞來繞去,卻沒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由於資源是稀缺的,總的入學名額只有100人,所以必然要實施歧視,必然要區別對待。你照顧了這個群體,就會讓另外一個群體有所損失。如果你不準明晃晃地虧待白人,那就只能靜悄悄地照顧黑人。

正因為這個邏輯,其中一位大法官才公然說:“為了平等待人,必須待人有別。我們不能夠,也不敢讓平等保護條款延續種族上的優越性。”他的意思是,得虧待白人,優待黑人,結果才能公平。另一位法官則反駁說,投票支持平權運動的法官,其實都是鐵桿的逆向種族歧視者。

這些法官沒有明白,其實核心就一個,凡是選擇就必有標準,其實就是歧視。歧視由於稀缺性是不可避免的。

經濟學說:歧視無處不在 你會不會懷疑人生?

4.歧視不是問題,如何歧視才是問題

第一,由於資源是稀缺的,所以學校招生的時候,必然要對學生進行選擇,選擇是不可避免的;有選擇就有歧視,所以歧視也是不可迴避的。不管你是平權運動的支持者,還是平權運動的反對者,都沒有資格聲稱自己的立場是中立的。誰的立場都是有傾斜的,誰的立場都是有偏頗的。

第二,既然歧視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我們討論的重點,就轉到了另外兩個問題上:

1)誰有權進行歧視;

2)誰來承擔歧視的後果。

第三,學校是招生的主體,所以學校有權制定任何歧視性的招生標準。學校可以多元化招生,招一些來自弱勢群體的學生,哪怕他們的學習成績差一點;也可以招一些體育優等生,哪怕他們的學習成績低一些,但他們對整個群體有幫助。

第四,除了學校以外,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也就是這項招生政策的後果承擔人,應該有權知道,每個學生在入學的時候,是因為體育好還是成績好,還是因為種族、膚色特別才因此入學的。他們應該有知情權。

經濟學說:歧視無處不在 你會不會懷疑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